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2013-08-15常晓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4期
关键词:谚语日本语言

常晓霞

常晓霞/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教师(河南郑州450009)。

谚语是蕴含文化价值最丰富的语言单位,是民族语言长期发展产物,它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了精彩的人文世界。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中日谚语更加集中凝结着各自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在语言表达上也极具特色。在中国,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鲁迅先生曾断言过“谚语之类的民间口头作品是不识字的作家们所做的”,[1]在中国,谚语这种语言形式其实产生于文字形成之前。

在日本,谚语这种语言形式也是来自于民间,可以说是一种“庶民文学”。人们将自己的生活与身边的一草一木相结合,可能会用大自然中的任何一项事物去形象地、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充满智慧的表达方法最初也不是被文字记录下来的,更多的是人们的口口相传。在日本对于这种文学形式,学界有着一个专门的定义——口承文学。而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还在使用中的谚语,那都是经历了时代的洗礼,所流传下来的人们智慧的结晶。它们或形象、或简练、或具有教育意义、或充满人生哲理。

一、谚语的特点

有人总结过,说谚语得具备三个“S”,即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SALT﹙风趣﹚,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述[2]。

1.语言短小精炼。我们所看到的谚语,不论是中国的、日本的,不论是单句、复句,都具备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大的信息量。可以说在谚语中,我们看不到长篇累牍的描述。即便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飢えては食を選ばず、凍えては衣を選ばず、慌てては道を選ばず、貧しくては妻を選ばず)这样的四句连排,在谚语中已经算是长句子了,可是比起自身所包含的信息量,已经是非常精炼的语言了。在后面的论证中,我们也会看到日本谚语也多采用压缩格式,特别是受到本国和歌、俳句这些文学体裁的影响,更是难找到很长的句子。所谓的“以片言明百意”[3],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2.通俗性。如“兔子不吃窝边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頭の麑い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縁の下力持ち”(无名英雄)、“花より団子”(舍华求实)。当然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从眼前的例子中窥见一斑,谚语的使用并没有什么奢华的语言,华丽的排序;没有 “平仄平平仄”的起伏,“五七五五七”的格律的苛求。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们多从身边常见事物中取材,排列上讲求工整、句尾多押韵。因此,熟悉的事物、易记的韵律,人们过目就难忘了。

3.趣味性。如“瞎猫碰到死耗子”、“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崽卖爷田心不疼”、“丑媳妇终要见公婆”;“蛙の子は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蟻の思いも天に昇る”(有志者事竟成)、“団栗の背比べ”(半斤八两)、“海に千年川に千年”(饱经世故,老奸巨猾)。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谚语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它的修辞方法上。其中,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借“物”论“物”,读起来妙趣横生,让人不禁莞尔一笑。

二、中日谚语的异同

日本这个民族不擅于创造,却非常擅于模仿。纵观日本历史文化,处处可见模仿的痕迹,细说来,日本历史上有三次学习中国的高潮,分别是“国风暗黑时代”、“五山文学时代”、“江户时代儒学的兴盛”。到了江户时期,其实日本通过对外的学习吸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己的文化体系,谚语就是其中一项。

1.从来源上看。如前所述,鲁迅曾断言谚语来自于生活底层,开始于文字形成之前。那么从日本三次学习中国文化风潮来推断,我觉得,日本谚语的产生要晚于中国,是在引入了中国谚语后,在本土酝酿产生的。因此,日本谚语,我们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本土自有的,一种是外来引入的。

(1)上には上があ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2)一石二醜 一石二鸟

(3)泣き面に蜂 屋漏偏逢连夜雨

(4)急がば回れ 欲速则不达

(5)一姫二太郎 两儿一女

(6)花は桜、人は武士 花中樱花,人中武士

(7)十で神童、十五で才子、 二十過ぎればただの人江郎渐才尽

从以上七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1)—(4)是极具中国代表性的,如果说(1)和(4)还像是对中国谚语的一个本国解释的话,(2)和(3)则明显看出是中国的谚语的翻版了。 而(5)—(7)则明显是日本本土的谚语了,因为在中国并无此种说法,它们应是依据日本本国国情所创造出的谚语。

