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观的优秀运动员网络课程实施策略
2013-08-15钟亮
钟 亮
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模式下,大量运动员长期集训,成为各种世界竞技体育大赛中为国争光、争金夺银的主力军。但在运动成绩突飞猛进的同时,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却普遍令人担忧。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运动水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体育理论专家马特维耶夫就指出:“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的不是靠最大限度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而是靠挖掘运动员的智能,而智能训练的基础就是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此外,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运动员退役之后生活与工作的质量。运动员往往文化素质偏低,与社会就业的高竞争机制产生矛盾,导致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这些由于运动员缺乏系统性文化教育造成的矛盾,给我国竞技体育吸引人才、留住队员、稳定队伍带来不利影响。
以网络课程作为文化教育载体,为国家队运动员和长期集训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是解决他们无法在固定地点接受文化教育问题的途径之一,以课程观观照网络教学,有助于扩大网络课程研究的视域,填补运动员文化教学中的空白。
一、网络课程理念
网络教育是指依赖于互联网的物理建构,借助网络教育平台,根据各级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运用网络教育手段进行的教学、评价、测量等教育活动和行为。网络教育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学提供了便捷、灵活的空间。网络教育可以把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细化,学生可以利用平时训练之余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学习,不必以课时为单位占用大块时间,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学生可以在某个章节不断重复,直到掌握学习内容,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听过就忘现象的产生。网络教育是双向互动的,学生可以直接、单独地和教师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有助于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网络教育可以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如视频、动画、ppt、音乐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育可以为每个学生定制特殊菜单,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教学,有助于运动员职业发展规划的实现和终身发展的要求。
网络教育平台坚持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指导,把一切与学生学习、成长相关的因素都纳入课程的视野,与现代学习理论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相吻合。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过程性,将学习时空覆盖到几乎所有生活中。基于网络的课程建设,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整合,强调学习过程的意义,完全符合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基于网络的课程是现代课程观的具体体现。
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内容的革新和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学科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去,使学习具有价值,富于意义。
基于此,我们对网络课程实施的全套过程——课程组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进行了策略研究和实践。
二、网络课程开发
(一)网络课程科目开发
网络课程并不是简单移植传统的课堂授课内容,需要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调整。由于在网络课程研究中缺乏现有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从传统的科目做起是较为稳妥的办法,也能解决运动员在学历教育方面的当务之急。从现阶段学生试用的情况看,学生认为中学阶段的课程应降低难度,大专课程应增加通识课程。我们计划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后,从学生学习需求和校本课程建设的角度,增设其他文化教育相关课程。
(二)课程内容开发
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要考虑到网络传输能力和学生接受能力,要考虑到运动员学生整块时间少,零碎时间多的情况,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薄弱的实情,要考虑到网络平台的优势特征等因素。因此,我们不能照搬传统课程中的课程内容,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围绕模块化、适应度、有效性三个策略。
1.模块化。授课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时,明确每节课的授课重点,侧重于重难点的反复呈现。特别根据学生学习时间的零碎性,设计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如英语课程,从听力、阅读、语法、复习等几个方面分段录制课程内容,设计练习,这样学生就能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攻克一个项目。从实践中看,这样的模块化方式效果较好。
2.适应度。从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必须研究学生适应怎样的授课方式。大专课程采用传统的讲座形式,由教师担任主讲,没有学生听讲,被教师们称为“百家讲坛”形式。中学课程采取课堂实录的形式,在教师随班授课时录制,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录制工作,课程中有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这被称为“公开课”形式。
两种不同的课程呈现方式适应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大专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比较容易接受“百家讲坛”的形式;中学阶段的学生认为讲座视频枯燥,互动形式较为接近上课现实,而且现场学生的疑难问题也是自己的疑难问题,有身临实地的感觉。
从教师的角度看,“百家讲坛”形式简单,但无法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必须从网络教学中获得反馈;“公开课”形式比较容易获得现场反馈,对及时调节授课内容,加强对重难点的讲解有益,但课堂组织也分散了教师的注意力。
3.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点,任何课程都离不开有效实施。课程内容的含量、难易程度、节奏等都影响到课程的有效性。该问题应从两个角度加以考察。第一,课程内容必须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须从研究学生需求入手,对课程内容进行设定,既不能太深,防止学生听不懂,又不能太浅,避免学生没兴趣。课程节奏应该适中,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二,教师调动各种资源进行课程组织。网络本身就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给学生以充分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海量信息中选取有用信息进行学习,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有效性的达成需要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同时存在动态调整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课程进行调整。
