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徐宝璜与梁启超新闻思想之异同点

2013-08-15张雨晗

传播与版权 2013年2期
关键词:报馆办报新闻学

□ 张雨晗 李 璠

徐宝璜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的开山祖”,他所著的《新闻学》一书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本新闻学专著集中体现了他的新闻思想,涵盖了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以及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梁启超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新闻思想家和报刊活动家,是当时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家。他从1895年开始涉足报坛,到戊戌变法之前,他的办报活动一直是为了维新派的政治活动,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198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他在这篇文章里阐明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内容包括维新派办报的宗旨,报纸的内容、功能与作用以及新闻写作应注意的问题等。

一、徐宝璜、梁启超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徐宝璜进行新闻研究的历史背景

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展开让徐宝璜的新闻思想大受影响,使其成为民主与科学的产物。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发动了新文化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思使得民主、自由、解放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给徐宝璜的新闻思想带来的影响在其著作《新闻学》中体现得很深刻,比如他批评政府“对于舆论,素不重视且封闭报馆之事,时有所闻,遂致新闻纸为保存自身计,常不敢十分代表舆论”。

其次,当时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黑暗混乱的时代,刚经历了“癸丑报灾”。当时的新闻界就是各种政治势力在明争暗斗,这种现实环境促使徐宝璜对何谓新闻、报纸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新闻伦理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2.梁启超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也进一步发展。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引发的“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一直都是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

二、徐宝璜、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相同之处

尽管背景不尽相同,但二人写作年龄相仿,在各自著作中所阐述的新闻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二者都强调了报纸的重要作用

徐宝璜和梁启超都非常欣赏松本君平对报纸作用的概括:报纸的势力超过了学校的教员和教堂的牧师,是社会教育最有力之机关。徐宝璜认为,报纸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与报纸有着紧密联系。梁启超提出的报刊喉舌论也指出了报纸的重要性,他认为报纸可以作为国君和臣民的耳目和喉舌。尽管二人对报纸作用的看法不同,但都肯定了报纸的重要作用。

(二)二者都强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徐宝璜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他在《新闻学》这本著作中提到,“苟记载失实,无论其处于有意之造谣与播弄,抑处于无意之疏忽与传讹,小之常足以使个人受莫大之损失与痛苦,大之足以贻毒社会,扰乱国家,此亦为不能掩饰之事实”。这段话既是要求记者以追求新闻真实为职责,也充分强调了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也凸显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记载琐故。采访异闻,非齐东之野言,即秘辛之杂事,闭门而造,信口以谈,无补时艰,徒伤风化,其弊一也;军情敌情,记载不实,仅凭市虎之口,罔惩夕鸡之嫌,甚乃揣摩众情,臆造诡悦,海外已成劫烬,纸上犹登捷书,荧惑听闻,贻误大局,其弊二也。”此外他还写到,“或有译录稍广,言论足观,删汰秽芜,颇知体要,而借阐宗风,不出郑志,虽有断章取义之益,未免歌诗不类之憾”。从这也可以看出梁启超对真实性的重视。他认为不能断章取义随意借鉴别人的言论,而是要引用恰当的资料。

(三)二者都强调了新闻的时效性

徐宝璜认为新闻为最近事实,他对新闻的时效性提出了要求:“为阅者所欲知而尚未知之事实也明矣”,“凡事均有其最近之一时期。如为新闻业,则此时价值高,新闻纸应即登布之。设过此未登,逾时稍久,则其价值不失亦损”。

梁启超也非常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他称“五洲之人,莫不仰首企足以观《泰晤士》之议论,文甫脱稿,电已飞驰”。

