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视阈下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2013-08-15王士龙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公民政治

王士龙,朱 立

(1.中共中央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 北京 100091;2.青岛大学 法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3)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斯劳卡就曾预言“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的和虚拟之间的界限的技术,将对政治带来影响”。[1](P25)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已经逐渐渗入到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内容和体系的变革。作为与公民利益最密切相关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无疑是受网络时代影响最明显、最突出、也最为深远的政治要素。关注网络背景下政治参与的内涵和特点,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网络发展对于政治参与产生的深刻影响,探讨如何运用网络这一新手段推动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发展,成为政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政治参与概述和内涵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2](P166)它是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是对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的直接反映,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公民积极关心和参加公共政治生活,是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也是其政治义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网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13亿,且呈飞速增长的趋势。在网络空间这一特殊的、虚拟的平台上,因公共意志、公共关系和公共利益的推动,诞生了诸如网络宣传、网络参政、网络监督、网络舆论等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并开辟了网络空间这一具有扁平化、交互性、及时化等特征的新型政治参与载体。网络政治参与就是顺应网络发展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方式。

我们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或者公民团体利用互联网络作为平台或载体,发表政治主张、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决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过程的一种政治行为。网络背景下的政治参与是对传统的政治参与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而兴起的一种崭新政治参与类型。我们可以从参与的主体、客体、途径三个核心要素来综合理解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公民和公民团体这一现实主体,又包括现代意义上的以虚拟代号出现的网民和网络团体这一虚拟主体。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主体是指公民,[2](P168)公民一方面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的是有权利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人。与传统的参与主体相比,网络时代政治参与主体有其独特的内涵。当虚拟主体以真实身份参与网络活动时,二者身份是同一的,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网络政治参与客体指向的是更为广泛的国家政权和公共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局限于将目标集中在利益表达、政府决策等个别领域。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无论是传统的政治参与还是网络政治参与,目标都是指向国家政权机关和政治决策,或者说是公共政治生活。抛开公共政治和政治决策讨论政治参与则是毫无意义的。列宁曾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3](P128)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还远远不够,传统政治参与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而网络本身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和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相比,在参政内容和地域空间上要更加宽泛。

网络政治参与在网络空间中,通过互联网这一具体的途径来影响政治参与客体,其形式更加的直接、方便、快捷和多样化。传统政治参与与网络背景下的政治参与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网络政治参与在其形式和途径上都更加直接化、技术化和便捷化。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政治参与不再完全依赖人为的组织手段,而更多地是依靠个人,依靠网络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从而促进了直接民主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给人类社会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当然,这一作用的发挥还需要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便捷、直接的政治参与手段,必然带来政治参与途径及成果的根本性变革。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和特点

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网络为手段和途径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施加影响的过程。虽然这一系列政治活动是以数字讯号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但其功效却是真实的。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

作为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一种政治行为,一般意义上来讲,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和政治冷漠等。[2](P171-175)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提供了一系列与以往不同的政治参与方式。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4](P9)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系统内部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信息化。二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布信息、提供互动服务——电子政务的这一职能为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合法性、制度性的渠道。从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到现在,6年时间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市县地方政府都已开通了门户网站。基本上所有政府网站都能提供法律法规、文件政策的发布,政府新闻、通知公告的更新,政府职能、业务的介绍,统计数据、资料的查询等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我国政府网站一般都设立了丰富多样的互动服务,比如在线投诉、举报、信访,民意调查、意见征集以及在线交流论坛等。这既能保障公民表达意见和利益诉求,又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从而有效监督政府。

2.通过网络参与政府决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通过网络参与政府政策制定的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公民借助网络平台的政治参与,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2012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代表、委员、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给政府工作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据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和央视网等的不完全统计,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意见和给总理本人提出的问题,多达上百万条。各级政府在重大政策出台前,一般都通过政府网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人数正在迅速增多,且越来越多的参与主体能够在网络平台上针对政府决策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3.网络政治性论坛

