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编辑工作与知识增值

2013-08-15程晓明

传播与版权 2013年5期
关键词:价值文章

□ 程晓明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知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改变人生,也改变世界。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知识的发展史。

知识通过传播实现价值,在传播中知识得到增值。但知识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增值,增值的机制是什么,而编辑在知识增值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知识在传播中增值

就知识的来源而言,个体和群体都有可能是知识的创生者。一种知识生成之后,就会进入传播,知识在传播中存在,并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传播是知识的基本属性,不传播的知识不能体现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既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还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机械工程等方面都有很多发明。他根据液体力学概念,提出连通器原理;他从解剖学入手,研究生理学和医学,发现了血液的功能;他还发明了飞行机械、起重机等。可是他进行科学研究的大部分著作都没有发表,逝世多年之后才被世人发现。科学史家丹皮尔这样评论达·芬奇:“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达·芬奇对他创造的知识采取了不传播的态度,导致这些知识不能实现价值,甚至可以说,这些知识实际处于不存在状态。

知识传播的进程有长有短,传播的范围有大有小。在传播过程中,知识逐渐出现两个趋向:一是繁衍增值,另一是逐渐消亡。繁衍增值的速率取决于社会对此知识的认可度,以及该知识的创造者或拥有者传播它的态度和方式;同样,知识的消亡也取决于社会的认可度,以及知识拥有者传播知识的态度和方式。

当一项知识对社会有益,被接收者认可,其传播的范围就广,繁衍增值就大。如果这项知识的社会认可度降低,或传播过程出现障碍,就会渐渐淡出社会。历史上流传的一些艺术样式,以及民间治病的单方、验方的传承与否,也是典型例证。上世纪80年代,济南西郊段店有位老先生凭验方专治口腔溃疡,效果非常好。老人七十多岁了,配药的时候连自己的孩子、老婆都不让看,结果突然一天脑出血去世,验方随之消失。如果老先生用文字记下药方并发表,这个验方就会保存下来,继续治病救人。

知识在传播中增值,而传播的方式对知识的增值起到关键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石器时代延续了二百多万年,人类有文字的历史虽然只有五千年左右,但是这五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远远超越了前二百多万年。这是因为文字让知识超越时空的制约而广泛传播,文明的发展得以出现飞跃。

史前时代,知识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传播的范围受局限,如果传播主体消失,知识也会随之消亡。人类自从学会书写,知识就能借助中介物进行传播,传播的范围大大扩展。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的传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个体传播变成社会传播,由单线式传播变成辐射面式传播。

知识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增值?是因为人们对知识并非单纯被动地接受。人们在使用知识时会验证,也会对知识进行修正、改进和再创造。以火为例,远古时代,人们偶然发现火可以烤熟食物,于是火的知识代代相传。今天有关火的知识早已经突破烧煮食物的局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改变是无数人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1943年,匈牙利的比罗试制出圆珠笔并申请了专利,1945年开始投入市场,不久圆珠笔便运用于全世界。六十多年来,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发明家不断地对圆珠笔进行革新。现在有油性圆珠笔,有水性圆珠笔,有一次性圆珠笔,有可以更换笔芯的圆珠笔等。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个体创造”向“群体创造”的嬗变。

当知识处于“个体创造”阶段时,它的价值是有限的。而它通过传播,影响社会,知识便具有社会性。传播范围越广,“群体创造”的空间就越大,知识增值的幅度也越大。可以说,没有传播,就没有知识增值。同样,没有良好的传播方式,知识的繁衍增值将是低效率的,甚至是难以为继的。现代社会的传播媒介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载体,因此,人类知识的总量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知识所转化成的物质的、精神的价值也同样以几何级数增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今天的传播媒介,就没有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媒介使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和大幅度地增值。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的测算结果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加一倍, 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80年代则为每3年增加一倍。与此对应的是,1665年,世界上出版了第一本科技杂志,1865年,增加到1000种,而到1965年,突破了10万种。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大约100万种新书,2000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就有1亿篇。《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总和。可以说,传播媒介有效地促进了知识数量的增长和价值的提升。

二、编辑工作对知识增值的作用

作为传播媒介具体操作者的编辑,在知识增值中起什么作用呢?

1905年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界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写了一篇《论物体的电动力学》论文,内容生僻,较难理解。《物理学年鉴》的编辑们看到这篇文章,敏锐地意识到它的学术价值,因而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毅然刊登了这篇论文。顿时,爱因斯坦的创见使整个科学界大为震惊,划时代的相对论由此而诞生。此例说明,当知识通过传播媒介走向社会,以实现其增值时,编辑的选择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科学发展史上,同样记载着许多因编辑的错误选择,导致某项创造发明延误数年甚至数百年才进入社会的事例,其增值的进程被大大推后。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16—18世纪,欧洲每年死于天花病的人数为50万,亚洲达80万人。有人估计,18世纪内有1.5亿人死于天花。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实验用牛痘疫苗进行免疫,取得成功。但是英国皇家学会怀疑琴纳的发现,觉得这个方法很荒谬,拒绝发表他的论文《牛痘的成因与作用的研究》。直到1801年,接种牛痘的技术才在欧洲许多国家推广开来。五年的延误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算。

