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教师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可行性探究

2013-08-15曹雯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布迪厄场域知识分子

曹雯瑜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当代声望卓著的社会学家,他的独创性学术活动不仅在社会学界,也在教育界引起广泛的重视。文化再生产理论是布迪厄社会学思想中最著名的成就之一,他认为社会在混乱不堪的外表下有其自身的再生产机制,这种复原自身的机制实现了社会的平衡和延续。1982年,他在法兰西学院就职演说中解释说,教育领域以及知识分子的研究之所以在他的研究工作中占据了“根本地位”,是因为一些无意识的思想范畴塑造了人们理解现代世界的主要模式,而教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则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些无意识的思想范畴。[1]因此,本文得以利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进行教师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可行性探究。

一、教师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必要性及内涵

布迪厄通过对一项预备班连续四年的试卷研究发现,试卷评分中的形容词评语存在与学生社会资本拥有量一致性的现象,进而发现教师在无意识状态下以隐蔽的方式通过学业分类体系进行文化再生产并使其合法化,造成整个教育系统成为主流文化的国家精英阶层的话语代表。教师的中立性幻象不仅使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在探求真理的目标上渐行渐远,也影响到学生学业价值观的建构,还促使学生对现存社会的暴力认同。布迪厄意识到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再生产所起的强大力量,因此,他倡导一种特定的批判的知识分子类型。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用科学武装起来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权力的批评者而不是奴仆。[2]这与美国教育家吉鲁(Henry A·Giroux)提出的转化性知识分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的内涵一致。吉鲁认为,学校并非中立的场所,教师也不可能采取中性的立场。[3]转化性知识分子是一种思维和行动密切关联的劳动方式。[4]它要求教师明确学校并非只是单纯的教学场所,知识所隐含的隐性课程都将通过教师的言语和行为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共同对知识、教学机构以及整个社会的固有存在提出质疑,用不同的参照框架来审视现存的信息,将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作为批判的行动者,真正推进学校教育的民主化。

二、转化性知识分子与文化再生产的矛盾与冲突

1.转化性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并不是一个高度统一体,在知识场域中,根据知识分子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的数量和类型从而存在不同的阶层,经过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再生产,强化了阶级关系的同时也掩盖了社会真正的秩序。由特定的社会关系网而确定其具体社会地位的行动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生活和行动着,凭借各个行动者的特定“生存心态”,不断地同时创造和建构其自身和他在其中生活的社会。[5]传统知识分子因自身心态结构与现存社会结构的一致性,加之学校为现存社会机制的推行提供社会正义论,他们在符合其生存的知识场域中维护并持续作为统治阶层的文化再生产的机器。这些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占据特权地位的教师,实际上有权分配社会的未来权力资源。而社会上的统治阶级也极端重视这些教师的地位的稳固性,千方百计从制度上和资源上保证他们的特权的延续性。[6]如此,传统知识分子即便意识到自己作为文化再生产的工具也会因生存心态而止步于向批判教育者的转变,传统知识分子与转化性知识分子之间也即充斥着捍卫正统与发展异端的文化场域合法性斗争。

2.转化性知识分子与文化再生产的冲突。转化性知识分子与文化再生产的冲突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文化再生产通常是由社会的精英阶层所控制,目的是为了资本的继承和自身统治的平衡,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转化性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以期引导学生将学校视为民主的公共领域,去除教育的工具主义和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社会风气,最终走向民主社会和批判的教育学。

在社会实践中转化性知识分子必然与社会主流文化再生产产生冲突,要想避免和挑战学术与政治的招安,进行教育的转化将更加困难,甚至在精英意识形态的霸权下,转化性知识分子虽有反霸权的意识,却难有反霸权的信念(doxa)和能力。

二、教师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可能

1.知识分子的矛盾地位。布迪厄把文化再生产看作是充满可能性的生命运动,可能性是文化再生产的实际生命的重要表现和重要活动。[7]知识分子在具备大量的文化资本下拥有权威和权力时是作为统治者,但是当他们与拥有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统治者相比,则成为被统治者,知识分子这种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矛盾地位,使其成为转化性知识分子具有可能性。当传统的知识分子主动或被动地意识到现行的社会结构与自己的心态结构越来越不吻合,其再生产的意识霸权逐渐威胁自身的生存理念时,传统知识分子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转化性知识分子转变,这样便改变了知识场域中力量的分配状况。

2.寻入歧途者的斗争勇气。布迪厄认为模态轨道中出现的异常轨道是在权力场域中交叉轨道所导向的突兀的、不稳定的方向。主动进入异常轨道中的个体或群体即是寻入歧途者。作为资本载体的寻入歧途者与自己原有社会资本之间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使出身于权力空间的继承者没有失败的权力。“他们需要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证明他们对于世俗的确实性的放弃。”[8]当这些寻入歧途者走进教育领域,则是天然的转化性知识分子。

文化再生产是维持自身平衡,是社会得以延续的有效手段,其结果体现了占支配地位的利益集团的意愿,是他们使社会权威得以中性化、合法化。但是,文化再生产同时也包含着对此的背离与反抗。被再生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在既定时空之内各种文化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9]布迪厄认为,尽管在总体上整个大资产阶级仍然倾向于在所有实践领域行使权力,继承链上的不连续性只是偶然且少数,但是正是文化再生产中出现的这个偶然和少数的再生产风险性,给予教师们实践转化性知识分子的空间和养分。

