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积分政策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的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

2013-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3期
关键词:广州大学贫困生困难

薛 敏

薛敏/广州大学商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广东广州510006)。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贫困生教育问题逐步受到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高校都采取设置各种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资助的方式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以保证每一位贫困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但物质生活解决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高校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部分高校贫困生过度依赖国家及社会的资助,不思进取,感恩意识淡漠,这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部分贫困生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1]。广州大学自2012年开始实施公益积分政策与贫困生接受资助相结合的方式,力争使高校贫困生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且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回馈社会,传递爱心”的感恩意识,实现经济与身心的“双脱贫”。

一、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压力较大。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也有相当部分学生虽然来自城市,但父母离异或家庭遭受重大变故,没有固定经济来源。高昂的学费及逐年增加的生活费,给贫困生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相当部分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贫困生生病不敢上医院,无力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甚至不敢参加班级聚会和社会实践活动,身心健康严重受影响。

2.自卑敏感心理普遍存在。由于自身的处境和经历,部分高校贫困生敏感多疑、自卑封闭,不敢展现真实的自己,忌讳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家庭,觉得暴露家庭的问题会被人看不起,被同学嘲笑。强烈的自卑心理滋生出过分的“自尊心”,他们总觉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是对他的怜悯和施舍,是看不起他们的表现。高校贫困生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外,还要不断寻找打工赚钱的机会,想方设法弥补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常常感觉力不从心、无精打采。

3.思想政治教育尚有欠缺。虽然我国各高校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但目前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全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效果也较差。有些贫困生看待问题较偏激,不能理性对待我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仇视社会,如不正确引导,会使部分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扭曲。

二、帮困助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难。高校贫困生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无法达到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标准,无力缴纳学费且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2]。为保证贫困生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我国参照国外经验初步制定了一系列“奖、贷、助、补、减”政策。然而,当前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过程却产生了一定偏差。接受无偿资助的贫困生享受了一定的权利,但却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3]。权利与义务二者之间的不对等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只给贫困学生发放无偿资助,而众多非贫困生却没有申请和享有的权利,这在非贫困生看来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虽然我国对高校贫困生实行的无偿资助政策的初衷是实现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在受教育机会上的平等,但直接给贫困生发放无偿资助的方式还是在无形中造成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经济机会上的不平等。这种无偿资助对每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利益和诱惑,于是难免有非贫困生和不太贫困的学生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态,也来申请无偿资助,这就给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带来了困难。

2.学生过分依赖无偿资助,缺乏自主自立和感恩意识。我国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社会人士对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使得奖助学金的种类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高。据了解,有些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学生一年甚至可以拿到高达三万元的资助。多项资助集中在贫困生这少部分学生身上,使某些贫困生对无偿资助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某些贫困生不想通过勤工助学或兼职来赚取学杂费和生活费,而是一味地等待学校的资助,甚至觉得学校对他们给予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没有丝毫感恩意识。随之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贫困生不贫”,少数所谓的贫困生们忘记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好逸恶劳,奢侈浪费。

三、广州大学贫困生资助管理概况

1.广州大学贫困生资助管理政策。广州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立了学生资助系统。申请纳入校贫困生系统的学生要提供民政部门证明及其他困难证明,经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确认后即可纳入学生资助系统中的子系统,即贫困生认定系统,简称入库。并将入库学生以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划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个级别。入库学生以专有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即可申请各项资助。

2.广州大学公益积分政策。我校自2012年开始实施贫困生公益积分政策。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一印制并向全校所有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公益积分手册,贫困生获得积分手册后,如实按照参加公益服务的时间和活动内容填写,并由相应单位负责人签名或盖章确认,参与公益服务时间1小时可兑换公益积分10分。公益积分成为学校“奖、贷、助、补、减”资助工作的参考依据之一,同等条件下,积分越高,则各类资助申请中给予优先考虑。

四、公益积分政策对完善帮困助学体系的意义

1.有助于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长期以来,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主要集中在“奖、贷、勤、助、补”等经济层面,极少关注其精神层面的困难和需求;但贫困生资助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可能会对贫困生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心理素质等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4]。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是一种类似于“免费午餐”式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奖、贷、勤、助、补”这五种资助形式的共同点在于:接受这五种资助形式的贫困生享有相应权利的同时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之间没有实现对等,使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甚至非贫困生产生了好逸恶劳、不要白不要的心态。我校实行的公益积分政策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公益)服务,自立自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在接受社会资助的同时,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传递爱心。

2.有助于减轻贫困生心理压力。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较困难的家庭,自卑与孤僻心理严重,自尊心强。入大学前的教育条件和水平都较差,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动手能力差,少有文艺特长,并且羞于与他人交往。公益积分政策“迫使”他们主动接触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这使得它们逐步克服自卑和孤僻心理,敞开心扉。并且,这项政策使贫困生们意识到社会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的积累下获得的,不是一种“施舍”,而是自己的劳动被社会和学校接纳和认可的结果,这样,许多高校贫困生的自尊心也在“被需要”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有助于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虽然接受贫困资助的学生大多数能够心怀感恩,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但是,也有一部分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认为接受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甚至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没有申请到某项资助而向辅导员老师,甚至学校领导“据理力争”,完全没有考虑到还有比他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学生。我校实行的公益积分政策将高校贫困生的志愿服务量化,并与今后各项资助的获得直接挂钩,促使他们思考获得资助与公益积分积累之间的关系,学会“将心比心”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社会和他人心存感恩。

[1]李玲,黄艳萍.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3)

[2]黄春杰.浅谈高校特困生及其解困工作[J].教育科学,1999,(2)

[3]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4,(5)

[4]张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形势分析[J].宣传教育参考,2005,(3)

猜你喜欢

广州大学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史云昊作品
选择困难症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年( 第15 卷) 总目次
城中村火灾防灾能力评价及等级划分: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中国心情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