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性论坛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良好平台日益发展和成熟,并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和运用,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公民发表意见与观点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所能吸引的参与者数量之巨大、所讨论问题的影响力之深远都是传统政治参与方式难以比拟的。目前,我国这类网络政治性论坛数量越来越多,其中以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为代表。“强国论坛”创立于1999年,是我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网络政治性论坛,被誉为“全球著名的华文时政论坛”。例如,2011年两会期间,“强国论坛”开设的“我有问题问总理”专栏,共有提问287.7554万条,围观达到564.0513万人次,足见网民通过政治性网络论坛进行政治参与的热情。除此之外,较大的政治性论坛还有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焦点网谈”、央视国际网站的“央视论坛”、中央政府网的“政务互动”、中青在线的“中青论坛”以及各地方政府网站开设各种论坛等,它们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着重大作用,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

4.网络舆论监督

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界的“第四媒体”,其传播速度、波及范围、影响规模和实际成效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大众传媒。公民通过网络对其关心的政治事件或重大政治问题迅速形成舆论,影响执政党和政府部门,并进一步实施网络舆论监督。近年来的“天价烟事件”、“躲猫猫事件”、“周老虎事件”、“邓玉娇案”以及各种频发的暴力拆迁和食品、药品卫生安全事件等,都是网民借助网络舆论监督政府官员和政治决策过程的表现,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信访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折射出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形式由传统向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历程。尽管网络舆论监督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但它显然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公民监督权最有效的实现途径。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和上述几种较为典型的参与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政治参与必然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它在参与主体、途径、载体、内容、范围上均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特点。

1.直接性

公民直接参政议政是网络政治参与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与传统的由选举出来的代表参政议政的间接参与不同,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在技术上突破传统政治在地理上、信息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上的一些局限。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通过论坛、博客、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在网上直接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和见解,并可以直接进行网上投票或选举,以实现政治参与直接化。例如,每年3月“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都会通过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介与网民进行直接交流,人们可以直接地参与政治,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建言献策。

2.广泛性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互联网已经广泛地深入到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简单的上网设备,就可以接入互联网参与政治。网络政治参与搭建起了一个广大公民之间以及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交流平台,大大降低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门槛,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也呈现出极大的广泛性。

3.平等性

比尔•盖茨说:“与物理世界相比,在数字化的世界里人们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公平”。[5](P139)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的匿名和平等化的沟通模式,不受现实政治中诸如年龄、种族、民族、职业、财富和地位等因素的限制,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享有平等的政治话语权、投票权、主体地位和参政议政机遇。

4.便捷性

与传统的政治参与受时间、地域、交通等因素制约相比,网络政治参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参与主体可以足不出户,只要拥有一部能够连接网络的计算机便可轻点键盘、移动鼠标,实现无障碍政治参与。而且,近两年随着手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上网实现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更加方便、快捷。

5.隐匿性

虚拟性是网络的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具有再造和遮蔽的作用,这一特性决定了网络政治参与的隐匿性。在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过程中,网民完全可以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和住址等个人信息,这就使网民能够以“隐形人”的身份发表政见、表达意愿、参与政治,从而大大减少了现实社会中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大大提高了网民的参政热情。

当然,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还远远不止这些,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廉价性都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鲜明特点。正是这些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的显著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途径,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增强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

三、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网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民通过网络途径参与政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趋势。而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加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网络一方面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络成为各类矛盾的集合体和汇聚地。因此,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政治参与,对它的影响进行一个客观、正确的剖析和评价。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在第三波民主化中比在前两波民主化或者说比20世纪任何其他一次政治波浪的重要性都要大得多。作为实现公民政治权利、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新兴途径,网络政治参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民主的真谛在于让有利益相关的人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没有利益相关的人能够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真知灼见。[6]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这种能够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限制和政治控制的互动方式运用到公民政治参与中来。电子投票、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络论坛、博客……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和途径呈现在我们面前。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政治参与中固定的、有限的途径。公众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对政府决策或各种政治事件进行讨论、发表政见、表达意愿、参与政治。公民通过网络工具对“陕西华南虎”事件、“贵州瓮安”事件、“躲猫猫事件”、“南京官员抽高价烟”等事件进行讨论和评析,从而促使真相在公众的面前呈现,这些网络事件不是简单的民事纠纷或法律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公民能够自觉通过网络参与政治、谋求问题解决、实现和维护自身及公共利益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网络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使得政治参与不再只是政治精英的特权,任何普通公民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参与政治,自主自立地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网络的隐匿性增强了政治参与主体的安全感,可以真实地表达个人利益需求和政见;网络的便捷性又使政治参与变得简单易行。网络政治参与既能保障公民自由地表达利益,又能有效地监督政府行为,大大降低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门槛,使人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参与过程中的平等地位。因此,网络工具使公民参与政治的意愿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自发性参与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2.有利于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2](P281)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它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政治认识的过程首先是政治实践的过程,人们总是在特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基础上获取政治知识的,也是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政治认识的。

