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德B版先验演绎中的“自我认识”问题

2013-08-15薛期灿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知性先验表象

薛期灿

(吉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一、问题的提出:能否认识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

康德对范畴进行演绎的目的是要回答作为主观的东西的范畴何以会具有客观的效力。也就是说,通过运用主观性的范畴对感性知觉杂多进行综合,如何能够使形成的经验判断成为客观有效?康德写道:“这里出现了一种我们在感性领域中没有碰到过的困难,这就是思维的主观条件怎么会具有客观的有效性,以及怎么会充当了一切对象知识的可能性的条件”?

于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范畴(知性概念)进行先验演绎,通过演绎(特别是B版演绎),困扰康德的范畴的客观有效性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从直观得到的一切表象都需要“我思”,不然就不会是“我”的表象,就与“我”没有关系,而这个“我思”也即纯的自我意识或纯统觉,它的先验的综合统一性通过范畴构成知识以及知识的客体之所可能的条件,那么对于这个自我能不能加以认识?怎样认识?由于感性只是接受性,它在自身固有的方式之中为对象所刺激而获得关于对象的直观,那么,对于自我的认识岂不是要在内感官首先为自我所刺激,从而得到以时间为形式的直观表象,再由知性的范畴来综合,才能认识到自我?这样,在认识上,对自我不是成了被动的关系和间接的关系?康德写道:“为什么内感官甚至把我们自己,也就是像我们对自己显现的那样,而不是如我们自己自在地所是的那样向意识呈现出来,是由于我们只是如同我们在内部被刺激那样直观自己,这看起来像是矛盾的,因为我们对待我们自己必须采取被动的态度。”也就是说,本来应该是对自己的主动的认识,现在却必须采取一种被动的态度,这就是康德提出来的困难。

二、对“自我认识”问题的初步规定

康德认为,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是人们习惯地把内感官和统觉的能力说成是一回事。“统觉及其综合统一与内感官根本不是同一回事。“统觉毋宁说是作为一切联结的根源而以范畴的名义指向一般直观的杂多的,是先于一切感性直观而指向一般客体的,相反,内感观所包含的只是直观的形式,但没有对直观中杂多的联结,因而还根本不包含任何规定了的直观,后面这种直观只有通过由想象力的先验的活动而对杂多进行规定的一致才是可能的”。统觉与内感官的区分,或者说,统觉与内感官是两种不同的能力,这是造成对自我认识采取被动的态度的原因。

然而,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正在思维的这个我如何与直观到自身的我(凭借我至少还能把另外一种直观方式设想为可能的)区别开来,却又与后者作为同一个主体而是等同的,因而我能够说:我,作为理智的和思维的主体,把我自己当作被思维的客体来认识,只要我还被通过这客体在直观中给予了我,不过与其他现象一样,并不如同我在知性面前所是,而是如同我对我自己所显现的那样:这个问题所带来的困难不多也不少正是如下问题的困难,即我一般说来如何能够对我自己是一个客体,而且是一个直观的和内知觉的客体”?也就是说,同一个自我怎么会有作为认识的主体和作为认识的客体的区分和结合呢?

康德对统觉与内感官的区分,带来的是作为认识的主体的自我和作为认识的客体的自我的区分与统一的问题。对于上述问题,康德给出了初步的答案,他说:“如果我们承认外感官的诸规定是我们用来仅仅在我们受到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认识的客体,那我们也必须承认,内感官是我们用来仅仅如同我们受到我们自己的内部刺激那样直观自己,也就是说,对于内直观而言,我们只是把我们自己的主体当作现象来认识,但却不是按照它自在地本身所是的东西来认识”。康德给出的初步解决思路是基于外感官和内感官的类比,这样,内感官的认识也把主体当作现象来认识,至于自我本身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的规定。

三、问题的解决:自我认识是如何可能的?

要认识存在着的自我,首先要有直观;要获得对自我的直观,“我”必须在内感官方面受到内部对象的刺激,那么,剩下来的问题便是:(1)刺激内感官的东西——刺激者,是什么呢?(2)内感观是怎样受到刺激的呢?

刺激内感官的对象,当然不是外面的对象,只能是属于意识的东西,只能是意识到的关于外面对象的表象以及由这派生出的另外的意识到的表象,这些都是内感官的对象。这些表象,也即对象,只有通过时间形式才能成为我们内感官的对象。由于内感官,由于内感官的时间形式,并且还由于意识中有了各种各样的内容,这些内容首先是受到外面对象刺激出现的表象,此外就是由此派生出来的表象,因为存在着这些条件,就出现了内直观,也即自我直观。由于外面对象的刺激,直觉到关于这种对象的表象,也就是意识到关于外面对象的表象,这是直观对象的我。

关于上述的关于外面对象的表象,意识获得了基本的内容,从而意识也就成了对象。按照康德的观点,这只能首先是感官的对象,内感观的对象。“这就是说,直观对象的我又成了对象,成为在内直观中,在时间形式之中被给定的对象。这就形成直观自身的我以直观对象的我为对象的局面”。以直观对象的我为对象的、以时间为形式的直观自身的我,是自我意识,它就是那个刺激内感官的东西,即刺激者。

为了对自我进行认识,知性就必须利用其统摄直观到的众多材料的能力对内感官进行规定,这样,感官自我的这个主体就成了被动的主体。知性通过其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对作为被动的主体的内感官中的表象实行综合,这样,“内感观就被刺激了”。

康德最后总结道:“在对一般表象的杂多的先验综合中,因而在统觉的综合的本源统一中,我意识到我自己,既不是像我对自己所显现的那样,也不是像我自在地本身所是那样,而只是‘我在’。这个表象是一个思维,而不是一个直观。既然为了认识我们自己,除了把每一个可能的直观的杂多都纳入到统觉的统一中来的那个思维行动之外,还要求有这杂多的借以被给予的某种确定的直观方式,所以,虽然我自己的存有并不是现象(更不是幻相),但我的存有的这一规定却只适应于内感官的形式、按照我所联结的那个杂多在内直观中被给予的特殊方式才能发生,因而,据此我关于自己并不拥有我如何在的知识,而只拥有我如何对我自己显现的知识”。康德对自我认识问题的解决遵循着他的认识论的基本思路,即知性和感性功能上的严格区别,以及在认识上二者之必须结合。通过统觉与内感官的区分(前者属于知性,后者属于感性),进而区分自我意识与自我认识,康德得出双重意义上的自我,而这种双重意义上的自我观,是建立在现象与物自身的划分的基础上的,从而是根本上解决自我认识问题的办法。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倪梁康.自识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猜你喜欢

知性先验表象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基于无噪图像块先验的MRI低秩分解去噪算法研究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知性优雅
基于自适应块组割先验的噪声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透过表象看公式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平滑先验法的被动声信号趋势项消除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先验的废话与功能的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