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转企改制背景下高校出版社的人才培养

2013-08-15万晓桐

传播与版权 2013年2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出版单位出版社

□ 万晓桐

在2010年左右,各大高校出版社都面临着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机构改革。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出版社面临着思想、机构设置、人员结构等一系列的转变,当然在这些转变中,出版社面临的不仅是挑战,更面临的是机遇,既要保留以前的好传统,也要在竞争中找到自己企业发展的方向。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也说明了在机构改革中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培养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加入WTO ,出版单位的不断转型、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大量政治素质合格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国出版业能否进一步发展、改革是否成功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人才的培养问题。但是,怎样培养这种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整个编辑出版行业、高校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种思考中笔者认为,要实现人才的培养,有下面的几个方面的要素:

一、 打破身份:正式员工与聘任员工同工同酬

有些出版社很有前瞻意识,在早些年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激励竞争机制和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向社会敞开,实行聘用制度,招纳有贤之士。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聂震宁介绍,该社早就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即从中层干部到一般员工都实行聘用,这种形式把双向选择的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在聘用期满后,聘用员工与出版单位仍然可以进行双向选择,聘用者如果对用人企业满意,认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续签聘用合同;反之,对既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又无其他大限度发挥其才能的员工,用人企业也可以对其进行岗位调换或是重新竞聘,从而实现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动态平衡。这也从很大程度上为吸纳并留住社会有贤之士,解决我国目前人才知识结构中的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分配机制僵化的问题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这种向社会聘用的用工制度,改变了我国高校出版社以往的人员能进却不易出的难题,找到最充分调动现有职工积极性,并对外吸收一流人才的思路,并为寻求出版社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制度调整:对聘任员工实行职称评定

由于很多高校出版社还沿用以前在事业编制下的人事制度,仅对有事业编制的员工实行职称评定,而对聘任员工的未来发展考虑得少或是没有进行长远的考虑,所以导致很多有才能的外聘员工在所属企业找不到归属感,觉得动力不够。在当今高校出版社人才从单一走向复合的模式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举措给高校出版社的机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们的做法是:不仅实行聘用制,还给聘用员工进行职称评定。对聘用员工的评聘与社内事业编制的员工的评聘同时间且享受同等的待遇,只要有真才实干,对出版单位贡献突出者,都可进行高级职称的评聘,而且上不封顶。这种制度的改变,不仅使企业可以引进人才,更能保证企业能留住人才,使出版系统拥有一支能适应市场的编辑队伍、广告销售和业务销售队伍,以及能与国际化思维接轨的管理队伍。

三、立足高校,共同培养

编辑出版学科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需要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硬件建设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长期以来编辑出版专业一直被当做普通的文科来办学,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的设置也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实践课程的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的推进也得不到保障。经过20 年的摸索发展,编辑出版学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积淀,各大学校编辑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有些还增设了出版技术、出版经营管理、出版法规等方面的课程,编辑专业的学习内容已经不再囿于编辑学,而是扩大了其外延。一些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把图书馆学、编辑学、文献学、情报学等集成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学科体系;还有一些高校把编辑出版与新闻学、中文或广告学等的相关专业课程糅合在一起开设,以期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事与愿违,这种高融合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的,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尤其是出版社更愿意选择有某一学科背景的毕业生,而不单纯选择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的学生,当然其中非常优秀者例外。这对于应用专业来说,高校的主管部门需要反思的是:高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一些好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进行借鉴,打破大学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的现状,采取复合型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应用学科的实用性。比如,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学校可以在各个院系进行各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其专业性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在三年级开始时对那些有志于编辑出版事业的学生专门开设主修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也可通过选修双学位的形式,选修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通过这两种模式,培养了既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又有编辑学科知识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再运用灵活机动的学分制度,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修主专业以外的课程,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都可毕业。另外,也可以使出版单位与高校形成联力,通过勤工俭学、学生实习的方式建立以出版单位为实践基地的平台,形成产、学、研一条龙,让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从源头起,为出版社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模式。

四、立足现状,开展继续教育

由于出版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以及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广泛介入使出版业成为一门应用性极强而且现代化技术要求较高的学科,这对于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要求来说也越来越高。当今出版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以前的传统模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老中医式的模式:越老越吃香,而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这就需要出版社员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适应这个要求,在出版领域中真正成为引领前沿的人才。纵观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如欧美国家的出版企业,除了在大学培养相应的有专业学科背景又有出版专业知识的人才以外,还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各样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班,这种培训班的时间一般在6周左右,对出版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现代化理论知识的普及等多方面的培训。培训班一般由高校开设,也有专门由出版行业组织及大型出版公司开设的。此外,还开设有各种各样形式的出版进修教育机构,对出版从业人员从事继续教育活动,使每个员工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准备和实际能力,成为学习型的出版人才。

五、立足国情,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数字化出版人才

当今社会数字化迅猛发展,同时也拓展了全球性的资源空间和时间的流动,原先低层次的纯文本的版权贸易的已经不再适应这种新格局、新形势带来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出版企业能适应这种变化,对传统出版资源进行二次挖掘和出版物数字化的再利用,即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我们传统的出版模式。加速现代出版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加速出版教育理念更新,转变教学模式,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数字出版人才,是当今出版人才培养必须看到的事实和现状。

六、立足社情,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出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社会性,我们的企业在讲究物质效应的同时,还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即必须讲究其社会效应。如果出版社的人才仅有能力,没有职业素养,也不是一个全面的出版人。这种职业素养包括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等。因此,一个合格的出版人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即在出版工作中有较敏感的政治意识和较强烈的政治使命感,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一切。出版人在实施出版计划、进行出版活动时,要保持政治头脑的清醒,严把政治关,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遵守国家的出版法律法规,使出版活动具有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决不能唯利是图,只讲金钱不讲政治责任,而犯政治方向性的错误。而且对出版人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其对企业的责任感,不仅对工作充满热爱,还要注重公司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把公司的利益放在首位,团结同事与公司荣辱与共,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只有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不背离人才培养的初衷。

总之,高校出版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力的资源,在人才的培养中构建合理的用工制度;合理的评聘制度;明确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向和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以出版单位为实践基地的平台,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出版人员的再学习能力;数字出版冲击下的理念转变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也深切地希望通过这些手段,能达到出版界所希望的人才要求,使出版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能适应全球化的脚步。[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SC10W215)基金项目]

[1]李萍. 出版人才结构从单一走向复合[J].出版世界,2003(2).

[2]朱晓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策略[J]. 教育探索,2008(8).

[3]余友先.现代出版教育与现代出版人才培养[J].出版世界,2005 (5).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出版单位出版社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我等待……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最美的书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