在网络时代,公民通过网上电子投票、网络论坛、网络社区、政治博客等新形式和途径参与政治实践,亲身体验政治生活。首先,网络政治参与可以使人们获得广泛的政治知识。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政治实践中亲身获取知识,而且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公民政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通过浏览网站可以方便地获取基本的政治知识和经验。其次,网络参政可以提高公民的实际政治能力。网络极大地拓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使普通群众都能轻而易举地参与政治,从而认识和掌握政治生活的规则和规范、提高政治技能和素质。最后,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便捷性使得民众参与政治的机会和实际效能都大大提高,这就使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成为了政治社会化的巨大推动力量,为推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有助于塑造新型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利益关系主体,基于自身的特定利益而对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等的认识、感受以及价值评价和取向等的总和。[7](P283)虽然自“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现代民主开始传入中国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两千多年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内外各种政治思潮迭起,加剧了中国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公民通过网络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打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种种弊端,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有利于塑造一种全新的政治文化。

网络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从而使人们能够广泛接触政治、参与政治,形成社会大众对政治普遍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在网络参政中,大众参与政治生活积极性往往较高,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有明确的意识。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的增强,使他们能够从现实主义的立场来理解政治,政治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利用网络参与政治可以使公民在更自由、更直接、更方便的参与状态下,充分意识到自己切身利益的重要性,政治主体性便得以彰显,有利于形成独立的政治人格。人们会以公民身份负责任地参与政治生活,从而推进新型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

4.有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信息的急速即得创造更深层次的民主”。[8](P293)网络政治参与消解了代议制民主的不足,拓宽了民主渠道,丰富了民主形式,使民主更向社会基层开放。它在加强民主监督、推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优越性,从而推动政治体制朝着民主化方向改革。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案”,引起了网友积极参与,最终敦促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一不合理法案的废除。近年来,公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对《物权法》、《刑事诉讼法修改案》等法律的设立和修改施加影响,对政府行使公共权力进行监督等,不仅增加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同时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传递民意、促进政府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公民通过网络参政,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决策者倾听公民的意见,制定有关政策和重大决策。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公民通过网络能够广泛地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网络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开放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形成一种社会性的外力作用,推动政府转变管理观念、提高管理能力,使政府管理体制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尤其重要的是,网络政治参与开辟了一个政治监督的新时代。在网络中公民无需繁琐的中间环节的干扰而直接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从而大大拓展了社会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政府管理的廉洁和高效。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

网络的”双刃剑“特点决定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带给中国政治发展的不仅仅是正面的机遇,同时还有严峻的挑战。由于技术发展本身的矛盾性,让人乐观的优点同时也可能让人悲观。与网络政治参与推动民主的积极作用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著存在的。

1.网络信息的不均衡性造成政治参与不平等

网络信息占有的不均衡性所导致的“数字鸿沟”,目前在我国网络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托夫勒指出:“各个高技术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可怕威胁来自于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下层阶级与主流社会之间的鸿沟实际是随着新的传媒系统的普及而扩大了。这条大峡谷一样深的信息鸿沟最终会威胁到民主。”[9](P137)

通过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人群差异。由于受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网络参政主体存在明显差别。一般来讲,网络政治参与的比例,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中老年、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受高等教育者高于受教育程度较低者。网民的职业结构中,学生占44%,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流;而无业人员和高层职业者的网络参政比例较小。网民年龄结构中,18至30岁的青年人占到网络参政主体的一半。第二,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通过IP地址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不同省份网民数量和网络参政者数量差距悬殊,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所占比例位居全国前四位,达到47.4%;而经济欠发达的如西藏、新疆、宁夏、甘肃、青海、西藏五省网民数量所占比例仅为0.8%。另外,城市居民网络参政人数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这种不均衡严重影响了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政治参与水平和网络参政的平等性,只要网络依然为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所拥有和使用,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网络民主。

