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教师角色差异的成因和策略
2013-08-15廖承绶
廖承绶
廖承绶/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教师(广东梅县514721)。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特别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他指出:“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有谁不能想起某个特殊的教师的影响呢?这个教师可能是个热心家,或某个观点的信徒,或酷爱某门学科的热忱的训练家,或爱打趣然而神情严肃的人。”的确,在人的一生中,教师的形象时时出现在脑际,并对人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以巨大的影响。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起着教育作用,而且这种教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态度、期望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不同的对待方式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健康。但在现实工作往往会出现诸如有些教师缺乏专业思想和敬业精神,千方百计想“跳槽”;有的教师不安心从教,身在课堂,心在第二职业;有的仪表不雅,举止粗俗;有的以教谋私,一切向钱看,把传授知识当成商品交易;个别教师甚至道德堕落……这些虽然是个别现象,但确实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呢?
一、教师角色存在的三种差异
(一)教师角色在认知上的差异
关于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榜样的问题,与部分教师和学生交谈,他们各有其标准。有的教师认为主要存在未能以身作则,言行不一,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生面前没有树立好形象,在学生当中没有威信等问题;学生则认为主要存在不能以身作则,不信任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太主观,过于干涉学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只注意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不注意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平等交往,因而产生对教师角色的片面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角色在认知上的差异,也是当前师生间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反映了师生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和理解。教师的某些角色可能不符合学生的要求,而学生对教师所要求的角色往往又不被教师所理解与接受,这样就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二)教师角色在定位上的差异
有些教师由于长期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师生民主、平等观念淡薄,只注意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不注意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因而产生对教师角色定位上的片面理解。表现在教师把自身首先看作是教育工作者和知识传授者;而学生首先要求教师是指导者,是行为的榜样,然后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平等、民主的关系。
(三)教师角色在期望上的差异
教师角色在期望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教师传统思想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特别是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促使学生要求获得教师理解、尊重和肯定造成的。学生希望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同时希望这种榜样示范行为是在主动的模仿学习中进行的,而不是按照那种单调乏味、按步就班的强化——惩罚方式而学会的。这种榜样教育活动是以被动的榜样教育到主动学习榜样的转化过程,真正使学习榜样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和归属情感。
二、教师角色差异的理性分析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处于从依赖到独立、从幼稚到自觉的过渡阶段,他们缺乏分析能力,难辨是非,且善于模仿,乐于接受各种影响,常常模仿他们心目中有威信的人的一言一行,而教师又最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较强的榜样作用。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教师的言行总是作为榜样而影响学生,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知识程度、能力水平及个性品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调整认知偏差,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当代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A.Bandura)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并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所进行的一种学习,即人的社会性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或模仿榜样而习得。即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两个人纯粹作为“人”的相遇,是一种人格对等的交往。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学校的特定环境、风气,尤其是隐蔽于其中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学生在学校不仅学到所传授的科学知识,获得某些认知、技能上的发展,还从学校制度、组织、师生互动和社会化过程中受到潜在的陶冶,利用情境陶冶、环境暗示、行为模仿、人际交往、情绪感染等原理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学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教师的行为榜样和人格力量,是学生自觉自愿接受影响的外在诱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会形成学校特有的人际情感环境,这些影响透过学生的观察、模仿和无意识地潜移默化而在他们的品德结构上保留下来,形成自己特定的品德和个性特征。
(二)以“对话”为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教学活动过程是以“对话”为基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如果学生经常处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之中,则会感到一种做人的尊严,从而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一种回报心理,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地形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信念,学会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既是对学生有巨大影响的人,同时又是接受影响的人,师生间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教师的影响频频投射情感教育功能,学生学习就有安全感、幸福感,对教师持亲近感受,并会“见贤思齐”,时时处处模仿、效法教师的品格行为;而教师则因受到学生的尊重、爱戴,也会产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教育对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发展要求,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我国广大教师进入新世纪在观念与行为方面的重要转变。
(三)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师正能量效应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从字面上看,就是被仿效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多指正面的,也不排除负面的。关于榜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许多警句,都是从两方面说的,既说到好榜样的力量,又说到坏榜样的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学生是否接受教育,以及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态势和行为趋向都取决于学生本身,要对学生施教,就得启开学生的心扉。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自己做出榜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只有以身立教,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增强教育效果。而抱有强烈事业心,崇高道德品质的教师对学生有着重大影响,他们较好地把权威和榜样以及知识传播者集于一身,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期待容易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体验。
[1]郑维铭.从教为师之道[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黄志成,程晋宽.现代教育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郭思乐,邢最智.中小学教育科研基础[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5]冯军梅,邱小捷.教育基本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