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德的结合——《聊斋志异》“双美”婚姻模式再解读
2013-08-15王锐
王 锐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言情题材举不胜举,而“为孤愤之书”的《聊斋志异》更多让我们为之动容的也是其爱情作品,在其爱情作品之中我们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些千娇百媚的女子经常是成对出现。一个品德高尚、一个容貌倾城;一个盎然春意,一个姹紫嫣红。如《香玉》中的香玉与绛雪,《小谢》中的小谢与秋容,《连城》中的连城和宾娘等。从而形成了蒲松龄笔下的这种令人注目的“双美”情节模式。
一、“双美共侍”的美好幻想
《聊斋志异》中的这种妻妾和谐的娇妻美妾式 “双美”婚姻,也正体现了蒲松龄婚恋观中的一种美好幻想,而这种幻想正来自于“娥皇女英”的传说:娥皇和女英是尧的两个女儿,她们都嫁给了舜做妻子,后来舜因战争而死,娥皇、女英思念舜帝,天天哭泣,把洞庭湖边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来她们双双投湘江而死,成为湘水之神。后世称她们为“湘妃”。“湘妃竹”也成为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汉刘向《列女传》)在作者的理想中,深情挚爱的妻子固然值得珍惜,然如若再能有一位温柔美丽,极尽妩媚的美妾方更是惬意生活。大家闺秀般的妻子是贤淑温良,小家碧玉般的小妾是美艳可人;妻子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小妾极尽风情、吟诗弹琴。这才是文人心目中理想婚姻的最佳状态。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甚至把“二女共侍一夫”,视作一种美德,一种高尚的行为,承认它的合理存在。着力颂扬着那些自愿甘心为妻、为妾共侍一夫的女性,在这其中体现出的以男子为家庭中心的思想和女性的奉献精神是非常明显的。从中表现出蒲松龄的封建男权观念,也体现着对一夫多妻婚姻制度突破性的继承。
所以在《聊斋志异》中呈现出来的这些爱情故事和我们熟悉的爱情故事有一定差异,爱情婚姻的主角不是二个人一男一女,而是三个人一男两女。两位女主人公相遇前不存在任何关系,相遇后却拥有同胞姐妹般的深厚感情。究其原因是一个男子连结了两个本来陌生的女子,也就是一个男子被两个女子同时钟情。两个女子同时爱上一个男子,这是有悖于爱情的排他性的,本来是不可想象的,可在《聊斋志异》中却并不妨碍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和他们之间的家庭关系,三个人没有家庭矛盾。他们不因爱情的排他性而想要独自占有对方,而是可以和谐友好,互不干涉地相处往来。即使在彼此之间偶尔出现一些小摩擦,偶见风波,也能顺势解决互相理解,最终三人其乐融融。在这样的三人家庭中没有情敌间的争风吃醋,只有爱人和朋友,女子全心全意地服侍着她们共同爱着的男子,她们的男人享受着嫡庶友好、多子多福的美妙生活。最终,故事以男子坐拥双美,一夫二妻的美满结局告终。在现代社会这样的爱情是不被允许也是不可想象的,但在《聊斋志异》中却可以美好地存在。而且我们不难发现,这类故事中穷困潦倒的风雅书生总是有无意邂逅美丽女子的机会,而一切美丽的故事都会从邂逅开始,随后书生抱得美人归。娇妻和美妾一个具有理家的才能一个具有妩媚的气质,双美共侍一夫,形成一种三角模式的婚姻形式。在《聊斋志异》里,《莲香》中的莲香和李氏;《香玉》中的香玉和绛雪;《荷花三娘子》中的荷花三娘子与狐女;《翩翩》中的翩翩和花城娘子;《宦娘》中的宦娘和葛良工;《小谢》中的小谢和秋容;《嫦娥》中的嫦娥和颠当;《青梅》中的青梅和阿喜;《封三娘》中的封三娘和范十一娘;《娇娜》中的娇娜和松娘等。无一例外讲述的都是“双美共侍一夫”的婚恋故事,彼此之间和谐共处,三口之家和谐美满的生活。由这些双美模式的婚恋作品也反映出作者蒲松龄传统思想观念中的爱情观和嫡庶观,嫡庶和谐才是妻妾相处的理想境界。
二、“坐拥双美”的模式体现
《聊斋志异》中的《莲香》表现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双美婚姻形式。《莲香》中的两个女子最初互相不容而最终却能共同服侍一个男子。女主人公莲香和李氏,一个是狐女一个是鬼女,两个女子却同时爱恋并拥有着一个男子桑生。 “丈夫何畏鬼狐?雄来吾有利剑,雌者尚当开门纳之”。(郦道元《水经注》)就这样女鬼李氏和美狐莲香都主动投入到桑生的怀抱,又都主动与桑生有夫妻之事。起初她们也难容对方的存在,互相嫉妒。桑生与莲香亲近李氏就极力反对,莲香也讽刺李氏“醋娘子要食杨梅”。但奇怪的是她们并没有将这种矛盾激化,不断地争斗下去,而是最后两方化敌意为友好,并且互相同情怜惜成为姐妹,最终形成了“双美”的生活模式。在这其中我们又看到男主人公桑生家境并不富足,也没有英俊的外表,但却偏偏以独有的儒雅和魅力吸引了鬼女和狐女。狐女莲香为了爱情放弃了狐仙的生活,甘愿与桑生一生相守,为脱胎成人赴死不辞。而鬼女李氏则历经磨难,借尸还魂,只为与桑生的团聚。在爱情面前,人与异类没有界限可言。通过这样的情节体现出情的力量在蒲松龄心中是无比伟大的,所谓“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这也寄托了蒲松龄的美好愿望和幻想。
