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2013-08-15庞芳琪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适应性新生大学

庞芳琪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化

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个人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深远而重大的作用。时代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尖端人才,这就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大学生身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正确引导。但在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教育内容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内容设置上过于形式化。许多高校所开展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惯于沿用以往固有的新生教育的内容,一味“吃老本”,脱离了不断变化的学生实际,教育内容也无外乎学校的发展概况、校纪校规等注意事项,形式化严重,既缺乏时代气息,又脱离新生的实际需要,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未曾突显。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需求引发而产生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动机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因素,而动机是由不同性质的各种需求所构成的,且各种需求之间也是有层次的,按照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每一层次需要的满足,决定着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或程度。同样,大学生在刚入校之时以及在大学期间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所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设置不能搞“一刀切”,否则适应性教育活动收不到效果,甚至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二)教育方法过于单一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教育过程和方法,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与之相适应,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密不可分。

大一新生多是18、19岁的青年,他们在机体上正处于健全期,在思想上正处于叛逆期,对新信息、新技术的接受和学习能力都很强,他们在对新知识充满渴望的同时又保留着自己的批判意识。有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仍采用传统“填鸭式”的单项灌输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效果,难免会出现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甚至教育内容根本就进不到耳朵、进不到头脑的现象。所以,要增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适应性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在改变教育方式方法上多下功夫。

(三)教育未落到实处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在大学新生个人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应予以高度的重视,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说,学校开展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存在形式化、简单化的现象,持续时间短,往往给大一新生发几本书或集中起来给他们进行灌输式的理论教育,再者邀请几个高年级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就算完事,而大学新生的实际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同时,由于高校在教育实践中错将新生入学教育等同于新生适应性教育,使学生不能明确界定新生入学教育与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区别。这些都是高校未能切实落实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最直接体现。

(四)各种教育要素未形成合力

我们最终要形成的“合力”是要朝着既定目标,整合分散的各教育力量,最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新的教育力量,而不是单个要素的简单叠加。所以,要做好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单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如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而是应将学院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各要素未形成有效的“合力”,存在脱节现象。

第一,参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人员随机性强,教育目标不统一,教育效果欠佳。在教育各要素中,教育目标至关重要,它是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或者说是总体质量标准,也就是说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及基本过程都要根据教育的目标而展开,切实符合大学新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参加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人员随机性强,且分工不明确,犹如一盘散沙,教育目标不统一,未形成“合力”,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第二,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牵头部门去制定统一的适应性教育实施方案,以致学校各个层面缺乏相互沟通和配合,各个行政学院、系别也是各自领会、各自为营、互不干涉,导致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更多的是处于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第三,行政和后勤人员往往忽视自身的“育人”职责,没有把自己摆在育人的位置上,而是过于行政化,在服务过程中对新生缺乏足够的热情和有效的沟通。同时,很多高校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忽视新生对寝室环境、食堂菜品、图书馆资源、体育设施建设等硬件方面的需求。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之所以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高度”。我们对某件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这项工作将取得的效果。高校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认识之所以不到位,原因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许多高校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践中,不能正确区分新生适应性教育同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概念,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认识上的偏差,势必导致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结果不理想。

其次,对新生适应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估计不足。历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召开了多个会议,出台了多个文件,并在形式上将其列入高校党委的重要工作项目,充分显示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许多工作却未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的一些需求也得不到真正地满足,尤其反映在大一新生身上,面对他们出现的种种不适应,不能给予及时地、适当地引导,这必将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并将其落到实处。

(二)理论研究不够

基础性问题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进行理论研究的动力和起点。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概念、内容体系及规律等基础问题的研究比较匮乏。

首先,缺少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概念的界定。我们认识某一事物,首先要明确其“是什么”,也就是正确把握事物的内涵和本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去研究“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而在教育实践中,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概念的界定并不明确,大多数学者是以某一角度,如心理学、教育学的视角去努力尝试,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将直接给新生适应性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带来限制。

其次,缺乏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形成规律的研究。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只有对规律有了清楚的认识和把握,才算是认识了某一事物,反之,必然无法找到正确而有效的措施,实践则难以顺利进行,再多的研究也只能是表面而肤浅的。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研究片面,规律的不明确主要体现在具体的途径和方法上。人们往往注重对新生入学不适应的具体表现及其对策进行研究,但对它的形成机理、形成规律等方面研究偏少,或只是停留在低层次徘徊,理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较弱,忽视了规律研究对深层次了解事物的重要性。要知道理论不为实践服务是没有生命力的。

最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体系尚未建立。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毛泽东也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4]可见,科学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构建的重要性。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从大一新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出发,符合其认识发展规律而展开的一个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教育活动,其中教育内容的确定是一个中心环节,既要符合教育目的,又要满足新生的各方面需求,特别是大一新生刚入校时,对理想、知识、友情、事业等多样化的需求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要用最短的时间适应全新的环境,如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的机构设置、学校的管理模式、学校的校园文化等,但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存在随意性,未能跟上大学新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教育内容体系尚未建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当今国内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要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是我们需要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当代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他们本身思想都很不成熟,思想观念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同时接受能力很强,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这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开展适应性教育时,针对大学新生在入学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不能一概而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根本原因,积极探索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三)实践探索不足

实践出真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一条成功之路。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必须符合新生的生活实际,从杂乱无章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然而,从目前来看,新生入学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起步晚,而且步子也不是很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格式化教育多。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5]新时代的年轻人思想敏锐,求知欲强,然而多数高校的适应性教育停留在教育方法格式化上,我只管向你灌输,能不能听进去是你的事,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个别学生和老师甚至产生对抗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成长。新形势下必须结合新生特点,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德、智、体健康全面成长。

第二,随意性教育多。实践准则就是在实践过程中所依据的原则,缺乏原则,教育活动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它必然要通过实践,并遵循一定的原则,促进自身的发展。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前,并没有对新生的客观需求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调研,未能结合大学新生的特点,在教育内容选择上,将新生入学教育内容直接套入适应性教育活动中,或者部分教育工作者存在“经验主义”,经常根据自身的经验选择教育内容,忽视新生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参与适应性教育活动的人员经常变更,随意性强,缺乏一支专业的、稳定的教育队伍。

第三,缺乏资金保障。高校的每一项教育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投入,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就无法使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资金投入是缺乏的,特别是在每年高校教育经费预算中,几乎都没有单列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经费。经费保证不了,此项工作就无法提到议事日程,政策性保障也就缺失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政策“是在若干可取的方法中,作出的一种选择、一个行动计划”[6],是为了使校内多职能部门、各院系、全体教职工参与到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一系列计划、措施和方案。然而,资金的匮乏,即使有了计划,也成了无源之水。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

[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5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9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1986:839

[5]上官国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J].成才与就业,2003,(10)

[6]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猜你喜欢

适应性新生大学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