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构成及其现实遭遇
2013-08-15王英
王 英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自200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来,有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工作在偏远地区、条件较差的农村教师,他们相对城市教师来说,面对的工作环境较差、工资待遇较低、学生升学压力更大,这使得农村教师的幸福感指数更低。因此,在进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同时,农村教师的幸福感更应当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就农村教师幸福感的构成及其在现实的遭遇进行分析,旨在为农村教师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有关“幸福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争论已久,不同的理论观点都给出了一定意义上的幸福感的界定。较受大家认同的是主观幸福感,一种个体对自身生活是否幸福的感受。从这一点上,幸福感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其次,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的整体评价,而非单一领域的感受,包括家庭、职业、社会交往、身体健康等众多领域;个体通过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的评估,体验着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职业幸福感则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个体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即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积极和消极情感体验。大量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教师的身心健康、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文化氛围等有着较高的相关,甚至成了某些不良学校问题出现的导火索。在环境较差的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显得更为关键,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为特殊群体的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构成
为了有效地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指数,我们有必要对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构成进行细致的分析,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村教师改善其幸福感的指数,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的职业成就,积极影响受教的学生、积极影响学校的氛围等息息相关的变量。综合文献资料,我们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构成有教师的生理幸福感、教师的情绪幸福感、教师的精神幸福感以及教师的生活幸福感。
(一)农村教师的生理幸福感
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是个体最基本、最低级的需要,即物质得到满足、生命得到保障。农村教师的生理幸福感包括教师的物质需求以及生命安全需求,具体可以界定为教师身体感受的所有方面,例如教师的饮食、教师的健康水平等。现在生活很忙碌,包括教师在内的许多人很少有时间来关注自己的身体以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作为低层次的生理幸福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前提保障,虽然有所意识,但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农村教师仍不能实现这基本的需求;因此,生理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农村教师的情绪幸福感
在涉及有关“情绪幸福感”的问题上,不能不谈到“情绪智能”这个概念。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于1995年在他所著的《情绪智能》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情绪智能”这个词,随后,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情绪智能的理论。所谓的情绪智力即是个体识别、体验、表达、评价、调控自身、他人和环境情绪信息的能力。在学校里,一些教师接受过各自领域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有些是通过业余时间的培训,有些则是通过正规教育。农村教师的情绪幸福感不仅关乎着教师自身,更积极影响着受教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塑造。
(三)农村教师的精神幸福感
对于教师的精神幸福感,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幸福感”中所说的“精神”并不是宗教中所说的精神,而是需要层次论中个体对尊重以及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若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追求的事业,那么他们的精神幸福感指数相对较高;而仅把教育教学视为生存的一种手段,那么他们的精神幸福感指数则会较低。因此,我们要提升农村教师的精神幸福感就要引导教师把职业当作获得幸福的手段,使其沉浸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乐趣中。
(四)农村教师的生活幸福感
提到幸福感,我们不得不说到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大部分生存在农村的教师的收入水平、工作环境、教学资源相对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着农村教师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同时,农村教师的生活幸福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构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可忽视。
三、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实遭遇
(一)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
随着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农村教师往往受到教育理想和现实的双重要求,这使得农村教师往往倍感困惑与矛盾。一方面,教师负担重、压力大的现象已成为较普遍的情况,而在这种负担重、压力大现象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一部分教师的焦虑感和紧张感,随着这种焦虑感和紧张感的日益加重,教师体验不到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时仅把教师当作一种获得更好谋生的手段,出于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总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部分农村教师幸福感指数的缺失。
1.教师角色的多元化。我国自古就对教师赋予了传承人类文明、维系社会价值的重大使命;同时,古训也一直要求着学生要遵从老师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给出了一个比较单一的教师角色,即教;而学生则为学。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促动着教师的角色由单一转向多元发展。首先,网络带来的知识增长,使原本的教师权威发生动摇。学生在网络上获得的新知识冲击着教师固有的知识,在农村教师身上更为明显;其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一些农村教师并不能适应快速的变化,还秉持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就产生了一些矛盾。总体来说,农村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体现为:农村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领导者”的角色自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由学习过程中的“传授者”转变为“激励者”,由师生双方活动的“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由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受制者”转变为“生产者”。因此,不能完成教师角色多元化的快速转变,也是当前农村教师面对职业幸福感缺失的重要方面。
