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狠抓草原生态建设实现草原“三生”和谐共赢

2013-08-15伊布格勒图刘生荣

草原与草业 2013年3期
关键词:轮牧补奖三生

伊布格勒图,刘生荣

1 鄂托克旗基本情况

鄂托克旗地处内蒙古西部,是鄂尔多斯市地域面积最大、产业门类最多、文化积淀深厚的草原之府、魅力之都。全旗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一个以畜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多元产业集中区,是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部“小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一级。这里人文历史久远,是成吉思汗圣火传承之乡和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恐龙遗迹的自然属地。2011年鄂托克旗乌兰镇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2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2亿元、财政收入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1330元和11365元。

历史上的鄂托克旗曾经“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是个美丽富足的牧业地区,但是从建国前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后期,受农田垦殖、超载过牧和气候恶化等影响,草畜矛盾日趋突出,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现象非常严重。有旅者描述曰:“春夏之交,时有骤风,沙尘随起,行旅苦之,尘雾蔽空,不见天日……”由此可见当时的鄂托克旗沙害之剧,使人类的生存和生产面临困境。

进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我旗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工业强旗、开放兴旗、文化塑旗、生态立旗”的奋斗目标,按照集中集约思路,在禁止发展区推进人口转移,在限制发展区推进规模经营,在优化发展区发展现代农牧业。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 主要做法

2.1 把禁牧轮牧、草畜平衡,作为一项长期制度一抓到底

2002年我旗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实行了为期三个月﹙4月1日至6月30日﹚的休牧制度。制定出台了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禁休牧管理办法、草牧场流转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组建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聘请乡村专职管护人员,对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畜平衡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层层签订责任状,对于在禁牧休牧期间出现放牧的乡镇分管领导给予免职,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或解除管护员资格等处罚;对于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政府明确规定此项工作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2.2 认真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重大草原生态建设工程

退牧还草、草原围栏、草原生态补奖等国家重点草原生态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全旗草原生态建设力度,形成了以国家、企业、合作社、农牧民投资的多元投入机制,使草原生态建设力度加大、质量提升。

大力推进退牧还草工程。2002年我旗首批列入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实施10年来,我们采取草原围栏、禁休轮牧、草畜平衡、草地补播、草原数字化管理等技术集成,圆满地完成项目建设各项任务。累计实施1375万亩,使5954户农牧民受益,户均5.16万元。通过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植被覆盖度有非常明显的提高,经测定,植被覆盖度由15%左右提高到40%左右,个别恢复到60%以上,产草量由原来的25公斤/亩提高到55公斤/亩,载畜量由30亩1只提高到14亩1只。土地荒漠化的程度明显降低,沙化面积减少,三化面积较2002年减少了302万亩,降幅达到16.17%。全旗草原生态状况向正演替方向发展。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革命,全家4口人,其中劳动力3人,承包草牧场9000亩。2004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通过围栏封育、禁休轮牧、畜种改良、舍饲养殖、草畜平衡等措施,对所承包草牧场实行了划区轮牧。通过近十年的建设,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草牧场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25%提高到现在的55%,单位产草量明显增加,产草量由每亩30公斤提高到60公斤,饲养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双增,数量由300只增加到1100只,单位产绒量由450克提高到800克。年均纯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近6万元,为周边农牧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大力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2011年我旗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从项目一开始,我们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进行建档立卡,将我旗3067.95万亩草原全部列入项目补贴范围,项目涉及牧户21000户;补贴资金总额达19465.08万元,两年内共完成牧草良种补贴面积152.41万亩;补贴金额2259.83万元。补奖机制使得草原生态效益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每户增收6500元。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规范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我们及时启动了草原确权认证工作,开发设计了“草原承包经营管理系统”对原承包的草原进行GPS定位、牧户基本信息录入、四至牧户签字确认,建立起了草原数字化管理平台,及时更新草原生态补奖数据,逐步完善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2.3 出台优惠政策,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工程。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在禁止开发区开展农牧民整体转移工作。对于搬迁的农牧户实行“四个一”补贴政策,即一套住房(人均住房面积25平米,单户70平米),一种就业培训,一份保险(享受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一份补贴(人均每年6000元)。目前我旗累计实施搬迁转移农牧户1684户、4201人,农牧民人均转移增收2400元;搬迁区面积达320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植被覆盖度从退出前的平均15%提高到目前的35%左右,生态效益显著。通过人口转移政策使搬迁转移的农牧户在住房、就业、养老、医疗等生活方面明显改善。

