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
2013-08-15侯文峥
侯文峥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服务各地经济文化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与其它高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索和解决。例如: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不足,招生生源减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师生信心不足,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社会认可度不够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日渐严峻。因此,从困境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
本文所讲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
第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吸引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认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特色不够突出,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够准确,缺乏实用性和灵活性。国外艺术教育项目的引入,有利于学校形成“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给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一种新思路。第二,引入国外同行业学校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艺术高职院校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课程评估和管理体系,确保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艺术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渴望成为技能型、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学生报考,从而提高院校整体的生源质量,促进院校办学的良性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进程。第三,合作办学有利于加强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邀请国外合作方的知名教授、行业专家来我方担任兼职教授,同时选派我方一线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赴国外合作院校进修学习,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思想的学科带头人,促进高校间产学研合作的全面发展。第四,培养国际化通用艺术人才,有利于提高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了解国外最新的艺术动态信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立足于我国区域的实际要求,熟练掌握基础技能技巧,适应国际和国内劳动力市场双方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艺术教育以及其它职业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艺术高职教育突出的是职业教育的内涵,以培养学生对艺术技巧的熟练掌握、展示为主,重视实践教学。第二,课程设置的特征不同。艺术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一线高级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其着眼于学生艺术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的设置是根据职业定位和市场需求来确定的。艺术高职课程的更新周期较短,应用性较强。因此,高等艺术职业院校不能照搬其它普通高校或职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能只选择众多合作办学模式中的一种来应用,而应根据艺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寻求一种综合性的合作办学方式。
三、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究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按照项目双方合作的程度以及人才培养的类型,可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大致归结为本土式、嫁接式、移植式和学历对接式四种。
结合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征与合作办学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艺术高职院校可将现有的若干办学模式结合起来并分阶段运用。具体设想如下:首先,艺术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国外院校的资质、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等,寻求适合的合作伙伴。其次,加强合作双方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最后,争取合作双方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对口企业的帮助。如在资金支援、师资培训、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互认等方面,还需要双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一,在合作办学的初期阶段,采取本土式的办学方式。人才的培养过程由我方根据我国国情,运用我方的课程、教材、师资和考评体系,同时借鉴国外合作方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和对后续课程的要求等,制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立足于我国社会的需求,打下良好的学习根基。此阶段双方的合作办学程度相对较低,在整个教学运行和管理过程中“我方为主,外方为辅”,国外合作方对教学和管理主要起监控作用。
第二,在合作办学的中期阶段,合作方式由本土式向嫁接式转变。由合作双方在初期合作成果的基础上,将双方的课程、教材、师资及评价相嫁接,融合双方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阶段性考评方式,为实现最终合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此阶段是培养学生用新理念、新思路去观察、解读、分析事物并进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第三,在合作办学的后期阶段,合作方式变为学历对接式。学生在国内院校完成部分学业后,在已熟知外方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到国外合作院校相应专业继续学习,完成后续学业。此阶段是合作双方达成最终人才培养目标的阶段,以“外方为主,我方为辅”,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以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阶段。
除以上叙述的合作形式外,在我国各种不同层次的合作办学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合作办学模式——移植式。所谓移植式是指全面引进国外合作方的学位(或文凭)、课程、教材、师资和考试评价,在国内大学实施与国外合作方完全相同的教育教学。但是,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要求较高,不太适用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
由于艺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两方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艺术高职生文化素质偏低,外语语言能力较差。在合作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外语能力的先期培训需要加强,以确保合作课程的顺利开设。第二,艺术高职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高。在日常的合作教学中,双方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并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以确保课程项目合作的有效性。第三,艺术高职生学习的功利化色彩较浓,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我方院校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防止合作办学过程中外方有意无意地进行文化渗透。第四,艺术高职院校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经验较少,缺乏可借鉴的合作成果。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妨采取“由点及面”的方式进行。就是先在几个特色专业上进行项目式合作,在合作模式较为成熟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的校与校之间的全面对接。第五,由于合作双方在文化背景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合作双方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整个合作过程中要多次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1]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李盛兵.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周雪珍.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第26次年会综述[J].艺教前沿,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