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2013-08-15程传荣
程传荣
程传荣/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无锡214000)。
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则担负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如何清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定位、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等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特别是国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的发展宗旨后,更加确定了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种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必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实际办学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该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关于“模式”,国内外对其都有定义:辞海对“模式”的解释是“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样式”[1]。若翻译成英文mode,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可仿效的样式或被认为是杰出的、典型的范例[2]”所以中外对模式的共同理解是一种范例、典型的可以复制并有借鉴价值的方法。由此是否可以推论,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是在人才培养领域杰出的典型范例及可效仿的式样呢?
但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至今尚无公认的精准表述。20世纪90年代,基于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我国学者将“模式”一词引入教育领域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之后,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把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蔡亭亭在研究中认为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包括几层含义:首先,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的,即某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的应用化、具体化、操作化;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唯一的,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就会不一样;最后,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这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人们可以效仿[4]。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方式,其所形成的整体范式由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院系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式、人才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主要培养要素构成,其中培养目标是核心,起到统筹其他各要素的作用。
二、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一)多元制。多元制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人才培养理念,主要由原来学校独立办学转化为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及社会资源补充的多元办学主体。这是因为美国的职业教育是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从业人员,在课程模式上实行“能力本位”的“多元整合型”的课程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职业能力[5]。
(二)双元制。德国著名的“双元制”办学模式被广泛关注和借鉴,其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为两年到三年半。这种双元制是企业主体的办学模式,即指国家通过公立的职业学校和私营企业两种不同的办学主体分工合作,在同一时间培训准职业人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双元制强调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强调实践应用能力,是以“能力本位”的“阶梯训练型”,强调专业基础的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职业能力的基础性、智能化及创造性[5]。
(三)CBE模式。是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制定能力分解表,所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具备上述能力的要求[5]。
三、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国内众多学者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时,深刻剖析了现存问题,并存在着很多的共识。向秀英在《地方商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路探讨》中指出,现行地方高等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手段方法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不够科学、评估手段单一等五个方面。其中教学观念传统中指出,现行的教学目标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重视演绎法,忽视归纳法,重视基础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际业务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得不到正常发展。其最大的弊端则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吉宏、刘静、谭祖飞的研究将主要问题总结为定位过高、教学思路严重滞后、商科教育学科体系不够完整、教育内容滞后,方法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素质培养停留在形式上、从教人员素质提高滞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缺乏,使高等商科教育发展和壮大的动力不足等。刘淦清、梁前德、路杨等的研究也认为我们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学科不够明确、目标不够准确、方法不够有效、管理不够规范等诸多问题。并在《面向21世纪的我国商科专科教育—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伴随着国门越开越大,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过程中,外来文化严重撞击着原有的思维定势,形成了一种“反冲效应”,“稳定”变成了“紊乱”。还由于商科专科教育队伍势单力薄,对自身的特色研究不够,致使商科专科教育的生命力受到了抑制。人才的超前消费、政策调整、法制不健全,也是影响商科专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国内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变革和思路上的探索。向秀英在研究中指出,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进一步探索地方商科院校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地方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机制。周志群在研究中也表明改革我国的商科类高职高专教育,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创出自己的特色。他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一文中指出,要根据地方经济的特色,找准位置,选准目标,在自己的办学层次上办出特色,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人格因素的关系;充分运用体验教学法;注意因材施教等。袁慧英在其硕士研究论文《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也建议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进行准确定位,办出各校特色、以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重视能力培养、创新课程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资建设、创建互赢模式重视校企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加强创业教育、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蔡亭亭在研究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出了他们的“实用教育”理念、“领军人才”培养目标、综合性院系和专业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另外,许晋仙老师也在文章中也指出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模式,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6]。
最常见的为如下模式。
1.工学交替的模式。顾名思义,工学交替的模式就是学校学习和工作岗位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也就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两个部分,根据所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安排。孙毅等国内学者就此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2.校企合作的模式。许多学者认为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于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他是工学交替模式的一种深入模式。从办学主体上看,由原来学校单一主体变为校企双方主体,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双方结合的程度越深,人才培养的成效越显著。
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类似商品的生产订单方式,即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用人需求,提出明确的人才规格,学校根据企业制定的人才规格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得学生经过培养能够胜任企业相应的岗位和要求,毕业后由企业安排学生的就业。这种订单模式被各个高职院校广泛应用。
除此之外,还涌现出创业模拟模式和职教集团模式等等,这些都是对高职教育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1]夏征农,罗竹凤,马飞海等.辞海(第 3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566
[2]AS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15
[3]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蔡亭亭.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5]周志群.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02)
[6]许晋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