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毁灭的人性之冢——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的哥特情调和艺术
2013-08-15应黛玮
应黛玮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同时也是侦探小说的鼻祖,恐怖小说的大师,短篇哥特小说的巅峰。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爱伦·坡在生前饱经坎坷,写作生涯艰难曲折,不为芸芸大众所接受,这对生性敏感的他无疑是巨大的心灵创伤,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生活上的不幸刺激了爱伦·坡不歇的创作欲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70多篇小说和60多篇诗歌,以其诡谲恐怖的风格为后人称道,也给世界文坛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他擅长将小说置于一种黑暗阴冷的氛围之中,凭借其高超的语言技巧和丝丝入扣的情景描写,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将人性中最阴暗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还原在读者眼前,给人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官及心灵冲击。D·H劳伦斯在《美国古典文学研究》(1923)中对爱伦·坡有过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位深入人类本性的洞穴,地窖和阴森可怖的地道的探险家”。
本文以爱伦·坡的代表作《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为分析对象,对他小说创作的情调和艺术进行阐释。
一、《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体现的哥特小说情调
与其同时代的小说家相比,爱伦·坡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是他既拥有自己较为系统的创作理论,又能够将其理论付诸于创作实践并取得了非凡成就。他的文学主张,即死亡美学和恐怖美学最好地体现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潮对哥特式的理解,哥特文学就是对于人性阴暗面的展示。
哥特一词源于西欧的一个名为“goth“的日耳曼部族,由于生性野蛮凶残,故“哥特”一词开始使用时被译为粗鲁,残暴。后来又被用来描述一种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多用于教堂和古堡。这些建筑往往都有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昏暗的内部装潢及幽暗阴森的地道,受到了许多社会思想家的诟病,因此“哥特”一词就成了“黑暗”、“阴森”、 “毁灭”的代名词。而哥特在文学上的影响实则开始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并迅速扩散到整个欧美,由此哥特小说成了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恐怖、黑暗作为基调,亦步亦趋地制造悬念,用文字堆砌出弥漫的死亡阴影,将读者置于最为原始的恐惧之中,使人濒临崩溃的边缘。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便是爱伦·坡最擅长的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意大利为背景,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蒙特利瑟因为受不了狂妄自大的弗图纳多的几度欺辱,决计复仇,他以鉴赏一桶阿芒提拉多白葡萄酒为名,将弗图纳多骗至自家墓窖,并在深处将其捆绑,活活砌在墙中。之所以说它是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除了爱伦·坡将故事发生的场景选在了幽暗狭长的潮湿地窖中,充分营造了哥特式的奇谲诡异的氛围,同时还与本篇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
小说的主题就是复仇,即是毁灭。在笔者看来这种复仇带来的毁灭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掠夺,更是性格和人性的自我毁灭。小说的两位主人公蒙特利瑟和弗图纳多都是存在性格缺陷的人,前者心理阴暗、狭隘偏执,容易暗生鬼胎;后者狂妄自大,虚荣浮夸,最后惨遭杀害。文中,弗图纳多的性格缺失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比如他总是“自夸是品酒高手”,在“谈到珠宝和古画时,他总是和其他同胞一样夸夸其谈”,又如蒙特利瑟使计,假装想要寻求卢克雷西的帮助时,弗图纳多即便是酒过三巡身体欠佳也要前往蒙家地窖,“说起卢克雷西,他可连雪莉酒和白葡萄酒都分不清哪”。反观蒙特利瑟,他是将内心的阴暗面完全藏匿在外表之下的,他表面上对弗卑躬屈膝,谄媚逢迎,实则却是阳奉阴违,对他的复仇大计早已蓄谋已久。小说开头写道:“弗图纳多对我百般迫害,我都尽量忍在心头,可是一旦他胆敢侮辱我,我就发誓要报仇了”;“我不仅要给他吃吃苦头,还要干得绝了后患。报仇的自己得到报应,这笔仇就没了清。复仇的不让冤家知道是谁害他,这笔仇也没了清”,由此蒙的歹毒阴狠就可见一斑了。
爱伦·坡最终以弗图纳多被砌墙中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心灵撞击。蒙特利瑟因羞辱而积累的愤怒犹如泛滥成灾的蠕虫一样不断腐蚀原本善良的肉骨,将正直的心灵啃食殆尽,邪恶的念头喷涌而出,越过了道德是非的底线,最后酿成了冷酷血腥的复仇。复仇带来毁灭,弗图纳多的毁灭是肉体上的短暂消失,而蒙特利瑟的毁灭才是精神上的永恒沦丧。相较于其他哥特式小说中的“死亡”主题,爱伦·坡在《阿》中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仿佛读者与蒙特利瑟共同完成这次复仇的,这种潜意识的恐慌才是最血淋淋的现实之感。
二、《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式视觉艺术
正如哥特式文学对于 “鬼魅”、“奇异”、“死亡”的沉迷一样,哥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的表现主要是黑暗和荒凉的展现。首先,体现哥特式视觉画面的便是主人公的服装:无论是弗图纳多“这家伙扮成小丑,身穿杂色条纹紧身衣,头戴圆尖帽,上面系着铃铛”,还是蒙特利瑟的“黑绸面具”,“短披风”都带有典型的哥特色彩。那是一种诡异神秘的色彩混合体,带着悲伤的美感和阴沉的精神气质。
其次,《阿》中的环境也是爱伦·坡耗费大量笔墨刻画出的典型的哥特式场景:寒冷、狭长、潮湿的地道,昏暗的灯光,像苔藓般肆虐的硝石,四周堆砌出的高耸的白骨……一切都渗透着凉意,恐怖的氛围愈演愈浓,一种未知的恐惧紧紧攫住读者的心灵。在浑浊潮湿的空气里我们似乎也无法呼吸了。死亡是可怕的,但等待死亡又或是步步逼近死亡才是真正令人绝望的。然而我们无法阻挡这场悲剧的发生,“这就继续向前走,再往下走,到了一个幽深的墓穴里,这里空气浑浊,手里火把顿时不见火光,只剩火焰了。”这里将原本的火光代之为火焰,是否也意味着弗图纳多的生命之火也即将熄灭呢?
