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媒介发展谈媒介与人关系的嬗变
2013-08-15□颜哲
□ 颜 哲
关于媒介与人关系的理论,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媒介延伸论”。 在这个概念中,“延伸”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指媒介是所有帮助我们超越自身生理极限的工具,通过媒介可以增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能力。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们对人及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样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是功能的强化和放大。目前,大多数学者把把麦克卢汉的“延伸”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人体肢体的延伸,如轮子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第二种是感知能力的延伸,如文字是视觉的延伸,收音机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第三种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麦克卢汉首创了这个如今已经司空见惯的词语——媒介。但是,在他的理论中,“媒介”的概念并不像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媒介,他所说的“媒介”包含了一切人类使用的除自身以外的工具,包括语言、文字甚至时间等概念。在本文中,我们所谈到的“媒介”是大部分人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媒介,即传递信息的载体。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麦克卢汉将电子媒介与其他媒介划分开来,他提到的电子媒介的概念也就是当时还没有今天如此广泛普及率的电脑。而本文想论述的数字媒介,也就是电脑出现以后的利用数字技术传递信息的媒介。根据麦克卢汉的论述,电脑甚至互联网都可以归为电子技术,也就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我认为,正是电脑出现以后,媒介延伸了人的中枢系统,媒介与人的关系就不能再仅仅称之为“延伸”。从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以i-watch、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我们可以看到,媒介对人的作用已经突破了简单的感官延伸,呈现的是一种与人融合、人机合一的趋势。
媒介延伸论不是一个经过科学实验或是精密计算而得出的结论,它是总结了现有事实而建立起来的理论。所以基于现实以及合理的未来展望,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媒介有与人融合的趋势的原因。
一、媒介与人的感官融合
正如《理解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所言,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是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中枢神经系统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机体,电子媒介亦然。 虽然电视、电影已经将人的视觉和听觉实现了集合在同一媒介终端上的延伸。但是电脑出现以后,感官延伸的融合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相加,媒介终端对于各单一感官延伸的融合能够使这些单元有序地协同处理信息。特别是在如今的数字时代,我们在媒介技术上不仅开发了以智能语音技术为代表的听觉延伸和以裸眼3D技术为代表的视觉延伸,实现了视觉、听觉上的进一步延伸,而且还开发了以触控技术为代表的触觉延伸、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认知延伸和以传感技术为代表的体感延伸等各项感官的延伸。新的媒介技术使得人的全部感觉与全身器官都得以在传播活动中整体延伸。可以说,在当代的媒介环境中,我们的媒介可以实现人类拥有的一切感官的延伸,而有了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控制,媒介成为人类延伸综合性感官的工具,与人类在感官功能上相匹配相统一,像是一件与人类感官完全契合的“外衣”。
二、媒介与人的思维融合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介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互动性。互动的基础就是在于电脑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使得媒介能够对我们的指令进行分析和判断。而基于电脑带来的智能技术,我们实现了语音控制、触控技术、生物识别等一系列可用于人机交互的技术。我们教会了媒介终端与我们进行交流,让媒介听懂我们的语言,看懂我们的指示,认出我们的样貌。这些技术改变了媒介单方向延伸感官的局面,实现了媒介对人的反馈,与人的双向交流,进而与人进行合作。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带来的是媒介与人思维交流的匹配,媒介虽然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构造,但是它同样能够产生我们思考后得出的结果,甚至可以无中生有地让我们感知到本不存在的感觉,比如体感技术的应用。虽然现在的技术还没有使媒介达到一个让我们满意的完全智能的状态,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媒介终端终有一天能够达到一个“类人”的思维高度。而到那时,我们不必有过多的暗示或是操作,它们就会了解我们需求同样也会帮助我们收集、传达和处理信息。
三、媒介与人的空间融合
