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探析
2013-08-15晁明娣
晁明娣
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知识创新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和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学科设置的细化和特色化成为高校发展的趋势之一。因此,学科服务也成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核心。建立学科分馆,是学科服务理念实现模式的创新,是图书馆适应高校发展整体战略、支持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为高校图书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奠定基础。
一、学科分馆概述
学科分馆是高校图书馆在新环境下创新发展的模式之一,它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结合本馆的馆藏状况、分馆面积大小和未来馆藏的发展趋势,按学科大类集中文献信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将其整合成学科分馆,实现藏书、借阅、咨询、管理一体化的文献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1]。它打破了传统的分馆或院系资料室管理体系权责不清,资源分布庞杂无章,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知等诸多弊端,以统一的人财物管理,统一的技术和服务平台,统一的采编和著录标准,统一的业务水平和手段为基本特征,以专业性、针对性和全面性为显著特征,从而构建完整、合理、科学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架构模式,达到充分发挥馆藏特色和优势,提高馆藏利用率,提高服务水平,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一些高校纷纷开展了学科分馆建设的有益尝试。1998年,厦门大学开创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实行分馆制体制改革的先河,成为我国高校学科分馆建设的先行者。此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陆续进行了分馆制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其模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取消院系资料室,按学科门类重新建立专科分馆的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模式;由于高校合并,图书馆重组后由一个总馆和若干个分馆组成的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模式;在原院系所资料室基础上转型为分馆的北京大学模式;对院系资料室进行二级馆改造的海南大学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概括为:集中式、集中分散式、分散式等[2]。
三、学科分馆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用户需求是学科分馆建设的根本要求
在高校图书馆,学科与专业是划分用户群最自然、最基本的依据。不同的学科领域汇聚着不同需求的用户群,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开展更为专业与细致的服务。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信息量的增长是海量的,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他们对图书馆的利用不仅仅局限于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大量需要辨别甄选的信息,而是希望图书馆能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化服务。因此,满足用户需求是学科分馆模式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优化文献资源布局,完备文献保障系统
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的文献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前提。学科分馆针对学科体系和专业特点,在资源建设的特色和种类上与总馆馆藏突出区别,有所侧重,遵循统筹全局,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原则,对文献进行科学布局,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实行分类收藏,更加具有专业性、学术性、针对性,从而与总馆点面结合,优势互补,形成更加特色化和系统性的文献保障体系,实现协调发展的资源布局模式,为保障图书馆服务水平奠定基础。
(三)发挥专业优势,支持学科建设
学科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的关键因素,建立学科分馆是开发特色资源,建立全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为学科交融、形成学科优势提供前提条件。根据学科特色建立学科分馆,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学评估建立核心馆藏,根据学科教学计划和科研课题,进行专业文献资源购藏,目标明确,对象清晰,为优势学科的发展最大限度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和知识服务,这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学科资源优势;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支持学科建设[3]。
(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知
学科分馆模式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大而全”的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学科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学科分馆打破了空间的障碍,与总馆及其他馆形成馆际优势互补,通过完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联合服务机制,最大程度地提供资源利用率,实现更大范围的跨时空的资源共建共享共知。
四、加强学科分馆建设,促进学科发展
(一)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构建特色化专业化馆藏
文献资源建设是加强学科分馆建设的前提。随着图书馆网络化和自动化管理的实现,学科分馆与总馆及其他馆际之间形成垂直或水平门户相互交错的网络服务管理环境,实现相关专业文献数字资源系统的横向整合。因此,学科分馆建设应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根据科学配置资源的原则,以本馆的特色馆藏为基础,收集补充其他专业文献信息,全面科学完整地组织本专业信息资源,建立高质量特色化的专业数据库,丰富和发展网络资源。[4]同时,对数字资源进行统一编目,实现开放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
(二)强化网络服务,实现服务互动
加强学科分馆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向用户提供资源信息和服务。学科分馆与总馆使用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基于网络的统一目录系统和借阅系统,提升学科分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5]学科分馆的网络建设应与总馆保持风格一致,内容互补,并突出学科资源特色,在服务规范和服务模式上,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推出与总馆相同的服务,同时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内容。
(三)加强学科馆员培养,开展学科化服务
学科馆员根据相关学科用户的需求,参与学科资源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学科知识服务。学科馆员的素质,是发挥学科分馆作用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科馆员首先要了解相关专业资源信息的分布,宣传、开发、试用、评价各种资源和服务,指导用户使用;其次,要掌握资源检索的工具和路径,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和定题服务;三是要加强与各院系长期的学科联系与沟通,提供学科咨询,还要根据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跟踪学术动态,对专业信息和情报进行调研、组织、分析、评价等,提供系统的专业资源信息,更好地开展学科化服务。
五、结语
建设学科分馆,促进学科发展,是高校图书馆适应时代发展,服务学科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战略重构策略。在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本校的性质、教学任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及学科特色等具体情况选择符合本馆实际的发展模式,从而真正发挥学科分馆的作用,促进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1]易中梅.高校“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服务模式下的学科分馆建设、管理与服务——以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6):157-159
[2]何立芳.刍议总分馆制在国内图书馆的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9,(4):59-62
[3]孙颉,陈昌林.学科分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之管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36-39
[4]赵九燕.对专业图书馆深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5,(5):80-83
[5]孙颉,李翠霞,田云.建设学科分馆,构建学科信息平台[J].农业网络信息,2010,(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