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布洛陀经诗》英译研究

2013-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布洛陀壮族英译

张 明

一、《布洛陀经诗》英译及研究意义

《布洛陀经诗》英译填补了我国壮民族典籍英译的空白。纵观我国的民族典籍翻译史,但凡一部民族典籍外译本的出现,国内外将会掀起一场学术界的轰动。学界会从哲学、历史、伦理、文学等价值维度不断地发掘其丰富的学术价值。翻译学界也往往会从典籍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典籍外译的文化交流功能等方面对译本进行学术价值方面的探讨。《布洛陀经诗》英译本的问世标志着以广西为中心的壮民族典籍翻译团体的成立,必将带动壮、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研究,必将带动其他兄弟民族典籍的英译与研究和对于壮族典籍英译的规律和方法的探索与研究,以壮族典籍英译的特殊性揭示译学的普遍性,为翻译学科的建设做出贡献,它将有助于使我国的典籍英译研究成为更加丰满、更加成熟的新的学术领域。

二、翻译的概念整合观

过去译界的许多关于翻译质量的讨论往往限于形式表征意义的争论,带有较浓厚的阐释者主观色彩,忽略了语言的认知本质。正如詹朋朋指出:“近代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多讨论的是翻译的结果,对结果提出各种各样的标准和原则;近几年来……对翻译内部规律的探索较多地注重于具体技巧的研究,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尚显不足。”王寅教授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典籍英译问题,拟构了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的语中映射出来。”概念整合是人类的思维方式,用概念整合可以给翻译的文字符号意义、原文文本和译本的关系等方面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笔者认为,从概念整合理论来看,翻译是译者在头脑中由作者及原文文本提供的心理空间与译者本人的心理空间相互作用、相互映射而选择关键关系投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心理空间的认知过程。这种新的认知心理空间最终以语言表征形式反映出来,即语言化,产生新的译文。译者犹如一名“孕妇”,自己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结合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受精卵,受精卵而后在自己子宫慢慢孕育,最后生产出婴儿。具体翻译过程如下:

源语文本空间:译者首先对原文进行文本解读,分析作者的创作心理空间及与原文相关的信息。源语文本空间主要由文本结构及其相关文化心理图式构成。

译者空间:译者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将他与解读文本相关的百科知识、生活阅历、审美倾向、文化底蕴等输入此空间。译者空间主要由译者文化心理图式及其语言表现形式构成。

类属空间:译者和原作共享的意义和心理图式构成类属空间。

整合空间:经过源语文本空间与译者空间之间的互相映射、融合、有选择地投射到最后的整合空间,并产生译文的层创结构,最终创作出翻译成品。

当然,以上步骤只是翻译中概念整合的大致构成,具体翻译操作时译者还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多次整合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译文。从整合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加的重视,翻译过程中译者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整合成为翻译认知活动的研究焦点。另一方面,译本意义的生成具有动态的认知本质,人们得到的意义不完全是文字符号表征的,而是文字符号引导下通过人的认知、文化、情感因素综合加工后得出的意义。意义的认知动态观同传统的观点截然不同,传统观点认为文本本身具有不依赖于人的认知的客观意义。

三、《布洛陀经诗》英译中的概念整合之体现

迄今为止,关于《布洛陀经诗》英译研究较少。从研究者来看,主要是200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壮族史诗《麽经布洛陀》英译与研究”课题组人员;他们主要关注于《布洛陀经诗》的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和文化传达等方面的总结和研究。笔者拟从概念整合角度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运作。

(一)总体框架审美整合

《布洛陀经诗》长达近万行,结构宏伟而富气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包括原始宗教、哲学思想、风土人情、社会风俗、氏族社会生活等。全诗以“序歌”作为全篇的开端,在总体结构上起到定势定点的作用,以巫师唱诵请神歌的形式祈祷神灵降临神堂,热烈颂扬神的伟大,同时表明自己是神的代表、神职的正统传承者。其气魄宏大、格调庄严、为整部经诗的展开作了环境及气氛上的渲染和铺垫。接着每一篇章的开端和收尾,又与序歌遥相呼应,通过“三届三王制,四届四王造”、“那都是古人的事,那都是前人的经历”等固定句式的开启转承,形成首尾相衔接的框架式结构。这种框架式结构把广泛多样,各种神话、传说、故事等纳入固定的意识框架之中,把缺少连贯性和统一性的各抄本内部各章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结构完整的整体格局美。译者面对这样的鸿篇巨作,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里面的词句怎么译,而是如何表征这样的总体框架,再现原文的总体审美效果。从《布洛陀经诗》英译本的体制和目录 (Prologue,Cre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Creation of Mankind,All Things Creating,System and Management,Fighting Against Disaster,Reconciliation 等)来看,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译本的总体构建,使译本能够全面反映作为始祖神的布洛陀协调人译自然、人与神和人与人之间的丰功伟绩的主题,再现原文宏伟的篇章结构以及组成元素的和谐性。另一方面,译者似乎是选择性地投射了英国古典史诗《贝奥武甫》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结构框架。这两部史诗章节、情节之间看似松散,关联性不强,但穿插其间的故事服从于各自的主题,从而彰显了史诗结构的完整性。因此,从这个角度,译者在构思翻译时选择西方古典史诗总体框架(图式),然后精心地对原文进行取舍选择、组合、完善,最后在译文中重构《布洛陀经诗》总体审美效果。