由此可见,编辑在知识增值进程中所起的第一个作用是选择。确切地讲,是编辑凭借自己的判断,从众多来稿中选择出认为适合社会需要的、有刊登价值的稿件。还有一种选择是确定了题目之后选择作者。它其实包含了两个选择行为:一是选题目,二是选作者。虽然这种选择的意义和难度要大于前一种,但从性质上讲,两者是同类的。

选择是编辑的重要工作方式和手段,然而,选择行为的发生和完成,有其复杂的背景和机制。首先,选择的发生有赖于编辑的判断,而判断在方向上有对和错的区分。错误的判断会抑制正确知识的传播和增值,或导致谬种流传。从理论上来讲,一个有社会责任心和学术识见力的编辑,应该为读者选择最具科学性、质量最优的稿件。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极点。

编辑做出何种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背景。深厚的知识功底能赋予编辑一双慧眼,使其可以敏锐地判断出稿件的价值。中华书局周振甫先生在文史方面的高深修养使他具有一般编辑难以企及的学术识见力,经他手编辑的高水平著作有几十种。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和《管锥编》均由他编辑。钱先生对他大为赞佩,夸他如观世音具千手千眼,“小叩辄发大鸣”。

一个合格的编辑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除了这个职业所要求的比较广泛的文化知识,还应当对其编辑业务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精通,知道该学科的研究动态,还知道这个领域中有哪些学术领头人。美国的《科学》杂志是一本在世界科技界享有盛誉的期刊,它对编辑的要求极严。所有编辑都具有专业学科博士学位,并在任编辑之前有在著名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他们对具体科研领域的发展水平和总体情况非常熟悉,经他们手选出的文章都代表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因而,能在《科学》上发表文章成了作者的巨大荣誉。

还要指出的是,判断并不一定意味着选择。选择经常会遇到种种因素的干扰,而排除这些干扰,需要相应的人格力量。编辑应当以社会责任和工作责任为重,不图私利,不昧良心。

从知识增值的角度来讲,编辑的选择帮助个体的精神产品进入社会,从而实现它的价值提供了机会。但是稿件真正实现传播,还有一段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编辑加工。

不可否认,有一些稿件在投到编辑部时就是无可挑剔的佳作,但绝大多数稿件只是供选用的原材料。恰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经过编辑的劳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成为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符合科学规范和技术规范的文化产品。即使是无可挑剔的佳作,也必须经过编辑的技术处理才能面世。

由此我们看到了编辑工作在知识增值进程中的第二个作用,即再加工。这种再加工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技术操作。

编辑的再加工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所谓再创造,可以理解为,原初状态的稿件经过编辑的智力劳动,使原稿趋于完善,从而具有更高的质量和价值,成为合格的社会产品。陕北民歌、东北“二人转”等民间文化在由当地走向全国时,都是经过了编辑加工处理。民间的单方、验方也要经过编辑加工处理(包括检验)才能出版传播。

编辑的再加工不仅需要符合该文章所归属的学科研究要求,要符合语言学、逻辑学的要求,而且还有心理学的和接受美学的依据。比如,对一篇重要的文章,编辑可以通过版面的安排、字体字号的选择、标题的设计等手段予以强化,使其从背景中突现出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强印象。在必要时,还要撰写编按、编后等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提升这篇文章的价值。而版式的美化,题图、插图的采用,更能使文章赏心悦目,让读者爱看、想看。所谓的“铅字效应”,即一篇文章刊登出来,在人们眼中便具有权威性,就很能说明文章经过编辑的加工得到了增值。

从操作技术上看,编辑的加工包括:(1)专业知识方面的审阅,即从该文章所归属的学科领域去看它是否具有刊登的价值,有无偏颇、欠缺之处。大多数作者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难免囿于一己之见。编辑的责任就在于发现文章的价值,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学科发展的方向上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予以规范。(2)语句的加工。许多有价值的文章,由于作者表述不清,严重影响了文章的价值,没有编辑的再加工,这些文章就不可能被社会接受。语句加工的基本要求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结构合理,文从字顺,标点正确。(3)编排技巧的采用。编排技巧是指版式设计、字体字号选择、题图插图选用,以及制作标题、对重要句子进行强化处理等编辑技术的基本手段。对同一篇文章,使用不同的编排技巧,阅读效果有可能出现很大的不同。

编辑工作对知识增值所发挥的作用还体现在评介、宣传等方面。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编辑往往能最先接触到先进的知识成果。为了引起社会的重视,避免先进的知识成果被众多的无关信息湮没,编辑有责任向公众作评介、宣传。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如狄德罗、爱尔维修等人就曾经既做编辑又大力宣传进步思想,他们对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巨大。

综上所述,作为传播媒介具体操作者的编辑,通过对稿件的选择、再加工、评介、宣传等活动,为知识的增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肯定地说,没用编辑的创造性工作,这种增值是难以想象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

[2]袁海. 旷世奇才达·芬奇在伟大发明中暗藏“机关”[N].生活时报, 2002-12-16.

[3]王凯. 民间单方验方呼唤“救命”[N].大众日报,2012-12-08 .

[4]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一) [J].管理信息系统, 2001(5).

[5]现代科学与技术[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49868.htm.

[6]刘学礼.琴纳、牛痘、疫苗[J].世界科学,1999(9).

[7]徐俊.春雨润物细无声 ——周振甫先生琐忆[N]. 中华读书报,2011-08-10.

[8]Ellis Rubinstein. 董耿.漫话美国《科学》杂志[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5(6).

猜你喜欢

价值文章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