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评价薛涛诗词两个英译本

2013-08-15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张译薛涛押韵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江油 621709)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一生著有大量的诗歌,收录于《锦江集》。她的才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和赞许。“夫涛诗,以诗名世,治中国文学史者,每多论述,妇女文学史尤然”[1]5。她的诗时而表露出婉约儒雅的女性情怀,时而又表露出强烈的男子气概。这两种情感的结合使其诗词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薛涛诗词中还体现着浓郁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同心结”、“合欢扇”等。薛涛不但以诗传世,而且以“薛涛笺”和“薛涛字”闻名。总而言之,薛涛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对薛涛诗词翻译的研究不仅可以加强译文读者对薛涛本人和其诗词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中国文化快速广泛的传播。本文试图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薛涛诗词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初步的比较和分析,以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翻译目的论是如何影响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是怎样对薛涛诗词翻译实践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的。

一、关于目的论

(一)目的论的形成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的主要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赖斯认为译作应该与原作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但同时她指出在实践中出于翻译具体要求的需要,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其后,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功能目的论。弗米尔将翻译视为以原文为基础的翻译行为,认为翻译受到翻译目的的制约和支配。他提出了结果决定方法,即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基本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都应该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翻译目的决定的,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2]29。随后,贾斯塔·霍茨·曼塔利在弗米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目的论。她用信息传递来指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2]13。之后,克里斯汀娜·诺德对目的论既继承又发展,她在目的论原有基础上对译者道德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忠诚原则。诺德认为,“能够达到译文预期功能的情况下,译者应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性”[3]8。诺德强调译者应该对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作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她还对目的论受到的各种批评作了回应,丰富并完善了目的论。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把翻译从传统以等值为中心的翻译观中解放出来,打破了长久以来译学界在翻译策略方面的矛盾。

(二)目的论的三个法则

目的论包含三个法则,即“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目的性法则”是指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这个目的在通常情况下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也就是说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语际连贯,即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目的性法则”是三大法则的核心和基础,决定和制约着“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而在“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之间,“忠实性法则”从属于“连贯性法则”。

(三)目的论的评价标准

目的论倡导者试图把翻译从原始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将翻译看作一种需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翻译时,根据委托人或发起人所设定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从目的论角度评价译文,“翻译充分”则成为衡量译文的标准:译文应当充分地满足翻译目的,满足得越充分,译文就越成功。

二、两种译本的翻译比较

笔者在我国见到薛涛诗词的四种译本,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我国张正则、季国平夫妇的译本和美国诗人拉森的译本。张正则是一生致力于薛涛研究的张篷舟之子。在《女诗人薛涛与望江楼公园》前言中,张正则夫妇说:“我们并非专攻古典文学,亦非专攻英文,以外行而写此书,全因受到先父张篷舟毕生研究的薛涛精神的感召,以其业未竟而西归,常思有所以继。”[4]4张正则夫妇翻译薛涛诗词的目的在于继承其父之事业让读者对薛涛和薛涛诗词有详细的了解,将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发扬壮大。美国诗人拉森翻译薛涛诗词一是出自于对中国诗词的热爱,二是受到前辈诗人洛威尔和《松花笺》的影响。她对薛涛诗词和薛涛离奇一生充满了兴趣,她的译文“是为一般读者而译,而不是为专门做研究的学者而译”[5]XI。

在目的论的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及要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受众不同,翻译的目的也不同。张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想要了解薛涛诗词和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学者和读者,而拉译则是针对一般读者,而不是学者。服务对象的不同引起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目的不同又引起两个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笔者将对两个译本所表现出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具体差异来探讨翻译目的怎样影响翻译策略和方法,两个译本又是怎样满足翻译目的,达到“翻译充分”的。

(一)关于诗歌韵律翻译的差异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押韵,押韵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优美。薛涛诗词首首押韵。“汗诗英译,本是难事,要想译得形神兼备,那更是难上加难”[4]4,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薛涛诗词和中国古典文学,张正则夫妇的译文既注重神,也注重形,在翻译中积极地传递薛涛诗词的音韵美。而拉森则认为,“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是一种修辞手段,在中国很有吸引力,而对当代美国而言,距离还是很远。”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对一般美国读者而言,费力气和时间来了解和领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押韵相对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服务对象的不同和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的方法也不同,张译重在押韵,而拉译则不押韵。以《春望词四首》中的第三首为例,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张译:The flowers in wind grow daily old,

But my wedding day hasn’t been told!

If I can’t tie with my beloved man,

My knot of love will be all in vain.

拉译:Wind blown flowers

Grow older day by day.

And our best season

Dwindles in the past.

Without someone

To toe the knot

Of love,

No use to tie up

All those love-knot herbs.

张译每两句押韵,第一句的“old”和第二句“told”押韵,第三句的“man”和第四句“vain”同样押韵。拉译则完全不押韵。

(二)关于典故翻译的差异

典故是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体现,典故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运用典故可以借古喻今,增加诗词的表现力和典雅性,同时也有利于作者感情的表达。薛涛诗词中大量运用典故,在大约90首诗中用典即达60多次,而且用典准确自然,内涵丰富。涛诗《酬杜舍人》:“双鱼底事到侬家,扑手新诗片片霞。唱到白苹洲畔曲,芙蓉空老蜀江花。”古代有鱼雁传书之说,在这首诗中,“双鱼”指书信。“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酬人雨后玩竹》),魏晋间的阮籍等七位文人,常聚于竹林醉饮;王妃们的以泪挥竹,也发生在竹林中。“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月》),“汉机团”是说用织机织出的白绢做成精美洁白的团扇,与圆月相似。下面对比一下两个译本对这几组词语的翻译:

双鱼 舜妃 汉机团

张译:letter king’s widows a round fan of silk拉译:paired fish Lord Shun’s wives Han loom, round

汉语典故不像西方典故那样普及。因此,翻译时,设法在译文中直接引用汉语典故,不但不能让译语读者读懂诗文,反而让译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张正则夫妇的译文采用意译翻译方法,使译文易于让接受者理解,达到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交际功能。而拉森的译文采用直译翻译方法,尽管拉译是满足一般读者的读书消遣的,但其对原文的翻译与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相距甚远,让读者有些费解,没能够达到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交际功能。从而,影响了翻译目的的充分实现。

(三)关于语言风格翻译的差异

由于张译与拉译的服务对象和翻译目的的不同,两个译本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也有差异。张译语言抽象严密,比较正式,接近书面语。而拉译语言比较随意、生动,接近口语。以《柳絮咏》:“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中的“惹”“衣”和“无情物”这几组词语的翻译为例,

惹 衣 无情物

张译:clings to garments senseless and heartless

拉译:tease at clothes unfeeling things

通过以上翻译可以看出,张译语言正式,而拉译语言随意。

三、结 语

翻译目的论深化了对翻译行为实质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翻译理论,为译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主动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充分”标准,对翻译目的满足得越充分,译文就越成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两个译文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两个译文都是实现了翻译目的,满足了“翻译充分”的好译文。总而言之,翻译的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但不论何种方法,能够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就是好方法。

[1]张篷舟.薛涛诗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正则,季国平.女诗人薛涛与望江楼公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5]Jeanne Larsen. Brocade River Poems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猜你喜欢

张译薛涛押韵
押韵押出韵味儿
40公里与5个字
古镇中的小池塘
初寻雪上飞
Summer Holiday
张译自称不是明星
我给小鸡起名字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