有效教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2013-08-15陈昊
陈 昊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有效教学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其概念与内涵,价值与特征,策略与评价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中小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并落实到教学实践层面。然而目前在理论界关于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却是“涵义比较狭窄,内涵和外延难以统一,”[1]对有效教学内涵的认识是有效教学研究的起点,也是有效教学纵深发展的动力。对教学内涵的认识具有多样性,一方面,由于有效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研究者自身所持的立场不同。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对有效教学内涵的认识是价值取向问题,是人们对教学的某种价值追求。纵观有效教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对有效教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文将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视角对“有效教学”的内涵作一些探讨。
1 工具理性的有效教学
1.1 有效教学的产生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让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人的认识能力和生存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现代科技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给了人们生活的便捷与物质的丰富,被视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思维被称为工具理性,它是西方理性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理念[2]。
现代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3]有效教学概念的提出是教学由艺术迈向科学的重要一步。先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艺术。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教学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然而,无限知识和有限时间的矛盾未能通过艺术来解决,人们求助于科学的方法。如何在单位时间里传授更多的知识,如何以最小的教学投入产生最大的教学效果等成为现代教学面临的核心问题。人们用心理学的理论核定教学效能的结果变量和指标体系,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研究课堂教学,分析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教学效率的追求和对教学量化的研究不仅使教学有科学基础,还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效教学应运而生。
1.2 有效教学的内涵
人们对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是对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工具的追求,这种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有效教学是工具理性的产物。韦伯指出,工具理性是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行动。在工具理性行动中,着重考虑的是手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能力或可能性[4]。工具理性的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性,通常从有效性来界定其内涵,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5]教学符合教学规律是对有效教学普遍原理的追求;教学有效果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规定性;教学要有效益是指教学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教学要有效率是指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教学效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2 价值理性的有效教学
2.1 对工具理性有效教学的批判
随着有效教学的深入发展,以技术为核心的有效教学思维导致了人们过度依赖教学技术、工具异化了教学本身,也削弱了人的主体价值,招致了许多批评。
首先,对教学的异化。工具理性有效教学把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学的核心,忽视教学目的的合理性和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过度依赖现代技术、手段和工具,仅仅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而不考虑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仅仅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情感体验。极端工具理性思维教学表现为应试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传授考试知识、方法和应试技巧,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通过题海战术提高考试效果和效率。
其次,削弱了人的主体价值。工具理性的有效教学是见“物”不见“人”的教学。将教学简单地归结为达到目标的效果问题,通过投入获得产出的效率问题,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效益问题,忽视了人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更是忽视了培养人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这一根本教育宗旨。工具理性只看到科学技术的工具性价值,而看不到人在驾驭科学技术中的主体价值,更看不到通过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工具理性的有效教学不是把人培养成能在终极关怀层次上驾驭科学和技术的主体,而只是使人成为科学技术运行中的一个环节,一种为机器所摆弄的工具[6]。
2.2 价值理性有效教学的兴起
工具理性有效教学的弊端让人们开始对教学的价值,尤其是人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韦伯进一步指出,对价值理性行动来说,行动本身是否符合绝对价值,恰恰是当下所要全力关注的问题[4]。有效教学对教学目的合理性的追问,让其步入了价值理性主导的新阶段。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学中不仅要有“人”,还要关注“人”,更要培养“人”。有效教学开始向价值理性转向,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学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价值理性有效教学应运而生。一般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界定价值理性有效性教学的内涵,凡是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有效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应当有所发展;有效教学要针对个体学生,教师应当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具体来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为学生提供和创设适宜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3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有效教学
价值理性的有效教学将“人”放在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价值理性的有效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通常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沦为了空疏的理念,很难促进教学的实质性改进。工具理性的存在让教师借助于技术、方法、手段或工具搭起了理念到实践的桥梁,为人们实现价值理性提供智力支持。工具理性有效教学和价值理性有效教学的融合是现代有效教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3.1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有效教学的内涵
现代有效教学不仅是工具层面的操作问题,更是价值层面的选择问题。工具层面要回答有效教学实现的途径、方法和工具,而价值层面则要追问有效教学的目的以及价值和理想,价值层面上的问题是前提性和方向性的根本问题。现代有效教学要实现工具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统一,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视角来界定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以科学的方法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具体来说,现代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有效教学实现了教学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现代有效教学不仅有了崇高的价值追求,更是有了科学方法的保证。
3.2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有效教学的实现路径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方向。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内在规定性。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7]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要看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否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只有增强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现代信息化技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学活动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使教育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8]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人们不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远程教学与学习成为了现实,教学的有效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统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创设了教学情境,人机互动的交互式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有效教学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和针对个别学生,提高了教学效率。
[1]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9(5):116.
[2]王炳书.实践理性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52-155.
[3]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
[4]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J].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姚利民.有效教学含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学,2004(5):12.
[6]刘春燕.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8,(8):5.
[7]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7.
[8]戴仁俊.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