2.“非理性”和“非法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存在

互联网作为第四种媒体,为各种信息的产生、存在、传播和共享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渠道,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见解和利益诉求。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政府监管的不利以及公民个人政治素质有限,造成了公民的非理性政治参与。首先,许多人利用互联网制造假新闻、发布虚假消息、歪曲事实进行宣传,误导网民的情绪和行为。其次,浩如烟海的网络政治信息,容易让人无从选择而陷入非理性的盲目参与之中。再次,一部分人利用网络的隐匿性,从个人利益出发,随意发泄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不满情绪。最后,无节制的过度参与可能导致政治狂热,引发骚乱或暴力,影响社会稳定。

“非法性”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更为恶劣的现象。网络的隐匿性和自由性“佑护”一些反动个人、恐怖组织和极端宗教组织等摆脱了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他们利用网络捏造和散布政治谣言、肆意进行政治煽动、制造集体性混乱事件、诋毁和攻击党和政府,甚至与国外反华势力勾结,盗取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机密。正如埃瑟·戴森所说:“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10](P98)

3.对政府管理构成挑战,影响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它既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11](P3)网络政治参与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便利渠道,公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时,政府因制度化水平低而缺乏足够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只能采取非制度化强制力,造成政府与公民关系趋于紧张,从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互联网作为一种难以监管的虚拟社会,在极大地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因其表现出来的无序性和非理性而对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构成极大的挑战。首先,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化思潮、人权至上论、三权分立说等,通过网络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念,冲击着我国已有的政治模式和价值体系,导致思想混乱,出现政治信仰危机。网络政治参与所张扬的个人自由主义和开放意识也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思想文化领导形成挑战。另外,政府管理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和能力较低,许多政府部门和官员将“电子政务”和“网络问政”视为虚设,惧怕网络,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普遍落后。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攻坚时期,体制转轨、思想混乱、社会阶层分化、利益矛盾凸显。如果对网络政治参与不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和调控,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不及时跟进和完备,而任由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发展,最终无疑会影响正常的政治秩序,威胁社会政治稳定。

四、有效推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健康、有序发展

互联网作为政治参与的新兴渠道,为我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其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何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公民有序参与,使网络政治参与在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既为政府管理提供了便利渠道,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民主治理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处理的深度和广度,电子政务是公民参与政治、获取政治信息、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也为政府政治决策和管理提供了信息来源,有利于政府管理系统和模式的创新发展。网络的有效利用,使政府能够更加便捷地提供服务,实现由“政府本位”向“以人为本”、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电子政务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政府与民众交流互动的桥梁。

(二)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法制化

目前,我国关于网络和网络参政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要抓紧推进专门性网络法的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网络信息服务、资源管理,明确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网络功能的应用。构建一系列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保证有序的政治参与。同时,制度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关键所在。要以制度的形式和体系确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各项具体内容和方式,确保公民网络参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和教育,保障公民平等参政

作为信息技术的代表,互联网络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其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普及呈现出“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的不平衡态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31.4%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不具备上网的设备和网络”,36%的非网民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政府应特别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另外,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不仅要缩小我国国内城乡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还要缩小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力发展互联网络。同时要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使更多的人能够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消除“数字鸿沟”,真正实现所有公民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网络政治生活。

(四)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素质

网络伦理是指公民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提升公民的网络道德责任感,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就要制定合理的网络伦理规范,宣传网络道德,提高网络参政主体的网络道德意识。通过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使公民摒弃各种非理性的、无序的、甚至违法的网络参政行为,真正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做到自省、自警、自律,以负责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参与网络政治生活。

(五)建设新型网络政治文化,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政治文化决定人们的政治思维、价值观念和态度倾向,并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由于网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保证公民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必须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的政治文化氛围。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实现网络政治文化与民主、法治、责任和义务等政治理念的整合。发展公民文化,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意识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强化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对我国政治文化的认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以便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情感和态度倾向。

网络政治参与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新的政治现象,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迅猛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成为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因素。深入理解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的内涵和特征,正确对待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各种影响,充分利用这种新资源、新手段,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趋利避害,网络政治参与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法宝。

[1]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徐晓林,杨锐.电子政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美)提姆·鲁克.应对数字鸿沟——计算机世界里的严峻现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吴天昊.由网络谈民主[N].学习时报,2004-04-26.

[7]李良栋.新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8]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体通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9]A.托夫勒.力量的转移:临近21世纪的知识、财富与权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10]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1]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猜你喜欢

公民政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