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质量的途径
2013-08-15王卫霞
王卫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与共同追求。校企合作教育,就是开展高职院校与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增强企业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成功的可能性,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除了上述内涵之外,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校企双方的统一部署下,以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签订的计划、合同或协议为法律依据和保证,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轮流或交替进行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操作培训;二是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阶段内实施,不具有终结性职业教育性质[1]。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1)观念相对滞后,缺乏有效沟通。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会经常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需求,以便提高学生就业率,处于比较主动的层面;而不少企业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觉得与学校合作短时间看不出经济效益,校企合作可有可无,处于较为被动的层面;而教育行政部门一般注重研究教学业务问题,较少听取企业的意见。因此,高职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与企业之间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2)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存在不同步。高职院校制订的教学计划都比较严格,学生实践、实习与理论教学时间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早就定好,而企业安排生产计划则完全是由市场来决定。这样经常会出现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教学任务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另外,教育部曾有过“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企业实践两个月”的规定,学校要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只能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学校安排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3)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需要校企合作,但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后,在科研开发和技术研究方面缺乏相关技术能力和经验,还不能很快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觉得受益周期较长,这也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再加上企业往往看重的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人才培养,一般更注重经济效益;但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师生能在企业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学校的受益方面较为明显。
4)学校企业缺乏互动,合作层次较浅。学校与企业合作领域往往比较单一,通常会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以方便学校安排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由于高职学生在联盟中不一定都能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学校也很难批量安排学生在同一企业,致使学生实习的企业比较分散,给管理带来一定难题。企业需要学校帮助解决生产难题、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活动,学校希望企业参与教学教研活动,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援助,校企双方的需求如不能较好地满足,合作就难以持久,往往短期合作多,长期合作少。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1)有利于搞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如能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就能广泛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方便师生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说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
2)有利于促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专业建设。学校的专业教师如能经常参与校企合作企业技术问题的研讨,既能得到锻炼,又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或其他前沿的科技成果;另外校企合作企业如能选派技术骨干到校担任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标准的制订以及教材(讲义)的开发,使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教学质量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多种素质的综合品质,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责任心、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精神等在学校的教育中很难培养,这些素质需要经过实践的锤炼和熏陶才能逐渐养成和内化。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按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围绕能力、素质要求,创新课程体系,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先进性,满足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同时,可以全方位引入企业文化,强化专业技能提升与企业文化发展的联系,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来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实现学生毕业时从学校到企业的“短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轨[2]。
4)有利于平衡生产淡旺季的用工需求,降低用工风险。高职院校按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学生必须有一定时间的工学交替。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合理安排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同时管理好学生,避免员工过度流失,解决企业旺季的临时用工需求,企业也可以节省临时用工所必需的社保成本。应该说,这种方式是目前降低企业淡旺季用工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
5)有利于持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确保产品品质的提升。订单式培养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常用的模式,其特点是按企业要求设置在校学生的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提前灌输企业理念,以达到培养企业所需专业技术员工的目的。通过持续努力,逐步优化和替代不能满足生产管理和技术需要或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从而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与生产技能,确保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
3 提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质量途径
1)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应注重解决实际困难。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加大导向作用,研究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将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深入化、具体化、经济化、系统化、法制化。要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将校企合作情况作为企业的考核和评价的重要指标,最终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中。地方政府应根据宏观政策,制订符合地方特点的配套政策,将对校企合作的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中;同时通过立法对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信贷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主动承担校企合作教育的任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对学校给予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等政策,从经济上直接扶持校企双方。对有些重要的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实训安全、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应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才具有强制性,才能使政府、学校和企业在法律框架内承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高职院校应积极实践职业教育新理念。具有职业教育新理念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是否成功,关键是学院领导能否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质量为本、服务为先、技能为先”的先进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只有做到办学形式适应市场、培养目标面向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促进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3)高职院校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企业需求。校企合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切实抓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措施,对相关企业进行个性化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基础,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提高合作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校企双方应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长处和优势,争取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4)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协调运行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学校是公益性的办学机构,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校企合作涉及学校与企业方方面面的对接问题,对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创新现行的管理体制,适时组建成立主管部门领导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并赋予委员会具体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管理与实施的权限,协调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校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3]。
5)校企双方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为教师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如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知识视野,了解现代科技发展情况;到企业了解现代化生产情况、管理模式以及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作用;企业也应加大师资培训与使用力度,选拔推荐企业优秀骨干技师、项目负责人等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为校企合作的深入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为校企合作持久有效地开展夯实人才基础。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重要抓手。应不断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良性循环机制,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最终实现办学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1]李超任.对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4):121-123.
[2]崔承琦.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6):35-36.
[3]颜楚华,邓青云.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