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3-08-15陈婷婷
陈婷婷
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分析及应对策略
陈婷婷
计算机专业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常规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普通本科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计算机学生培养成为专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很强,可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IT人才。文章首先分析目前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普通本科院校
陈婷婷/浙江省台州学院助教,硕士(浙江临海317000)。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况
伴随着IT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广泛需求,计算机专长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然而初出茅庐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生却很难找到让自己满意或者匹配的工作,社会需求的“热”与毕业生就业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几年看,很少有学生找到一份计算机类的好工作,更有很大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未能从事专业对口工作。《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列入红牌,也就是就业风险型专业,计算机专业与技术也被列入了黄牌。这就说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况相当严峻,2013届的毕业生再有2个月即将离校,在今年的毕业季,“就业”将再一次成为计算机学子中炙手可热的话题。
笔者根据对本市几家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网络上发起关于本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情况调查,搜集相关数据,发现近几年,本科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趋势有以下几点。
计算机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非常大,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未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会居高不下,就业前景仍然是好的。虽然许多计算机大学生反映自己就业难,但是更多的网络意见为这个是表象,是大学生还没有调整好就业心态与就业观念而导致的。信息产业仍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IT产业是信息产业的主导,是一种技术、知识双密集的产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IT人才。许多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都非常需要一批计算机人才。
计算机专业的考研率不断上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大学生暂时摆脱就业压力,并通过深造获得更多的就业需具备的素质与技能,研究生毕业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北上广等一线热门城市的就业比例有所下降,因为他们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标准更高,而且由于之前涌入的毕业生数量太多,逐渐呈现相对饱和的趋势,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因此普通本科高校的计算机毕业生开始看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多选择二线、三线城市进行就业。
毕业生选择企业的就业思想观念逐渐趋向成熟,对三资企业的选择更加谨慎,不会盲目追求。因为近几年三资企业的用人制度更加透明,劳动力价值比的合理性不高,淘汰和裁员现象频繁。很多毕业生在选择企业时,会开始考虑企业的综合发展情况,自身的发展前景、发展潜力与机会等,不再一味专注于薪金报酬。这说明当今计算机大学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思想逐渐成熟。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用人单位
1.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名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就业的单位主要是IT企业与其他需要计算机人才的金融企业、外资企业等等。一般用人单位在选择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时,首选目标就是名牌学校,尤其是985、211工程的高校毕业生。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计算机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主观性认为普通院校的毕业生质量低于名牌学校,重点名牌学校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综合素质。这在某种层面上是事实,但是主观性太强,带有一定的歧视性。这对普通本科院校的计算机毕业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增加了就业难度。
2.过分追求实践经验。 计算机本身是一门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与实用性的学科,为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看重,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经过调查研究,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足,三成的用人单位认为计算机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选择“宁缺毋滥”,即使空着职位,也不选用那些没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毕业生。这种要求对计算机毕业生来说是个挑战,必须在学校中就开始着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参加实习增加实践经验,以此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高校因素
1.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计算机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已经提出了“专业方向分类”的发展建议,希望各本科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课程与培养方向,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比如研究型、应用型、工程型等等。普通本科高校一般着重于培养应用型与工程型人才,但是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并没有跟上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不尽合理,只是在原来课程体系上叠加了一些课程或者实训环节,并没有按照培养的战略目标进行本质的修改。不能使其在教学过程、教材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组合上系统协调并实现培养不同人才的目标。为此很难培养出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人才。普通高校应该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个大工程,必须从课程设置、组合、教学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实践操作课程缺乏实际性。根据调查分析,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仍然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三段模式,并没有专门的实践课环节。这三段模式都偏重于理论知识教育,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很差,即使是有实践环节,也流于形式,对课程设计要求偏低,老套,依然是一些图书馆系统设计,或者教学系统设计,并没有和社会相结合,与真正的社会实践脱节。学生通过学习,只掌握了理论知识,却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践操作,为此就不能达成企业所需要的实践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阻碍就业的重要因素。
3.学校实践教育与 IT企业需求脱节。除了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合理与实践课程操作缺乏实际性外,普通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缺乏与校外IT企业的合作。现代IT业迅猛发展,对计算机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而校园里的各种实习与设计实践是远远赶不上IT企业的工程和设计理念的,他们的社会实践只是重视数量,从来不讲究质量,只要暑期结束交了社会实践作业就可以获得学分。并没有对社会实践提出具体要求。为此学生毕业后进IT企业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再学习、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岗位,为此会花费许多人力成本。企业不想为此买单,因此大伤脑筋。学校实践教育与IT企业的需求脱节的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必须依靠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努力,互利共赢。
(三)大学毕业生本身因素
