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天空》引发的关于教师实施隐性教育的思考
2013-08-15董亢亢
董亢亢
《十八岁的天空》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有教育理想的青年教师是如何正确引领一班冲刺高考的“问题”学生的。他们早恋、盗窃、流浪、离家出走、八卦、骄傲、与世俗格格不入。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群“问题”学生,却在传奇班主任古越涛老师的带领下,逐渐变得优秀。可以说,剧中古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将隐性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值得借鉴。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种方法具有愉悦性、知识性、多样性、潜隐性。”[1]它通过日常的生活来实现教育目的,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渗透教育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情感价值观等,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围绕同一目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两者相互为用、效果互补。
二、教师在实施隐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十八岁天空》中,古老师最终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反观目前现状,教师在实施隐性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一)“以身示范”作用欠缺
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2]。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示范性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素质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的师资队伍从整体来看素质还是不错的,但也有少数教师思想理论素养低,言行不一,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对隐性教育缺乏研究和应用,不善于通过隐性教育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这就使得教师的自身魅力大大下降,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之情减弱,从而大大降低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不修边幅、学术腐败、趋利拜金,这些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隐性教育的实施。
(二)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育理念讲求尊师重教,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权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念的革新,现代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传统的教育是“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对学生采取统一的管理方法;现代教育重拾儒家的“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个性,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职责要求教师更多的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进行双向学习沟通,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许多教师还在固守腐朽的等级及所谓的权威,在教育过程中还不能积极践行“人性化”,不能深刻认识教育的“终身化”。[3]他们力图在教育中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这些落后的教育理念最终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三)师生关系紧张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并接受老师的教导。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石,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隐性教育资源。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开端和保证,也是教育教学追逐的目标。[4]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受教育体制、师生双方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师生双方的压力越来越大,重压之下,师生双方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关系紧张。这不仅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也影响到隐性教育效果的有效落实。
(四)教育内容良莠不齐
在实施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所借助的教育资源既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也有消极腐朽的。现实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显性教育的内容都属于正面引导,但现实生活中的贪污腐败、弄虚作假、不良行为等阴暗面却给学生带来了迷惑,这些隐性教育资源的冲击使他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另一种是有些教师经常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专挖社会的阴暗面,使得学生对社会悲观失望。
三、教师应如何实施隐性教育
面对上述问题,如何实施隐性教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分析《十八岁的天空》中古老师在实施隐性教育时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提高隐性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任务不仅包括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传授信念,教给学生一种做人的准则。剧中的古越涛老师帅气、潇洒,加之知识渊博,深受学生喜爱。因此,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大胆的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5]
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包括服装得体、言谈举止得当等。另一方面,教师应提高自身学术、知识涵养,应不断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全面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二)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教育的失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能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手把手地示范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隐性教育资源,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因材施教,要重视创造一个宽广合适的平台,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获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开拓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剧中古老师一改传统的教育理念,用一种新鲜的模式来管理自己的学生,起初遭到了家长的强烈反对,认为素质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取得高分,但是最终在古老师的培养下,学生不仅成绩稳定,并且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双方情感的互动,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在《十八岁的天空》中,古老师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的情节很多,毫无疑问,这种关心和信任使古老师最终获得三年级八班全体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他们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取得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讲求师生平等。平等的师生关系符合目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参与学习,大胆探究科学知识。要想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首要的就是让学生觉得你们是平等的。
其次,要尊重并理解学生。剧中的古老师就充分的尊重、理解学生,他从不对学生的事横加干涉,而是有方法地管,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前提下来管。尊重学生,就是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给予赞美和支持,在他们失败的时候给予安慰和鼓励。在尊重的前提下,教师还要理解学生,粗暴的干涉和枯燥的说教起不了的任何作用,能够换位思考,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再次,要善于沟通。教师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喜好,了解社会的流行趋势,避免与学生无共同话题,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剧中古老师经常找学生进行谈心、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请教老师。
(四)充分挖掘积极向上的隐性教育资源
隐性教育资源存在于校内校外,潜隐于教育活动之中。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环境、设施,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在校园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断拓展校外隐性教育资源。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然而,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隐性教育资源都是良莠不齐。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爱,要通过自己的正确引导,充分挖掘积极向上的隐性教育资源,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转化”功能,转消极的隐性教育资源变为积极教育资源,尽量削弱消极隐性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的负面影响。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88
[2]张怡斌.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39
[3]肖岁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利用策略[J].商洛学院学报,2011,25(5):76
[4]朱蕾.试论大学师生关系的重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7):68
[5]张荣华,陈智强.关于学校隐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