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问”明使命“三答”强责任“三风”正形象

2013-08-15汪应钦

重庆行政 2013年4期
关键词:权为民三问党员干部

□ 汪应钦

中央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为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照照镜子,看清自己;端正衣冠,纠正自己;去污除垢,清洁自己;扶正祛邪,强健自己。通过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明宗旨、知使命、尽责任、树形象,凝聚力量奋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一、以“三问”明使命,权为民所用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党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在最高价值取向和最高标准的要求和指引下,党的干部必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群众观。

一问“为了谁”,明确方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就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始终不渝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和行为准则。

二问“依靠谁”,夯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和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是我们党执政的强大根基。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就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要保持优势、消除危险,关键在于始终不渝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只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我们党一定能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进而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三问“我是谁”,激发动力。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才能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是种子,人民好比是土地”。党群关系犹如鱼水关系,仆主关系,生师关系,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扎根于人民之中,才能不断汲取营养,获取动力,激发活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二、以“三答”强责任,利为民所谋

实践党的宗旨,既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实意,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更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真抓实干,要以“三个一切”的自觉行动回答好“三个谁”的时代命题。

一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惠及民生。切实考虑群众利益,优先安排民生项目,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要坚持公平正义,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

二要做到“一切依靠群众”。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化地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中吸取智慧,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领导的现代化建设水平。

三要做到“一切服务群众”。要主动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积极的、超前的、有预见性的服务。要优化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减轻群众负担,建立方便群众的快捷有效的服务平台。

三、以“三风”正形象,情为民所系

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作风。作风关乎成败,关乎形象,关乎战斗力,只有作风好,才能干成事。

一要大兴“为民”之风,树亲民爱民之形。坚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实现人民愿望的“热心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满足人民需要的“知心人”;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二要大兴“务实”之风,树真抓实干之形。要察实情,说实话。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察群众忧乐,体味群众情感,实事求是反映群众最真实的想法和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出实招、办实事。切实帮助基层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把替群众办事、帮群众办事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责,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要出实绩,求实效。

三要大兴“清廉”之风,树干净干事之形。要强信仰,加强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切实提高各级党员的忧患意识、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做到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充满感情地去做,全力以赴地去做;以权谋私的事,不利于人民群众的事,坚决不做。要倡清廉,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思想,切实解决贪图享受、铺张浪费,攀比待遇、消极懈怠等突出问题,营造崇俭抑奢、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要重监督,健全民主监督机制、监督“三公”经费使用、监督干部生活作风等,筑牢制度防线。

猜你喜欢

权为民三问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某贪官的台上与台下
公文办理须“三问”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指导阅读“三问”
党员干部要姓“党”
始终坚持公权为民的权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