大力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建设。2008年鄂托克旗按照中央提出的“用现代科技成果装备农牧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牧业”的发展思路,引进、汇集、组装国内外现代化农牧业元素,注入我旗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的牧户,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达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和提高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在硬梁区,承包草场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水浇地面积在100亩以上,饲养牲畜达到1200只;在软梁区,承包草场面积达到7000亩以上,水浇地面积在200亩以上,饲养牲畜达到800只;在沙区,承包草场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水浇地面积在300亩以上,饲养牲畜达到600只以上。政府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给予一次性投资37万元,项目建成后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截止目前,全旗已建成示范户334户,户户通电上网、家电、沼气、洗浴、乘用车等设备齐全。真正起到了“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示范带动作用。如:阿尔巴斯苏木巴音乌素嘎查现代草原示范户额定乌拉,全家6口人,劳动力2人。现承包草场7100亩,种植饲草料基地205亩,饲养白绒山羊840只;机电井2眼,喷灌设备一套,牲畜饲养棚圈、饲草料收获加工机械设备齐全。近年来,在畜牧部门的指导下,额定乌拉加快品种改良、调整畜群结构,充分应用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使畜群的生产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该户饲养的绒山羊基础母畜平均产绒量达650克,抓绒后平均体重达35.5千克,绒细度平均15.10微米,产羔率达120%,人均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加大优质高产紫花苜蓿种植补贴。为鼓励企业和农牧民种植优质高产苜蓿的积极性,我旗出台了低息贷款补贴政策(凡用于种植紫花苜蓿租用和流转的土地,政府给予贴息贷款);种植补贴(对当年新建的紫花苜蓿,第一年给予每亩150元,第二年给予每亩100元的补助);节水灌溉设备补助(凡用于种植紫花苜蓿企业、合作组织、农牧民联户,政府无偿提供喷灌设备)等优惠政策,在全旗范围内掀起了种植紫花苜蓿的新高潮。

2.4 大力推进以苜蓿为主的草产业

在优质高产紫花苜蓿种植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引进多家企业参与苜蓿草种植与草产品的加工,先后在赛乌素地区建设苜蓿基地10万亩,安装了维蒙特时针式喷灌机173台,配机电井288眼,新建井房288座、泄水井397座,安装配套增压泵28台套,铺设 PVC输水管道200km,安装配套电潜泵173台套;架设10千伏高压线输电线路92km;新铺设低压地埋线路110km,安装变压器119台;并且购进各类动力拖拉机137台和配套作业机械384台(套),组建大型机械化作业服务队8个、中型机械化作业服务队3个,还组建了喷灌设备维修服务队,负责喷灌系统运行期间的各项维修工作,为今后生产机械化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年生产优质苜蓿青干草达8万吨,增加销售收入16000万元,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4000元左右。走出了一条具有鄂托克特色的苜蓿草产业发展新路子。

“过去开荒种粮,尘土飞扬不见粮;如今种草养畜住新房。”这是一首近年来流传的民谣。今昔之间,透露出草原生态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良好为长远大计。通过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产能力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真正做到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共赢局面。

猜你喜欢

轮牧补奖三生
国内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文献综述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
轮牧能有效促进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稳定性
边疆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态度分析
北方草地夏秋季划区轮牧技术
轮牧方式对荒漠草原滩羊牧食特征、体重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浅析初中英语课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贵州草地划区轮牧对春季草地成分的影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
浅析“三生”德育有效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