(四)西方的新闻思想对二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徐宝璜的留美经历使他对新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客观上促使了他对新闻学的研究。在为《新闻学》作序时蔡元培写道:“伯轩先生游学于北美时,对于兹学,至有兴会,归国以来,亦颇有心于本国之新闻事业。”后来,学者周婷婷在《徐宝璜留学美国学习新闻学考证》一文中写到:“徐宝璜对密歇根大学当时的新闻课程与新闻教育项目是有所了解的,他也亲身体验到在美国,新闻已成为大学中的一种专门科目,大学开始承担起培养报纸工作者的任务,他把这样的认识、理念和新闻教育比较具体的形式和内容都带回了中国,带回了北大;在种种因缘际会下,开启了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新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也深受西方影响。他认为,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对兴办各类型报纸的重视非常值得中国借鉴,因为大力兴办报纸可以产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的效果。并且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曾说过:“清议报事业虽小,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曰:‘此贻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由此可以看出,他非常认同西方将报纸作为“第四种族”的观点。

三、徐宝璜、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不同之处

尽管徐宝璜和梁启超写作上述两本著作时的年龄相同,且都首先看到了报纸的作用,对新闻的研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当作用角度切入到新闻本身后,两人的思想就有了极大的分歧。徐宝璜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学科,而梁启超的目的是通过报刊事业来推动中国政治的改良。简而言之,徐宝璜是从“学”的角度对新闻本体进行研究,而梁启超则是从“术”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对于报纸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徐宝璜回归到新闻本体的层面,对新闻本身进行纯理论意义上的研究。在他看来,“供给新闻”是报纸的首要作用。《新闻学》里有这样一段:“以真正之新闻,供给社会,乃新闻纸之重要职务,亦于社会有极大之关系。盖自民权发达以来,各国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之大事,多视其所根据之事实究竟正确及详细与否以为定。”

当时中国新闻界呈现出的混乱局面使得徐宝璜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现实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怀。他在《新闻学·自序》中写道:“吾国之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此书发刊之意,希望能导其正当方向而行,为新闻界开一新生面。”由此可见,徐宝璜对新闻的研究纯粹是从新闻本体的角度出发,研究新闻本身,目的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新闻建立成一个学科,推动中国当时新闻业的发展。

不同于徐宝璜从新闻本体的角度进行研究,梁启超对新闻的研究主要是从报刊政治作用的角度切入。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早期知识分子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代表的是他所在的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意见,而不是个人意见。这个特点使得政治和报纸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舰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通塞是国家强盛的关键,而报刊就是通塞最重要的工具。戊戌时期维新派办报的核心宗旨就是去塞求通和宣德达情。

同时,梁启超提出了报刊的喉舌论,这是对报刊功能和作用的论述。“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如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梁启超认为报刊是政治民主的体现,是民众的权利。并且,他强烈意识到报刊具有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四、徐宝璜、梁启超新闻思想差异的原因

徐宝璜与梁启超二人在新闻思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着根本的不同之处,即徐宝璜是回归到新闻本体,目的是建立一个学科;而梁启超则是运动报刊的政治功能,推动中国政治的改良。那么,二者出现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二者思想研究的背景不同。徐宝璜的新闻思想研究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且当时正处于中国新闻界混乱的时期,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徐宝璜迫切地想要改变中国新闻业的现状;而梁启超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一心想通过推动报刊的发展来推动维新派的活动,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其次,二人的身份不同。徐宝璜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后随即赴美留学,后被蔡元培调入北大,便在北大主讲新闻学课程。徐宝璜的身份一直都是一名学者、教育家。而梁启超则是晚清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是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著名的宣传鼓动家。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一直服务于政治活动,充分发挥了报刊对于政治的作用。

[1]徐宝璜. 新闻学纲要[M]. 上海现代书局,1932.

[2]梁启超.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N]. 时务报,1986.

[3]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周婷婷. 徐宝璜留学美国学习新闻学考证[J]. 国际新闻界,2008(3).

[5]余家宏. 新闻学简明词典[K].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黄文彬. 试析徐宝璜的新闻本质论[J]. 武汉大学学报,1991(3).

[7]徐新平. 略论徐宝璜的新闻伦理观[J].新闻大学,2000.

[8]关梅. 论徐宝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进步意义[J].新闻知识,2009(8).

猜你喜欢

报馆办报新闻学
印象·邵飘萍故居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