(二)“诗味”整合

《布洛陀经诗》是一种宗教经文,是民间集体口头创作,叙述布洛陀的功绩,从而沟通布洛陀以及神界与人的联系,并以此实现借助布洛陀的力量禳解人世间的厄难目的。《布洛陀经诗》在叙事过程中,使用非常生活化的口语词汇和简略的描写性(写实性)的句式。《布洛陀经诗》经诗虽然是一部带着神巫气息的宗教文学书,但是到处洋溢着一种世俗人间的浓郁风情,到处涌动着人间大地悠远深长的生活激情。《布洛陀经诗》采用壮族民歌五言体诗,语言精练工整,腰韵和腰脚韵是其最大特点。所谓“腰韵”,就是押韵的位置在句子的中间。所谓“腰脚韵”,即上一句的末一个字(即“脚”)与下一句的第二或第三字(即“腰”)互相押韵。这种押韵大大增添了诗的韵味,读起来琅琅上口。试比较第九章第四节《解婆媳冤》中壮文诗行与英译句子的部分句子翻译对比:

例一:拼音壮文 汉语译文

Lwgmbwk caeux miz lai生得女孩多又多,

Lwgsai caeux miz laeuh又添男丁一个个。

Lwed caeux miz guq ga才有胎血把脚染,

Nda caeux miz heux hwet才有背带把腰缠。

Baekdangq miz bux sax祖龛又有人供奉,

Mbaeklae miz bux bad上楼梯有人搀扶。

Bae doengh miz bux ndix去水田有人陪同,

Bae lih miz bux liengz去畲地有人跟随。

英语译文

She does have produced baby girls quite a lot,

And does have borne baby boys one by one.

She does have children for her own,

And does have the joy of carrying her own children.

There are persons sacrificing her ancestors’tabernacle

And there are people helping her going upstairs.

There are guys going with her to the paddy fields,

And there are companions following her to the dried fields

诗歌翻译,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全诗体制的统一,要么采用散文体,要么采用诗体译法。散文体自由度较大,但难以传达原诗的诗味,读起来味同嚼蜡,采用诗体能最大限度地迁移或再现原诗的意境美、情感美、风格美、音韵美、形式美、音韵美和节奏美。诗歌是形式与内容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文学形式。诗的神(意象、意境、韵味等)与诗的体(节奏、音韵、诗行)有密不可分的同构关系。一般来说,诗化译法要比非诗化译法优越,古壮字集意合语言、声调语言、象形文字为一体,讲求“平仄律”,英语是重音语言(stress language),讲求“轻重律”。译诗难,难就难做到意美、形美、音美协调一致。以上译文译者灵活地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即采取“半自由半格律诗”的原则进行翻译。这种折中办法,即是译者投射了英汉两种诗体的形式和音韵的关键特征而整合的结果。“半格律”既照顾了原诗的“诗味”,“半自由体”更是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以上两节壮文经诗都是工整的五言体。壮文“miz(有)”贯穿八句诗行,又有以“Lwg”(孩子)、“Bea”开头的首尾重复,而且押腰脚韵。英译时译者尽可能用英诗中普遍的脚韵,展示其译文音韵美;原诗是工整的五言体,英译时尽可能追求形似最大值,每句译文尽量保持在七个音步以内,使英译句子长短基本一致;原壮文的首语重复则采用英语诗歌的表达习惯,采用隔行首语重复,力求达到原文形似的功能对等。壮文“miz”(有)英译时用四个“have(有)”及四个“there be(有)”表现这一语义特征,达到“借形传神”的目的,再现原文的语义美。

(三)复式思维和直线思维整合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语码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认知转换。由于壮英民族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对世界的体验感知不同,形成的概念也不同,进而概念的组合也随之不同,即表现为思维上的差异。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语言表达和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布洛陀经诗》采用大量骈偶重述的句式,充分体现了壮民族复式思维的特征和偏爱对称的审美观念。每句五言,有的两两成对,有的反复重述,大多押腰脚韵和头脚韵,这种句式相当于汉语的对偶句或复沓句式,是一种强调表达的修辞方式。

例3:拼音壮文 汉语译文

Doiq dinswix swq ma媒婆就提起左脚回来;

Doiq dingvaz swq dauq媒婆就提着右脚退回。

英语译文

She runs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king’s,

First with the left foot and then the right one.