与抽象的感官功能融合和思维交流融合相比,物理空间融合是我们可以自己看到的。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于信息需求的增加,人类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接受和传达信息的需求。电脑开启了媒介与人融合的开始,但是它在移动性上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所以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成为时代的新宠。而谷歌眼镜、i-watch等可穿戴设备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在未来人类世界,人人都是“钢铁侠”,媒介终端回归人体才是媒介最终的归宿。
另外,如果说电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那互联网更像是人际关系的延伸,人们通过交流建立人际关系,而媒介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由此可见,技术发展使得数字媒介不仅可以以它的可移动性与我们本身处在同一物理空间里,而且完全可以覆盖我们的信息传播环境。
四、媒介与人的融合给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
1.传播模式统一为“群组传播”
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的融合,而可穿戴设备将传统的五种传播模式统一为人与“群组”的传播,但这并不等同于传统传播学中的群组传播。特别是在可穿戴设备的环境中,一个人发出和接收信息已经不需要用传播范围来划分不同的传播类型,因为不管范围是一个人或是全部大众,传达信息的方式都归为统一,所以在可穿戴设备的群组传播中,群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整个地球村。尽管从表面上看来这是很多媒介可以实现的,但它们和与人融合的数字媒介性质不同。我们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是一种使用工具的关系,我们想要传递信息,然后使用了一种可选择的工具,而融合型数字媒介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可以完全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与它的关系是判断是否将信息传递到它能传递的地方,就像是嘴之于我们是判断是否说话的依据。
2.传播信息量不断倍增
从现有的数字媒介发展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所传递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当媒介真正地成为人的一部分时,媒介必然会参与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而记录产生和传达的信息量更是不可估量的。虽然媒介可以智能地、合理地处理这些信息,但是在一个力求让人们更加便利获取信息的时代,人们每天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是一个普遍趋势。信息过载是技术飞速发展中人们时常担忧的问题。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事实上,造成我们对人口担心的,并不应该是世界人口的增加,更确切地说,引起我们焦虑的,倒是这样的拥挤:电子媒介使人们的生活彼此纠缠,造成了极端的拥挤”。 所以要使媒介与人的融合走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引入良好的信息传播和筛选机制是必须的。
3.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
信息量倍增的连带反应就是信息安全问题会显得更加严峻。当媒介与人合二为一,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但是每个人是否能做好把关人,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怎样做又算是一个好的把关人,这都是需要在现实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而且,对于信息的需求让我们想要媒介不离左右,但当媒介更加便携时,个人隐私问题则更突出,这就像是两个很难达到平衡的变量。以可穿戴设备为例,基本的可穿戴设备便会记录大量的关于个人体征的信息,这是可穿戴设备在物理距离上的便利,但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大量的、与个人密切相关的数据信息又给信息犯罪营造了巨大的可乘之机。
五、结语
1969年,麦克卢汉在接受《花花公子》的访谈中指出“传媒环境”的巨变必然对人类生态造成潜在影响:“过去,人们对传媒影响的经验是渐进的,这使人和社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缓解影响的冲击。今天,在瞬息传播的电子时代,我相信我们的生存,至少是我们的舒适和幸福,要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我们的新环境的性质。这是因为与过去的环境变化不同,电子传媒构成了文化、价值和态度的全局的几乎是刹那间发生的转换。这种巨变产生剧痛和身份的迷失。只有对巨变的动态获得清醒的认识才能减轻痛苦,减少迷失。只有了解新传媒引起的革命性转换,我们才能预测和控制这种变化。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沉溺于自我诱导的潜意识痴迷,我们就会受到它们的奴役。”
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与人融合的趋势即将成为现实。虽然在媒介与人融合的情况下,信息传播过程得到很好的优化,但是也势必会给人类本身带来不少负面问题。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应用技术是技术发展中永远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这个将要让人类生活方式产生质变的时代面前,怎样做能更好地趋利避害显得尤为重要。融合型数字媒介的到来不仅会使我们更加急切地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也会颠覆我们对于这些概念的认识,毕竟新的媒介与人的关系带来的不仅仅是不一样的传播环境,更是新的生活方式。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5.
[2]汤雪梅.数字终端的未来——人的五感功能的延伸[J].出版发行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