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探源——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2013-08-15郑凯旋
郑凯旋,李 璐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党建党史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103)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出发点,总结中国革命的新鲜经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一系列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思想渊源既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前者乃是它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19世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前人优秀文化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他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产生的历史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这一历史必然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新时代。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领导下,首先突破了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指明了方向,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显示了马列主义的巨大威力。
(一)十月革命爆发,为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先导与实践指南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一消息传至中国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一时间,探求改造中国社会道路的进步社会团体不断涌现。它们在抨击旧制度的同时,热情地讴歌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之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开来。
毛泽东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之一。1918年,他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组织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同年9月,他到北京认识了李大钊,并在李大钊担任主任的北大图书馆工作。在这期间,毛泽东刻苦学习,广泛地接触新思想,研究俄国革命经验和马克思主义。1919年3月,他回长沙后积极领导了湖南的五四运动,创办了《湘江评论》。1920年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后又组织俄罗斯研究会,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湖南建立早期共产党组织作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1920年6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一次代表会议。列宁为大会起草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他在《提纲》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年代,世界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要分清两种民族中的资产阶级的异同;在殖民地和封建关系占优势的贫穷落后的国家和民族中,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无产阶级可以和本国资产阶级建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联盟,但是,无产阶级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领导权;革命后要建立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并准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等等。列宁提出的这些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实际上回答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等根本问题,成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确立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教育下,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唯物史观,认清了世界和中国革命发展的总趋势,认识到世界已经进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世界的命运。中国的先进分子,根据世界革命的总趋势,重新观察了中国的社会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抛弃了旧的世界观和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决心以俄为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曲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征途。
(二)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在大量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国情的产物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和奠基人的毛泽东,一经信仰马克思主义后,便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名家的著述。他一生无论是在战火纷飞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始终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必需。他各个时期读马列著作的情况很难作出准确全面的统计,仅据有档案可查择其要者可以看出下列情况:1920年前后读《共产党宣言》等两三本书,1926年读列宁著《国家与革命》,1932年读恩格斯著《反杜林论》,列宁著《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读书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又面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任务的新形势,除继续反复重读一些原著诸如《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外,又读了斯大林著《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及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等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
毛泽东阅读马列经典著作的最大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他在革命战争实践中,始终以马列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国的特殊国情为基点,同时总结革命新鲜经验,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在阅读了大量马列以及其他中外哲学家的著作后完成的。这两部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从哲学高度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深刻揭示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者把理论与实践相割裂,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混同,无视特殊性的主观主义和世界观的根源,从而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实践论》中引用列宁的原著六处,斯大林著作一处,如“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底和基本底观点”,引自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第二章第六节,《矛盾论》中有七处引自《谈谈辩证法问题》。据1988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记载,该书仅毛泽东的批注约为2.3万字,摘录3000字,可以雄辩地说明这个问题。
统一战线的理论与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孤立打击主要敌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策略,是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依据列宁民族和殖民地理论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思想,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资产阶级的特点,特别总结这方面的独特经验提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联合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理论与策略,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列主义战略策略思想。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体部分。在这一理论中毛泽东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对象、动力和领导者及步骤、前途等一系列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指出革命第一步既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同于旧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而它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在中国现阶段革命斗争中的运用与发展。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就其根本思想体系说来,不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外或与之并列的思想体系,而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范畴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
文化是有继承性的。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文化优秀遗产的批判继承,因而也是西方文化的精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它在马列主义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包括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毛泽东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态度。
(一)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创立毛泽东思想同他本人精通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和奠基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同他精通中国历史文化,具有渊博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阅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及古典小说名著,特别是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尤为重视“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十七年长达4000年的历史,约4000万字,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历史巨著。毛泽东以顽强的毅力通读并精读了部分“二十四史”。从他留在书上的批注、圆点、勾画中可以看出,他读“二十四史”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通读、选读、精读。其中读的遍数较多的是《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前汉书》、《后汉书》、《史记》、《三国志》、《明史》等16种,有些部分看过五遍以上。
《资治通鉴》是毛泽东颇感兴趣、百读不厌的一部历史巨著。全书从东周到五代十国,蕴涵15个朝代的兴衰荣辱,贯穿1362年的历史,总计294卷。毛泽东一生共阅读、圈点17遍,并多次向别人推荐。毛泽东认为,《资治通鉴》写政治军事多,经济文化少,把战争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辩证法。
毛泽东不仅酷爱中国古籍,且对近代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名著,如康有为的《大同书》、《新学伪经考》,章太炎的《驳康有为书》,邹容的《革命军》以及记载他们政治活动的历史资料和传记等,也广泛阅览。毛泽东读史既不信而好古,又不简单加以否定,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作出科学的、客观的历史评价。对于凡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具有革新思想和革命精神的人物,都给以恰如其分的肯定。
以史为鉴是毛泽东读史的科学态度。他常常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来评价古史,鉴别是非,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据不完全统计,仅《毛泽东选集》四卷中引用古籍、历史人物、成语典故、传说故事之多就充分表明毛泽东是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据统计,四卷中引用过《山海经》、《左传》、《论语》、《资治通鉴》、《列子》、《礼记》、《孙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孟子》、《诗经》、《老子》、《庄子》等历史典籍,涉及的历史人物既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又有著名学者、诗人,有圣贤儒家孔夫子、孟子和历代帝王将相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有被统治者和御用文人污蔑为“反臣逆贼”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总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结晶。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同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地吸收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的积极因素有密切联系的。
中国在20世纪初期,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94年于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在海外华侨中从事革命活动。1905年8月兴中会和黄兴、陈天华领导的华兴会及蔡元培、章太炎领导的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孙中山被推选为同盟会的总理。在同盟会章程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发展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称为旧三民主义。在1905年至1907年期间,孙中山先生站在中国革命民主派的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中他成为了中国革命民主派一面鲜明的旗帜。
1911年,在孙中山的直接影响和领导下,辛亥革命一举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这一事件极大地传播了民主思想,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进攻下,革命也失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中国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爆发了五四运动,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1](P1471-1472)于是,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孙中山宣布实行国共合作,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在国共合作下,取得了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1925年逝世了。但是,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益的东西”,[2]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艰苦奋斗的精神”。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是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批判地吸收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一些有益的东西的结果。毛泽东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批判地吸取了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思想,提出了建立“几个反对帝国主义的阶级联合起来共同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3](P676)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中,吸取了孙中山先生的“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思想。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而是要实行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并指出了新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两个主义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上的基本政纲。不同在于,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相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宇宙观的不同;革命彻底性的不同。毛泽东系统阐明了两个主义的异同,区别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精华和糟粕,划清了两个主义的界限,吸取了孙中山先生学说的有益的东西,来发展无产阶级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其思想渊源不仅是西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也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融为一体,成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N].人民日报,1956-11-12(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