莲香和李氏为了爱情可以冲破一切的束缚,她们反抗封建礼教的行为表现得十分大胆,她们勇敢追求爱情,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奋不顾身。为爱可以生而死,死而生,她们这种对待爱情的坚贞和勇敢的追求是值得赞扬的。二女共有一夫,“两世情好,不忍相离”,这是对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形式的认同和美化,但却违背了生活实际和现实规范,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反映。
另外,在《聊斋志异》中还有大量平凡男子和出众女子的爱情婚恋故事。穷书生用他们的真情和勤奋打动着一个个出众的女子,得到美女的特别眷顾。《小谢》就是其中的代表,《小谢》中的男主人公陶望三是个穷书生,但为人却十分有情趣。女主人公小谢和秋容是两个调皮的女鬼,遇到陶生前两人是好姐妹,可见到陶生后又都分别爱上了陶生,原本的好姐妹因为爱情而疏远,姐妹变成了情敌。小谢跟陶生学画画,秋容见了“色乍变,意似妒”,并“争媚之”。后来小谢告诫陶生不要再教秋容,秋容也暗中嘱咐陶生远离小谢。二人互相排斥,关系僵化。就在这时一场新的考验开始了,在她们之间发生了一场劫难,经历磨难之后三人终觉相处的不易,于是重拾往日的情谊,最终实现“双美”式家庭的构建。在这种并不正常也不合理的婚姻关系中,彼此之间各取所需,既得到情感的满足又家庭和谐,彼此依靠。这种娇妻和美妾共一夫的婚姻模式,是每一个世俗男子的愿望,蒲松龄在此再一次肯定了“一夫多妻”的合理性,同时要求妻妾之间要具有不嫉妒,不争风吃醋的美德。蒲松龄赞美了美好而真挚的爱情,却没有给予男女双方爱情平等的权利,正是对封建婚姻观念批判性的继承,我们才能在《聊斋志异》中看到一幅幅不合常理又别具特色的“双美图”。
《小谢》是“双美”婚姻的代表,《嫦娥》也不例外地再次体现了作者的双“美”愿望。《嫦娥》中的书生宗子美娶仙女嫦娥为妻后又纳狐女颠当为妾。宗子美的娇妻美妾,一个贤淑,一个可爱。而且妻妾二人不但互相不会嫉妒、不会争风吃醋,为了让宗子美高兴二人用尽法术化身为历朝历代的美女让他享受,自古美人皆归他一人拥有,他自己称:“吾得一美人,而千古之美人,皆在床闼矣!”男主人公宗子美享受的是何等的福气,过的是何等美妙的生活呀!可在现实生活中性爱却是具有排他性的,热烈的爱情背后更需要男女双方互相尊重,地位平等。在“双美”模式的家庭环境中,爱情同样美好,同样值得歌颂,但男女双方在地位上却体现着极大的不平等,这也是男权思想的再次体现。
三、“双美模式”的文化心理
蒲松龄笔下的一个又一个 “双美”爱情故事着实让人感动,显然,“娥皇女英”的历史先例是蒲松龄的重要思想支柱,“双美一夫”是作者心中的一个理想之梦。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她们对爱情的执着确实令人感动和尊敬,染有斑斑泪迹的“湘妃竹”也成为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象征。在这样的婚姻中,女性放弃了爱情平等的权利和自我的价值,用青春和生命的意义实现着男人的梦想,维护着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透过作品我们深深地感到:“一种对抚慰男性的美好女子的感念与尊敬。她们虽是不招自来,慕才献身,却绝非人格低贱。这些可爱至极的女子在对男性从肉体到精神的全面抚慰中,亦反证了自己的价值。”(张华《博物志》)
蒲松龄对双美婚姻进行了美好的设想,他笔下的双美故事情节复杂、故事多样,反映的文化思想也是有精华也有糟粕。既反映出他对于美好婚姻的赞美,又无法打破封建一夫多妻婚姻制度的束缚。但不管怎样妻妾成群毕竟是一种不合常态的家庭关系,也是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表现,“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在不平等的爱情中相安无事,其实是对自我的迷失,对自尊的放弃。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去饯行男性的理论,捍卫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5]这种婚姻观是不值得肯定的。最后,当我们将蒲松龄笔下的这些作品与作者的人生际遇相比较时,就不难发现这种“双美”的梦想正是他一生坎坷的情感寄托,通过这些美好女性对文人才子的青睐来寄托他本人的人生理想,肯定人生价值,“双美”婚姻模式也是同时代的落魄文人心中的一个美好愿望。
[1]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吴琼.《聊斋志异》同篇双女情节及其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07,(3)
[4]张丽敏.《聊斋志异》婚姻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