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外语教学与网络化自主学习
2013-08-15钟晶
钟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带来一场教育信息化的变革。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自此我国高校开始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计算机网络化教学、网络化自主教学等一系列的探索。但是在这些探索的背后,不少矛盾也日益突显。本文拟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笔者所在院校网络化自主学习中心的教学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达到动态的生态平衡。
一、生态概念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了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即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是“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2]。该学科是由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所形成的语言研究范畴。不少语言学家开始提出语言环境也是人类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此为我们研究语言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生态语言学的观点运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中就形成了生态外语教学。教学必然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评估、教学环境等方面,生态外语教学就是要让这些要素相互依赖并制约,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使之动态、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化教学的矛盾
计算机网络化教学确实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教学的模式,为我国外语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矛盾也日显突出。笔者所在学校目前网络化自主学习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自主学习中心授课(每次2个班同时上课,一次2课时)+小班授课(每次1个班级上课,一次2课时)+教师辅导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每周2课时)。自主中心周一至周五上午安排授课,下午及周六全天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中心授课的教师轮流值班进行辅导。下面就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际进行分析:首先,矛盾凸显于教师与计算机之间。过去外语教师上课主要是课本、教案、粉笔、黑板擦、教鞭和录音机等,现在计算机基本代替了教案、粉笔、黑板擦、录音机甚至是课本,老师离开了它似乎就没法上课;过去三尺讲台占不了多大地,现在偌大的控制平台使得学生上课几乎看不到老师;过去一节课的信息量有限,现在可以达到海量。原本计算机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现在却渐渐成为老师上课依赖的对象。其次,矛盾凸显于学生与计算机之间。过去学生上课一般都会带课本、笔、笔记本、作业本等,现在有的学生还会带课本,有的压根就不带;过去还会记笔记,现在要么跟着幻灯片一张张跳过,要么课后把老师的课件拷到U盘里;过去上课只能听老师讲,现在想听就听,不想听课后还可以依赖计算机把拷来的课件打开或是临考时抱佛脚;过去是有手机的学生是宝,现在是没手机的学生是“宝”,老师不给课件则课堂上拿着手机咔嚓咔嚓把想要的拍下,或是把录音功能打开然后呼呼大睡或者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再次,矛盾凸显于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之间。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比较频繁,老师经常在学生间走动,现在两者间多了计算机这个冰冷的机器,老师忙于操作机器,学生则忙于看机器,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少了。此外,还体现在自主学习环境与学生的自觉性上。网络化自主学习本是引导学生个性、自主化学习,网络平台提供了多元化信息供自主,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利用这些资源,有的缺乏自控力,网络化自主成了网络化自由。
新课程要求的颁布、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都必然使计算机的使用更广、更深,因此解决上述几个凸显矛盾对网络化的大学外语教学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构建生态化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解决上述那些矛盾,我们不妨试着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生态学运用到外语教学其核心就演变成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环境间的和谐统一。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输入—加工—提取—输出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生态化的外语课堂教学需要打破原有传统应试教育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束缚,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尽可能提供条件,同时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内在情感,正确引导学生,让其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并激发其内在的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控力。允许老师和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使师生共同成长,实现人、环境和其它要素之间的动态发展、平衡稳定及和谐统一。笔者拟从下列几方面进行生态分析以期构建生态化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1.计算机与教师的动态平衡
计算机目前还无法取代教师,或者说不可能真正取代教师,毕竟人与物是有很大差异的。要使二者保持动态的平衡,首先教师不应该过分依赖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现在不少老师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制作课件。因此,使用多媒体上课的老师更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动向,适当地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课件的制作不要忘了教学的根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传授给学生有用的信息、方法。要打破“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保证适度的信息量。保持教师与计算机间的动态平衡就是保持了整个教学中一个子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计算机与学生的动态平衡
网络化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学习,由此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独立自主的意识,有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则玩游戏或做其它不相关的事情。教师对学生的监控力度不够,就可能导致学生放任自流,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或是无所事事。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学生到一定的时间开始出现网络学习疲劳症。学生入校时因为刚接触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兴趣比较浓,动力也比较大;第二学期问题开始出现,新鲜感慢慢消退,甚至有学生提出对着电脑无法学习;到第三、第四学期就更糟糕,又回到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针对网络化教学首先学生要具备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这种教学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自主平台上根据调查学生的喜好并结合他们的专业提供多层次学习资源、真实化的语境,从而达到学生与计算机间的动态平衡,同时也是保持了整个教学中另一个子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3.教师与学生的动态平衡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形成了这样的格局,教师是长者,其职责所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倾其所有、倾其所学传授给学生,有的甚至不得已逼学生学。该年龄段的学生叛逆心理强,越逼越不愿学,最终只能导致两者关系的失衡。因此,在处理该问题时要在“要学生学”与“学生自己要学”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老师要很好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设计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学生也要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4.外语与母语的动态平衡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发音、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都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在学英语时总会受到母语的影响,甚至造成对外语学习的干扰,结果则容易把汉语与英语对立起来。事实上,母语对英语的学习是有很大辅助作用的。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所培养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化认知能力等都可以贯穿到外语学习中,一味地对立只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感,所以教学中不凡强调两者的共同点,使母语带动外语的学习,而外语的学习又提升了母语的水平。
5.计算机与教学环境的动态平衡
从教学生态学的角度看,教学的生成和发生方式是与宏观教育环境及教学语境密切相关的,即发生在一个“物理的、社会的、符号的”等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生态图中[3]。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是要想保证正常有效的教学还有其它的因子存在。除保证教师、学生与计算机的动态平衡外还要保证计算机与整个教学环境的动态平衡。在教学中,不时会碰到电脑设备故障、网络无法使用等突发问题,若无法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那么使用这些设备是很浪费时间的。另外,虽然现在四级考试已经和学位脱钩,但是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桎梏还是很深,学生抱着四级词汇、四级模拟训练、四级考前突破此类的书籍仍然像中学时一样进行题海战术而非真正运用。现在四六级考试已经在不少院校进行机考的试点尝试,而网络化自主学习无疑可以为这种形式的考试做一些铺垫。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4]。《课程要求》中提到形成性评估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尤为重要。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这正是要打破原有的一纸定成绩的情况。如果说教师、学生和计算机是教学的微观层面,那么教学环境就不仅仅是微观,还涉及宏观的层面。要保证它的动态平衡需要学校各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合作。
四、结语
把生态学的观点渗透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可使大学英语的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之内部因子保持动态的平衡。计算机、网络的介入打破了原有的外语教学生态体系,作为一个新的因子,协调与其它教学因子的关系,实现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使之和谐健康发展是生态外语教学的需要,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和谐统一、学习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
[1]维基百科.生态学[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6%80%81%E5%AD%A6,2012-06-15.
[2]张惠民.语言逻辑辞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3]van Lier,L.The ecology of language learning:Practice to theory,theory to practice[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3):2-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