1.计算机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危机感缺乏。普通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定位是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区域。但是很多高校的毕业生择业观有偏差,就业意向盯紧了大企业和大城市,目标很宏大,而且对自己的薪资期望过高,对发展前景考虑不足。但是我国的IT人才短缺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这种供需的矛盾突出,导致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现象。于是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会错过非常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没有准确的就业规划,对求职技巧把握不够,这些都让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
2.大学生综合素质下滑。(1)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IT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要求员工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践操作经验和技能,希望能在短期培训后就胜任岗位,适应工作,快速上手。但是现在的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虽多,但不扎实;懂一些基本技能,但不能熟悉应用操作;缺少实习和实训,没有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虽然学校建立了一些校企合作模式,但是没有确立明确的合作目标与合作机制,导致流于形式,学生很难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目前普通本科院校里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既无实践经验,又不具备很好的技能,不符合IT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2)人文素质不高。IT行业除了需要员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实践经验,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比如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这种能力在IT企业对计算机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中居前几位,甚至是超过学生工作经历。但是目前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缺乏沟通交流技巧,应变能力不够强,语言表达能力差,思想道德素质更有待提高,这些欠缺的素养严重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竞争力,缩小了就业面,减少了就业机会。
三、新形势下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用人单位改变观念
各个用人单位在人才甄选时,不要抱有守旧的人才观,而应该跟上现实社会的发展轨迹,做到把学历和能力区分开来看待,不能混合而谈。而且不要出现外地生源和性别的歧视,要一视同仁,只要他们能创造价值就是人才。对于大学生缺乏实际经验的不足,给予更多的体谅,看到他们的潜力,毕竟他们创造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他们被很好地培训,就可以成为单位很好的储备资源。因此,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个指标。
(二)高校改进机制
1.适当调整课程安排。根据培养各类专业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适当优化和调整课程安排,更新教学的内容,紧跟时代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突出培养专业特色人才。当务之急,普通本科院校要加强对IT行业市场的调研,并对其进行细分,从而明确自己的毕业生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根据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资源和具体情况,制定出本校的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再重新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更改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课程教学中学到更加实用的、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按照“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的原则,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鼓励学生选修通信、新闻、艺术、管理、营销等专业的课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重视实践与实际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三段基本模式,要补充实践课作为基本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合理分配课程时间。要在实践上多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技能课程;要强化C++、JAVA、各类实训、上机编程、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同时要加强实践项目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切实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并建设与课程配套、互补的实验、实训基地,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3.创造校企联合。鉴于IT行业发展太快,学校必须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资源,创建一批校企合作的基地。以IT企业为阵地,补充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经验与技能,并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从而让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快速找到工作。可以采取的办法有,创造机会邀请著名IT企业来校巡展,开展技术讲座和就业报告;与一批IT企业合作,每年寒暑假输送一批学生到合作的IT企业实习,在他们毕业后IT企业可以优先招聘本校的毕业生;企业参与学校办学,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需求专门打造需要的人才等等。
(三)学生自身能力提高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危机感。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认清当下IT行业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楚的认知,对就业期望值有合理的估算,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岗位,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计算机学生自己的个人意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社会的整体需求结合起来,最终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2.通过就业指导,尽可能确定就业方向。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辅导,消除学生热门专业的心理,清楚认识到就业形势与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的4年大学教育,针对不同的年级做不同的指导。特别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加强就业的服务性工作,多渠道,多手段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指导。
3.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首先,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努力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为未来工作先打好理论基础;要熟练掌握好几门基础语言和编程能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其次,要积极参加校园的各项活动,比如社团活动,干部竞选活动,演讲比赛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提高自己其他素养,比如团队合作协调能力,竞争能力,语言沟通与交际能力,高尚的思想品德等,这些都是未来工作实践中需要具备的素养,必须得到锻炼和培养。
最后,还要多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在IT企业中的实习与实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长本事,阔视野,提高能力。
我国正处在“十二五”建设的重要阶段,信息化产业会持续高速发展,保持着25%以上的高增长速度。因此我国的IT市场拥有巨大的需求,未来具有专长的高素质、高能力的IT人才会很受需要,这是普通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学生面临的机遇。同时,就业压力也存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本科院校应该积极面对压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计算机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计算机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多种举措一起实施,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化人才与复合应用型人才,让未来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2]马廷滨,闫森.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10):48-50
[3]徐小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07,(4):106
G64
B
1671-6531(2013)08-0123-02
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