三、教师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可行性对策

文化再生产理论包含五个再生产机制:学校教育系统文化特权再生产机制、权力正当化的再生产机制、生活风格和品味的再生产机制、语言象征权力的再生产机制以及文学和艺术场域的再生产机制。[10]学校是各种象征资本斗争的复杂权力场域,作为该场域中的教师不仅是知识场域中的学者,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个体,教师同样也携带着复杂的资本类别和数量。因此,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教师就更需要明晰整个社会场域和学校场域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对学校教育系统的一切常规化的培养学生的方式进行质疑和改进。

1.反对分流,转变教学功能。布迪厄认为学校不是静态的结构,整个社会也是权力的角斗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学校教育系统中采用分流的方式以消除学生和教师存在的和隐藏的反抗,尽可能使学校的知识场域保持稳定的维护统治的结构。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训、养成、熏陶和塑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心态结构”。[11]学生和教师被分流之后,进入属于各自的教育场所,再通过传统知识分子的培养和塑造,使学生的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趋向一致,最终导致学生和传统教师具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心态结构。

分流不光使学生疏远学校教育,它还削弱学生们的社会期望和自我价值意识。[12]因此,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要能坚决反对分流,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之外,首先都要反对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更要对选择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视同仁;其次,要公平对待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但是不能将学生间的差异当作学生一生的决定因素,教师应在差异和平等之间寻求理性与批判的视角,科学应对每一类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最后,对学生的社会期望不能贬损,注重并鼓励学生建构自我价值意识,使学校的功能从培养属于统治阶级的心态结构转变为一个时代的心智良知。

2.揭露策略,退出正当化程序。学校教师在促进文化再生产中的隐蔽性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并论证其统治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正当化程序的一个策略环节。教师促进文化再生产的隐蔽性原因在于:首先,教师与预备班的学生一样,对世界的价值观和学业的选择大都来自书本和预备班的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思想上一致性的象征性封闭的恶性循环;其次,布迪厄发现社会空间中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存在互动交错的关系,使得教师在知识场域中由于“生存心态”,在无意识中促进了文化再生产;最后,由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促进文化再生产中的重要功效,从而掩盖了文化再生产背后各种象征资本博弈的力量,使文化得以隐蔽地再生产并且合法化。

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也是因为自身实施着对国家教师资格审核的认定,尽管如此,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也必须在接受审核默认的状况下,揭露自身作为正当化程序的策略,了解自身的生存心态,清晰辨别中立性幻觉,避免在无意识中成为学校文化的再生产和对学生的文化再生产的工具;其次,教师要多关注社会,多与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国度的社会成员沟通与交流,拓宽视界,给予学生不一样的社会视野和认知框架;最后,教师应主动减小学缘结构的比例,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也可以避免对学生的单一“复制”,以便培养学生与社会结构不一致的批判的心智结构。

3.抵制剥削,无意标签区分。教师作为社会人走进学生的视野本身带着自身的生活风格和品味,而生活风格和品味本就是象征资本借助于社会人的外在显示。转化性知识分子意识到学校中管理和社团的标签及区分,对隐性课堂更应该反思与关注。因此,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教师一方面不能自我区分,用穿着打扮或消费休闲自我表演企图区分社会阶层并将自己表现得看似上流实则依附上层阶层;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以貌取人和以才取人,对于学生的吃穿步行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予以贴上社会阶层的标签,对学生进行区分。这样才能使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不致利用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再次控制学生的心智结构,剥削学生公平意识。

4.自由言语,批判交流幻象。语言交往不只是语言符号的沟通,还包括语言符号交往背后隐藏的权力比较和竞争。雅斯贝尔斯认为有两件事情可以提高交流的质量:一个是无须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另外一个就是思想本身所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在一种交流的氛围之中比在遇不到任何诘难的闭门造车的情形之下,会表现得更加激烈。[13]然而,学业资本受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制约,教师的语言交流总是有所顾忌,对官方话语即使存有质疑,也不敢在公共事务中发出声音。

在转化性知识分子眼中,知识不是既定的事实,知识一定要被当做是有问题的,一定要被置于允许争辩和交流的课堂社会关系中。[14]教师一定要穿透中立性的幻象,采取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式,对课堂上的任何知识都应该引导学生与其争辩,在思想交流下挖掘真知灼见。即便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教师不能或不敢公开质疑合法性话语,但是最底线的,也要在课堂中与学生自由交流,不仅要让学生质疑社会世界的准则和价值接纳的无意识信念;还要对学生批判的思维给予鼓励和辅助。

5.破解密码,解析默认协议。文化场域中,各种象征符号以密码化的程序,通过主流作家、艺术家等群体生产和再生产出符合社会结构的文化,这不仅是主流作家及艺术家对社会的默认,在学校中,也是传统教师对社会的默许。布迪厄指出,当学业体制所传递的信息的结构与负责信息传递的老师和接受信息的学生的心智结构达成一致的时候,教学机构实施的象征性强制便实现了它的效应。[15]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具有反正统观念的意识,挑战现有的文化默认协议,对艺术作品、文学的创作和表现应跳出已有的参考框架,对作品的赏析、鉴定和教授要用辩证的思维;在接收主流文化信息时要理解支配性文化与从属性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并引导学生走向思辨性的导向性知识,对工具性的生产性知识予以批判和质疑。

在布迪厄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应用下,教师做为转化性知识分子虽然与统治阶级的文化再生产有冲突和矛盾,但是也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高校教师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去作为转化性的知识分子,哪怕收效甚微也是对社会智识的贡献,也是教师引领学生追求真理的丰硕成果!

[1][2]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18,253

[3][4][12][14]亨利·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3,123,224,30

[13]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9

[5][6][7][10][11]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51,74,52,71,73

[8][15]皮埃尔·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1,70

猜你喜欢

布迪厄场域知识分子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学生体育文化资本的作用及建构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女性运动员形象报道取向变迁及其成因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大学生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