终于来到了尽头,爱伦·坡详细地描写了尽头的模样:“四壁成排堆着尸骨,一直高高堆到拱顶,就跟巴黎那些大墓窖一个样。里头这个墓穴有三面墙,仍然这样堆着。还有一面的尸骨都给推倒了,乱七八糟地堆在地上,积成相当大的一个尸骨墩。在搬开尸骨的那堵墙间,只见里头还有一个墓穴,或者壁龛,深约四英尺,宽达三英尺,高六七英尺。”此时,读者目睹着此情此景,心中的恐惧已濒临承受边缘,终于,蒙特利瑟杀机尽泄,将复仇大计付诸于行动了。在这阴冷可怖的墓窖中藏着残忍冰冷的心与罪恶的复仇,这条幽长的地窖也俨然成为了蒙特利瑟自我毁灭的人性之冢。在爱伦·坡的层层渲染下,这些描写的确给读者带来黑暗的视觉冲击和恐怖效果。
三、《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式听觉艺术
众所周知,哥特音乐以表现人的阴郁、空虚、颓废为主题,并且对死亡亦有一种偏执的迷醉,缓慢、悲伤和恐怖都是哥特音乐的重要特色。《阿芒提拉多的酒桶》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其中却也蕴涵着某些哥特音乐的特点,带给读者听觉上的刺激。
哥特式的听觉艺术首先是通过大量的人物之间的对白及蒙特利瑟的内心独白展现出来的:站在蒙特利瑟府邸的湿地上,弗图纳多无止境地咳嗽,“咳咳……咳咳……咳咳……”,眼前硝石遍地的酒窖丝毫没有让他却步,此时他膨胀的自负感让他忘记了不断加剧的痛苦,性格缺憾暴露无遗,弗图纳多在通向毁灭的死亡之路上已经愈走愈远了。还有弗在垂死之际的挣扎“哈!哈!哈!——这倒真是个天大的笑话——绝妙的玩笑,回头到了公馆,就好笑个痛快啦”,以及人性毁灭后的蒙特利瑟的反应“哈!哈!哈!——对,白葡萄酒。可还来得及吗?弗图纳多夫人他们不是在公馆里等咱们吗?咱们走吧!”小说的结尾预示着弗图纳多被永远禁锢在暗无天日的地窖囚笼之中,而杀人后的蒙特利瑟依旧可以逍遥法外,没有人知道他的罪行,这无疑是对社会正统思维的一种挑战,完全反映了人性的阴暗面,让人绝望。
其次,爱伦·坡在本篇小说中还多次运用恐怖音效营造死亡氛围,这种氛围贯穿全文,让读者越来越紧张。比如弗图纳多尖帽上系着的铃铛总是叮铃作响,“我朋友的脚步摇摇晃晃,跨一步,帽上铃铛就丁零当啷响”,“他歇下手,亲热地向我点点头,帽上铃铛就丁零当啷响了”。又如得知蒙特利瑟将自己锁住后,弗图纳多发出的“幽幽一声哼叫”,一阵沉寂后又传来的“拼命摇晃铁链的声音”,还有弗那“从嗓子眼里发出一连串尖利响亮的喊声”及蒙“也对他哇哇乱叫”。这种听觉上的变化是有层次地展现的,爱伦·坡带领着读者身临其境,仿佛那嘶喊声就在我们的耳畔,着实令人生畏。
四、结语
埃德加·爱伦·坡惯于将死亡和恐怖作为作品的主题,这与他坎坷不幸的童年,及不为世人接受的经历不无关系。他总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性中最真实、最阴暗同时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面展现在人们眼前。在《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一文中,被无节制的复仇之火吞噬的蒙特利瑟,泯灭了人性,表现出了极其扭曲和变态的心理,引人深思。复仇后的蒙特利瑟难道真的会心满意足地生活下去吗?我想,他残忍地杀害弗图纳多这件事定会成为他永远的梦魇和心中无法挥去的恐惧吧!在某种意义上,弗图纳多的葬身之地也成为了蒙特利瑟毁灭的人性之冢。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的哥特情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爱伦·坡对于画面和声音的处理,都直接反映出了哥特文学的特色,即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暴力或是凶杀给人以感官的刺激。然而本篇小说又通过对人性的描绘使哥特式的恐怖故事得以升华,因此不愧为文学宝库中珍贵遗产,其价值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总是吸引人们去深入品读它。
[1]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欧等.西欧建筑风格史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江浩.恐怖的心灵 阴暗的人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4]郭锽.《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J].文艺生活,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