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困境与改革探索
2013-08-15杨湘红
杨湘红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1)
0 引言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生命线所在。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使思政课教学陷入了种种困境。为此,必须进一步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品位和效果,使之成为高职学生真心喜爱并终生受益的课程。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1)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学生的漠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事关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性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极为重视,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不到基本要求的,该校教学水平测评不能评为优秀等级。面对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依然持一种排斥和冷漠的态度,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以及今后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对自己的将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之所以听课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混个学分。这种消极的态度导致了学生要么逃课,要么在课堂上睡觉、闲聊、玩手机等,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有许多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有抵触情绪,认为思政课内容太抽象,太深奥,纯粹就是“说教”,其内容和社会现实迥然不同,也远离自己关注的重心,因此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漠视思政课教学。
2)思政课内容的丰富与一定的重复。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开设2 门思政课课程,所用教材是中宣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涉及面较广,内容较为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部分内容的重复。首先,与中学政治课或历史课中的知识点重复。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内容,中学期间已经进行了系统学习,然而又出现在大学的教材中,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觉得没什么新的知识可学。其次,同一门课程中前后知识点重复。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第一章、第七章与第十三章中都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了分析等。再次,不同课程间知识点重复。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在不同章节中花了大量篇幅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思政课教师既上基础课又上概论课,对教材的了解比较透彻,那么该知识点在基础课中讲过后,就会在概论课中略讲;而有些教师只上概论课,特别是兼课的辅导员,通常只了解自己所上课程的教材内容,于是就会出现同一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的反复分析讲解,给学生一种繁冗、浪费时间的感觉。这自然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教学方式的固化与实践教学的缺乏。首先,从教材的叙述方式上看,虽然思政课教材基本不使用“学术维度”的话语,但它也不是日常化的语言,这就使习惯于日常思维的高职学生无法直接认可它的叙说内容。其次,从教材的体例结构上看,尽管教材会适时进行修订和再版,但教材内容的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急遽变化依然存在巨大的反差,思政课内容长期稳定性的同时,框架结构也始终未见大的变革,即使有的变革也只是将后来的历史性经验添加到原有框架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固定框架式的教材往往在对某些现实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解释上显得“不合时宜”,不利于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再次,从教学模式上看,思政课教学本应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模式,但由于时间、经费和人员的限制,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目前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充其量也只是观看专题影片、进行课堂辩论、演讲以及极少数学生参与的外出参观考察等,真正让学生走出去,特别是全体学生走出去体验、感受和直接参与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形式非常少[2],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受理论知识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途径
要走出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必须以学生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从教师入手,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1)突出职业性,让知识传授与职业思想渗透相结合。学生漠视思政课主要是缘于思政课“无用”,与学生就业无关,基于此,思政课教学中应渗透职业化思想,化解“无用性”,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与关注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等,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还应在遵循大纲的基础上,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关注学生所学专业与行业发展态势,深入挖掘教材中存在的显性或隐性的职业因素,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如职业意识的提升、职业动机和职业情感的激发、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职业态度的端正、创新意识的培育等,为学生能顺利实现“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实现学校与单位的无缝对接奠定基础[3]。
2)突出整体性,让课程内容相互贯通。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以文本话语方式集中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但又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进行讲解,而是可以在对学生实际、对课程及课程间关系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开发与整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变学生似曾相识的熟悉内容为陌生内容,变生硬的文本话语方式为平等朴实的人本话语方式。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应突出整体性,考虑前期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关联,让课程内容相互贯通融合,避免知识点的简单重复。对于中学已经学过而大学教材中又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教学的深浅度和目标定位。实际上,同一知识点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而言,它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一般侧重点强调“是什么”;而大学生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应在掌握“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强调“为什么”[5]。对于同一课程前后重复出现的知识点或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取舍或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
3)突出实践性,让理论与现实生活关联。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与结论,而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生于90年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猎奇心强,对外界的关注程度较高,特别是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关注程度更高[7],所以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局限于概念、理论原理的分析,或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输,而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紧扣学生的思想脉搏,密切关注国内外正在发生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及社会问题,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到课堂并正确解读,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8]。当然教师在解读社会信息和分析社会问题时,切忌运用书上的原理生搬硬套,也切忌为了课堂效果而哗众取宠,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客观科学地分析社会问题,解答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疑惑,或纠正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误读”及偏见,以形成正确的认识。此外,思政课教学还必须强调实践教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真切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强化正确的思想、情感,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通常只有亲身体验过了,才会真正感悟到理论的真谛和魅力所在[9]。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要敢于面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并积极回应这种困境,明确思政课改革的实际内涵及其重塑当今大学生心灵生活的根本目标,紧密联系当前高职学生思想实际与社会现实,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探索:突出职业性,让知识传授与职业思想渗透相结合;突出整体性,让课程内容相互贯通;突出实践性,让理论与现实生活关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0]。
[1]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67-170.
[2]郭华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与实践教学[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2-104.
[3]李月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5-27.
[4]温美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范式的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66-67.
[5]房慧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4):72-73.
[6]陈平,严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7-109.
[7]袁芳.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建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1-63.
[8]申倩然.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6-78.
[9]周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8-61.
[10]郝晓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