例4:拼音壮文 汉语译文

Ciuhlwg raeuz doengz vanz我们的孩子一代也一起来还愿;

Ciuhlan raeuz doengz coq我们的孙子一代也一起来祈祷。

Doengz soq ien ciuhnduj(我们)一起倾诉前世的冤仇;

Doengz soq boux ciuh gonq(我们)共同倾诉前世的人家。

英语译文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should pray together

To confess the enmity of our former generations

And to repent the hatred of our earlier ancestors.

Let us remember the lessons of our forebears.

译者对这些骈偶句式的英译时,不能只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某种语言符号,而是要再现原文的图式化体貌特征并选择恰当的语言符号去激活读者认知框架概念从而产生对文本的理解。例3把两行骈偶句合译为组成完整一句的两个诗行,而例4把骈偶重述句式合译为组成完整句子的两行或多行诗句。这些处理方式符合英语诗歌语法句式——跨行,能够激活读者的“诗句”图式,围绕主题部分展开,语句以一定连接手段按固定顺序,合乎逻辑、明晰地连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诗体,体现直线思维的特点。英语行文中话语中重复部分多作省略,而不是反复重述。

(四)文化特色词跨文化整合

文化特色词(cultural words)是指一种语言文字中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事物,为其他语言文字中所没有。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文化特色词必然在译语中产生文化词汇空缺。《布洛陀经诗》既是一部反映壮民族先民社会的史诗,也是一部以诗歌形式的壮语宗教经典。诗中所描述的壮族先民对世界本源、人类来源、物种起源等方面的看法,反映了壮族先民处于萌芽状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在这部经典中,有大量反映壮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文化特色词,如“布洛陀”本身就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词汇,是壮族及其先民尊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布洛陀”英译后,无论译者如何穷尽翻译策略,其在壮族文化中的联想意义,英民族难于理解。我们选择一些《布洛陀经诗》的文化特色词对比如下:

例五:拼音壮文 汉语译文 英语译文

Baeuqloegdoz布洛陀 God Baeuqloegdoz

Mehloggyap乜洛甲 Godess Mehloggyap

Mo zit daihvuengz莫一大王Great King Mohit

Cojvuengz祖王Prince Cojvuengz

bux baeuqgiq老寄父the godfather

bux yahgiq老寄母the godmother

bux sien bux vuengz神王圣母Lord of Gods and Goddess of goddesses

从以上对比看出译者在前四个采用音译释义法,后三个采用直译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文化特色词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体验中,对所感知的抽象后存在长时记忆的认知模式(框架),一旦受到语言文字符号的激活,马上能在头脑中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上的翻译(god,godess,godmather等)明显的是采用“基督教”认知图式。笔者认为以“基督教”框架来传译壮民族的原始宗教甚为不妥,容易造成民族宗教概念的偏离。音译释义法的释义部分虽说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壮民族原始宗教因素,但也容易激活读者的“基督教”认知图式。 把“老寄父”和“老寄母”直译为“the godfather”和“the godmother”,译者似乎是选择投射壮汉中这两个词语所表达的语用功能——两者都给别人帮助。但是状语中的“老寄父”和“老寄母”激活的是“认寄父寄母”习俗图式,该习俗指的是身体多病,生辰八字不好的小孩认生辰八字好且八字相符的人为寄父寄母,以求保平安成长。因此,对于文化特色词对的翻译,译文读者得到的意义不完全是文字符号表征的,而是文字符号引导下通过认知、文化、情感因素综合得出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概念整合是一种思维方式。翻译研究不能只关注文字符号表征,还要对语言后面的意义形成机理多加探讨。从整体来看,我们不妨把原文文本视为一个“空间”,把译文文本视为另一个“空间”。这两个空间是呼应的,但不可能完全对等,这其中译者的心智空间的概念整合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1]黄中习,陆勇.壮族复式思维句式英译研究—以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8,(4)

[2]黄中习.壮族创世史诗 《布洛陀》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4)

[3]刘凤阁.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陆莲枝.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的解读及英译原则[J].百色学院学报,2010,(10)

[5]潘春见.论壮族经诗《布洛陀》的审美思维特点[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6]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 [J].外国语,2001,(5)

[7]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1,(3)

猜你喜欢

布洛陀壮族英译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广西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为例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麽汉皇”与布依族摩经中同类题材文献对比研究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