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国两制”背景下内地与香港跨文化冲突研究

2013-08-15管艳霞

传播与版权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化圈一国两制文化冲突

□ 管艳霞

为了实现中国的完整统一,且兼顾长期以来台、港、澳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重大方针和制度。中国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一国两制”制度。香港自回归祖国以来,其在经济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与内地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基于两地之间实行的社会制度差异,双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圈。这两个文化圈之间有重合点,有交集,但也有诸多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两地民众在相互交流中有碰撞、有冲突、有不满、有误解,即所谓的跨文化冲突。关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民间冲突时见报端,如内地游客在香港地铁车厢进食事件,“蝗虫歌”事件、孕妇冲关及被遣返事件等。这些民间冲突会产生怎样的深层影响?政府、媒体、民众该应对这样的局面?本文结合案例对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存在的跨文化冲突进行分析,以期为减少跨文化冲突、增进跨文化融合、实现两地之间的和谐共存提出一些建议。

一、文化圈、跨文化冲突概念界定

文化圈概念是由德国民族学家R.F.格雷布纳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中国内地和香港同属于大中华区,具有大中华区文化圈的共同本质属性,如使用汉字、崇尚儒学、信仰佛教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内地和香港在社会制度、语言交流、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民俗风情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内地和香港又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次文化圈。

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上文提到中国内地和香港两个次文化圈存在诸多差异,这就必然使得两地之间的团体、组织以及民众个人之间在科技、经济、文化交流中存在诸多矛盾。

二、中国内地与香港跨文化冲突日渐凸显的媒体推手:网络媒体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关于两地民间发生冲突的领域表现广泛,例如旅游交通、语言行为、教育就业、孕妇产子以及商品销售等领域。这些领域中的民间冲突行为长期存在。世界进入新媒体时代后,这些冲突更加凸显,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成为全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例如,前段时间内地游客因在香港地铁车厢进食与当地人爆发冲突的事件即是明证。这场香港地铁车厢关于进食展开的骂战,成为引发整个口水战的导火索。该事件由公民个人借助网络媒体及时发布出来,事情中涉及的“香港”、“地铁冲突”等信息具备了时新性、显著性和冲突性等新闻价值,引来少量民众围观。接下来北大教授孔庆东借助网络平台发表的香港人“狗”论以及香港知名人士如梁振英、唐英年等的反驳性言论,使骂战进一步升级。名人效应拉动了内地和香港的两地民众的地域情绪,产生示范效应和连锁反应,形成了势不两立的对立性言论,引发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围观,成为舆论的焦点。接下来的香港年轻人在内地游客面前唱“蝗虫歌”这个事件中的子事件被网民发布出来。歌词中出现侮辱内地民众、伤害内地民众感情之处,歌词虽反映了一些事实但有些语句太具有挑衅性,且在大陆游客面前演唱,更使双方的冲突被充分激化,产生又一波的网络舆论战。

还有孕妇冲关产子事件、内地抢购奶粉惹怒当地消费者事件等,之所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均和上述事件一样存在相同的传播模式:心存地域隔阂或警惕意识强或本土意识强的公民受到冲突事件的刺激——借助媒介终端——以个人名义发布——以发布在网络社交渠道为主——来自各方包括精英与草根的跟帖、发言——发言立场观点倾向于支持发言者所属的文化圈的主流价值、社会观念、法律制度——双方或一方意见领袖或当事人的介入推动事件的舆论交战升级——舆论交战持续——媒体终端上其他的冲突型事件出现,民众持续关注产生的疲惫、厌烦与麻木——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冲突舆论交战逐渐平息。

三、中国内地与香港跨文化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在香港回归祖国多年之后,两地人在接触交流中仍然有如此激烈的冲突?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一国两制”背景下多种文化差异形成的跨文化冲突。

首先,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在法律体系上有诸多不同。如在香港地铁车厢进食会面临高额罚款,在内地有些地方的地铁车厢可以进食则不会受到惩罚。

其次,香港与内地的公民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存在一定差异,前者较重法,后者较重情。面对香港地铁车厢进食事件,双方各执一词。内地不少人认为香港人过于小题大做,小孩子饿了吃点东西情有可原;香港不少人认为法律如果不去遵守就形同虚设,大人小孩都应遵守,大人应该教育小孩从小遵守法律。

再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文化圈的成员对另一个文化圈成员的认同感削弱。内地经济高速发展,这是全球有目共睹的事实。社会民众面对其他文化圈时自我肯定意识明显增强,甚至某种情况下还有一定的优越感。网上论坛中出现的“没有内地游客送钱香港经济就垮掉”或“香港由内地养着”等观点即是上述心理优越感的表现。香港民众基于媒体报道的内地公民道德伦理意识的淡漠,加之部分内地游客在香港的某些不端行为以及大量“双非”孕妇去港产子,使得港人对内地人的不满增加。

四、解决两地跨文化冲突的对策

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跨文化冲突会影响两地之间的民众情感,加深双方的心理隔阂,不利于“一国两制”下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媒体以及民众均应对解决此问题肩负起责任,努力促成两地之间的跨文化融合,相互接触、交流沟通,相互吸收、渗透适应。

1.相互尊重对方文化。民众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另外一个地方,无论是居住、旅游还是工作,一定要让自己适应当地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当地法律、法规、民俗习惯等。事件中的地铁进食骂战实质是一种跨文化冲突,一个文化圈的人到了另一个文化圈中,他的某些行为得不到认可,被质疑,被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是改变自己,尊重对方的文化。

作为香港的一部分成员,也要反思自己的某些不当行为。如挑衅性地在内地游客面前唱“蝗虫歌”。在要求对方遵守本地规则的同时也要尊重对方,而不是采取过激的小孩打仗似的报复性行为。既然中国政府针对香港和澳门实行自由行和团体游,内地游客去香港旅游合情合理,受到政策和法律的保护,任何人无权反对。香港个别人用带有歧视性的歌曲在内地游客面前泄愤并不是明智之举。当然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有部分香港人有积极的表现,如香港岭南大学学生游行烧“蝗虫广告”反对歧视内地人事件,引发香港大学生对歧视内地人事件的反思。

2.意见领袖也应积极发挥自己的名人效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意见领袖在公开场合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应尽量客观中肯,辩证地去分析,避免过于极端的言论,因为名人有带动和示范效应。名人的言论会号召很多响应者。这种效应如果去促动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可能结果会很完美;如果将这种效应用在具有冲突性的事件上,结果可能会火上浇油。

3.网络媒体应注意舆论引导和控制,提升媒介使用者的媒介素养。网络媒体带给我们发表言论的相对自由,但是网络内容某种情况下存在断章取义的片面失实的弊端。更有一些新闻网站为了商业利益的需求而过分追逐冲突性很强的事件,引导过激非理性的声音见诸于受众。因此,使用网络媒体的新闻人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使用网络发表言论的公民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4.政府作为社会的权威管理者,应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角色。政府在管理社会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更要注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维持社会秩序,增强社会发展的向心力。这就要求政府务必进行科学的社会管理,进行资源的有机调配,充分满足两地民众的合理需求。

五、结语

地域间心理和行为上发生冲突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有时会把它笼统地称为地域歧视,笔者认为是地域间文化的冲突。如我们内地各地区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语言、习俗等不同造成的民众文化心理的差异;还有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都会有这种文化心理的冲突。唯有正视这种冲突并互相尊重双方的文化圈,这才是我们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实现香港与内地在经商、旅游、通婚等方面和谐共存的正道。

猜你喜欢

文化圈一国两制文化冲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圈里事儿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