2.教师压力的多重性。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师的压力也日趋增加。一方面来自于现代社会的期望;另一方面来自于职业本身的性质,即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仅看升学率的社会现象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压力。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无论是家长、学校领导,甚至是教师本人,都将学生的成绩视为自身工作成败的唯一指标,各乡镇中学相互比拼、相互挖墙脚,这些竞争的现实就直接落在教学一线的农村教师身上,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变成了对升学率的追求、对学生的发展也变成了考上重点就是好的。这些无疑也就成了教师压力的根源。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从学生发展来看,教师劳动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仅从受教育者自身的身心特点发展变化来看,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并存的过程。而当今,仅从升学率来评价农村教师的工作能力,要求立竿见影的成绩,这是不现实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教育理想的农村教师深感困惑,他们在教学中更多体会到的是压力感而不是幸福感。
3.教师发展的心理需求。在教育教学中,农村教师对自身的发展也有着期望,例如,通过参加校本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基础理论培训等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在部分条件较差的农村,教师资源的匮乏使得在岗的教师很难抽身对自身进行提升,他们每天都要在讲台上奋战好几个小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教师自身感受不到自我的提升,通常都将自己比作讲课的复读机,机械地完成工作。这与教师的职业效能感的丧失以及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无关系。农村教师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表现出尴尬无奈,另一方面又没办法。
(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
一句“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曾经唤醒无数教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现代社会中,农村教师面临着身体的、心灵的、社会的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削减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因此就需要外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来激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所谓的外在条件则是指农村教师所在的社会环境为他们提供的必备的生活所需,如物质、环境等;而所谓的内部条件则是指满足农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1.外在条件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前提。通过对农村教师以及城市教师生活、工作环境的比较,以及已有的文献资料发现,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在需求上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物质需要的精神丰富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等等。尽管农村教师的需要与一般人有所区别,但作为人类所共同的基本需要,仍然是其他高级需要产生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非常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教师的待遇以及现有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地域的差异,部分地区的农村教师待遇仍然较低、仍然处于相对贫困之中。在个体基本生活需要很难满足的情况下,要求农村教师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是很难实现的。
另外,从观念上和制度上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也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一个方面。许多农村教师针对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倾诉自己的心声: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大部分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如一个人带几个班等。因此,要让农村教师自身真正体验到幸福感,就必须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要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完善农村教师发展的外部条件,促进农村教师幸福感的获得。
2.内在条件是实现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保证。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还在于教师主观的感受,如何能够促进教师积极的感受呢?这就涉及到教师自身的内在心理需求。教师在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下从事一项任务的结果一定会有很大的差异,让农村教师在积极情绪下工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期盼的目标,从满足农村教师的内在心理需求来说,首先要保证农村教师有足够的自主水平,这体现在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研究显示那些在工作中经常被领导控制的教师的自主水平就偏低,且工作效率也较差;其次要保证农村教师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在Deci的自我决定论中就表明,个体如果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往往做事缺乏自信,也对从事工作没有兴趣;最后要保证农村教师的胜任感,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对农村教师的要求也相对增加,为了保证教师的胜任感,提供一些培训、研讨等教师学习的空间对于农村教师的胜任感增强很有益处。
总之,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更是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都应关注的一个问题。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给予支持,改善其教育教学的环境,满足农村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保证农村教师在积极的职业幸福感中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Elizabeth Holme,闫慧敏译.教师的幸福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王婷.新课改下谈教师的幸福感[J].中国教师,2006,(7)
[4]周国韬,盖笑松.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