2.从内容上看。日本的谚语一类与中国谚语完全相同,而另一种是表达同一意思却用了不同意象。

日本谚语中有一类是四字组成的,在日本被称为“四字熟语”。如“馬耳東風、神出鬼没、自画自賛、自給自足”等等。其实,这就是中国的成语,日本人将中国的成语学去,然后用自己的读法标音,就成了自己的谚语的一种了。另外,日本当初在学习汉学之时,曾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语言,叫做 “読み下し”,利用它可以将中国所有的古典著作进行阅读标注。说白了,很像是用日本的古文来解释中国古文的意思。那么,现在日本谚语中有很多就是这种对中国古谚语的“読み下し”。

(8)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寸の光隂は一寸の金,寸金は光隂を難し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玉磨かざれば、器をなさず、人習わざれば、理をしらず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薬口に苦し、忠言耳に逆らう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子を得ず

但是,更多的是第二类。中日两国都有这样的谚语,相同的意思,两国却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12)如虎添翼 鬼に金棒

(13)枪打出头鸟 出る杭は打たれる

(14)金盆洗手 足を洗う

(15)鸡蛋里面挑骨头 箸の上げ下ろしにも小言を言う

(16)对牛弹琴 豚に真珠

这一类谚语也正是我们今后应该加大力度去研究的部分,以(14)为例,中国人着眼于手,而日本人为何将重点放在了脚上了呢?正是这一部分体现出了两国文化的不同。另外,因为中国和日本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日本四面环海,研究发现日本文化中,“海洋”是一个很大的意象。在谚语中,也有许多与海、水、鱼有关的条目。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魚心あれば水心

(18)抛砖引玉 蝦で鯛を釣る

(19)身在福中不知福 魚の目に水見えず

(20)挥金如土 お金を湯水のように使う

(21)宁做鸡头,不当凤尾 鯛の尾より鰯の頭

3.从感情色彩上看。这方面主要是以各种动物谚语为代表的。相同的动物,中日两国却有着不同的审美色彩。比如说乌鸦,在中国它是一切厄运、倒霉事的代表,人人谈而恶之。可在日本它却偏向中性甚至褒义了。

(22)烏に反ぼの孝あり 乌鸦尚知反哺

感情色彩变化最大的还是“狗”这个动物。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但是在谚语中,关于狗的,并不都是好的描述。比如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狗腿子等等。但是在日语中,却保留了原来的色彩,起码没到中国这种极度贬义的程度。

(23)犬は三日養えば恩を忘れない 狗养三日不忘主人恩

(24)犬馬の心 形容臣子对主上的忠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谚语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的。因为两国风土人情等的不同,两国谚语有了不同的民族特色。作为日语学习研究者,我们不能仅将学习重心放在语言自身,而是以其为媒介,来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本文从中日两国谚语的来源、内容、意象三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对和分析,使大家能够对两国谚语文化有所触及,今后更要不惰学习,继续研究日本的谚语文化。

[1]黄亚蕾.中日谚语的源起发展之异同[J].科教文汇,2011,(12)

[2]日本大辞典刊行会.日本国语大辞典[K].日本东京:小学馆,昭和 62年

[3]荒木敏光等.故事及俗信谚语大辞典[K].日本东京:小学馆,昭和58年

[4]罗竹风等.汉大成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5]连清.日语成语惯用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森真紀.日本語ごっこ╟ことわざウラ世界特上[M].まどか出版,2005

[7]大後美保.新説ことわざ辞典[K].岩波辞典,2003

猜你喜欢

谚语日本语言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语言是刀
《黄金时代》日本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说说谚语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谚语趣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