三、课程学习
现阶段,网络课程的实施尚处于试验过程中,课题组为一些确有网络学习需求的学生开通了账号,让他们通过网络学习课程,同时获得他们的学习反馈。
(一)课程学习的步骤
课程的学习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是开通账号。在现阶段采用不对外公开的账号系统,学生无法通过自行注册获得账号,必须通过“超级管理员”添加账号进行学习。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因为现有的网络课程内容并不对外开放,如开放注册将给学生管理带来混乱,也防止网络带宽被非相关人员占用,同时也考虑到维护知识产权的因素。
二是学生辅导。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方法,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对于在校学生,采用集体培训的方式;对于送教学生,采用当面演示的方式;对于远程学习的学生,采用通过其他软件(QQ、MSN等)指导的方式。
三是学习监督。BB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数据统计功能,教师可以很容易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干扰课程学习的因素
第一是学生的学习时间问题。虽然已经根据学生学习时间零散,少有整段时间的特点对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但学生的学习时间依旧不足。运动员学生跟队训练,他们的日常生活被运动训练和各种活动填满,很少有自己的空闲时间。这需要和各运动队协商,请运动队在安排活动的时候留出一部分学生的网上学习时间。
第二是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学生到校听课容易,但上网学习却困难。网络上的“诱惑”太多了,如果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都体会到乐趣,他们将很快地分散注意力,离开网络课堂。
第三是带宽问题。网络学习离不开网络带宽的支持,如学习者当地的网络带宽不足以流畅浏览课程录播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学习模式建议
我们设想,运动员学生的网络学习模式可以打破传统年级限制,采取“自选节点,提升能力”的办法。由于运动员长期在外集训,无法正常上课,他们的知识和学习能力与实际年龄是脱节的。如果强行按照实际年龄编入相应年级,要求他们学习相应年级的课程,很多课程内容对他们而言是无法理解的。这样会极度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失去学习动力。如果按照“自选节点”的方式,让他们自行选择或根据教师建议选择课程起点,也就是说,高二学生可以选择高一甚至初中的课程作为自己的学习起点,通过学习和练习,达到相应年段一般运动员学生所能达到的基本能力。在此期间,学生未必按部就班地学习每个单元,而是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网络课程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直到理解为止。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长了文化知识,最大化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课程评价策略
从目前试运行的情况和研究的估计,网络课程能满足运动员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我们认为,网络课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一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并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基于发展者自身现实状态与过去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发展者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做出综合判断的质的评价方式,自己与自己比,通过纵向比较分析来明确主体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能够估计学生学习情况,以追求更快、更好的进步。
网络课程中,BB平台能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能够通过站内互动交流平台和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教师能通过BB平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回答学生提问。教师也可以在BB平台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学习。所有学习活动都将成为评价学生的依据。
二是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总结性评价可以分为标准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
普通中学、大专的课程标准不符合运动员学生的实际情况,运动员学生难以达到相应的学业水平。在没有相应的运动员学生课程标准的情况下,较为可行的做法是进行常模参照评价。即根据一般运动员学生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BB平台的测试功能不仅能帮助完成对学生的测试和评价,同时也能给出常模参照,帮助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
五、结语
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优秀运动员网络课程建设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优秀运动员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学习,有利于弥补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课时不足,方法落后等问题,有利于教学管理者对运动员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评价,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综合水平。
本文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项目“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优秀运动员网络课程实施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1]顾秀萍,刘斌.网络技术应用于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之初探——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08-109-131
[2]魏宁.优秀运动员网络化远程教育的特点和体系结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1-93
[3]谢长虹.青少年运动员网络学习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4-95
[4]支川.网络教育对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5):34-35
[5]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7
[6]郑桂华.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7]张丽,孟红艳.Moodle与Blackboard网络学习平台之比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