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论杨贵妃入宫与高力士的关系——为高力士平反之三

2013-08-15周忠泰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力士李林甫新唐书

周忠泰

(广州市番禺中学,广州 511483)

拙作《十论高力士是功臣又是忠臣》[1]可作为为高力士平反之一,《六论高力士与贤臣的合作》[2]可作为高力士平反之二,本文则是为高力士平反之三。

杨贵妃,号太真,唐代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是蜀州司户杨玄琰之女,天生丽质,能歌善舞。开元二十三年(735),其被册为寿王妃,开元二十九年(741),其出人意料地出家为女道士,天宝四载(745),又出人意料地入宫,并得唐玄宗宠幸,被册封为贵妃。安史之乱后,其随唐玄宗逃至马嵬坡,遇禁军哗变,被玄宗令高力士缢杀。

杨贵妃曾三入宫门,民间多认为,杨的入宫是安史之乱的根源,而高力士在杨入宫一事上应负主要的责任。但事实并不如此。

一、一论杨贵妃入宫

正史对杨贵妃第一次入宫一事的记述是这样——

《旧唐书》载:“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既进见,玄宗大悦。不期岁,礼遇如惠妃。”[3]

《新唐书》载:“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4]

《资治通鉴》载:“初,武惠妃薨,上悼念不已,后宫数千,无当意者。或言寿王妃杨氏之美,绝世无双。上见而悦之,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娶左卫郎将韦昭训女。潜内太真宫中……善承迎上意,不期岁,宠遇如惠妃。”[5]

杨贵妃第一次入宫之事,三部正史有个细节是一致的,就是杨贵妃入宫,确是有人向玄宗推荐杨贵妃。或者是因为这个细节,并且人们又对太监有歧视,所以,民间多认为那向玄宗推荐杨贵妃的人就是高力士。而事实上,那人不可能是高力士。主要理由有两点。

1.推荐杨氏有违高力士立忠王为太子的原则

武惠妃和李林甫都想立武惠妃儿子寿王为太子,为达到目的,他们害死王皇后,扳倒支持太子的宰相张九龄,又换以支持寿王为太子的李林甫做宰相,最后害死太子李瑛。正当他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高力士却主张立忠王为太子,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使忠王捷足先登,登上太子位。

之后,虽然武惠妃病死了,但李林甫并不甘心,处处陷害新太子忠王,陷害新太子妃韦氏家族和太子妾杜氏家族,陷害支持太子的王忠嗣等,至“挤陷诛夷数百家”[5]。这种陷害在开元末和天宝初最为激烈。但“幸太子仁孝谨静,张垍、高力士常保护于上前,故林甫终不能间也。”[5]由此可见,高力士和李林甫二人在立太子一事上分歧很大,此事是关系二人的核心利益、关系二人的政治前途的大事。

而杨贵妃离开寿王府出家做道士和入宫亦是在这段时间,在这情况下,高力士不可能向玄宗推荐寿王的妃子给玄宗,不可能在玄宗的身边安插寿王和李林甫的人,做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而杨贵妃入宫后,李林甫亦确是利用这关系,勾结杨国忠大搞冤案,多方迫害太子。“杨国忠以椒房之亲,出入中禁,奏请多允,(李林甫)乃擢(杨国忠)在台省,令按刑狱。”[6]特在长安设置“推事院”,“事有微涉东宫者,皆指擿使之奏刻”[5]。)

2.推荐杨氏与高力士处事小心严谨性格不符

推荐杨氏,明显是间离玄宗和寿王父子的挑衅行为,风险很大。一方位登九五至尊的玄宗,一方还极可能位登九五至尊,宰相李林甫正全力推上太子位的皇子。在这二人间挑拨离间,随时都会丢脑袋。而高力士性格小心严谨,不会去冒这个险,特别是有关太子位的争夺战,高力士更是处事小心严谨。如李林甫迫害太子妃妾的家族,太子为保地位,两次弃兵保车被迫离婚,至“廷宇不汛扫,乐器尘蠹,左右无嫔侍”。为此,玄宗下诏高力士“选京兆良家子五人虞侍太子”,但高力士为防止李林甫找“借口”迫害太子,也只是“取掖廷衣冠子”代替,人数亦由玄宗下诏的五人减为三人[7]。既然连玄宗下诏的事都怕惹来寿王和李林甫的非议,离间寿王及其父亲的事,就更不会做了。

所以,正史所记的那位向玄宗推荐杨贵妃的人,断不是高力士,野史和文学作品不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加之对太监的歧视,于是主观猜测是高力士,这是不正确的。

二、二论杨贵妃入宫

民间多认为,杨贵妃的二入宫是高力士自作主张迎杨贵妃入宫的。而正史的记述又是怎样的呢?

《旧唐书》载:“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銛宅。比至亭午,上思之,不食。高力士探知上旨,请送贵妃院供帐、器玩、廪饩等办具百余车,上又分御馔以送之。帝动不称旨,暴怒笞挞左右。力士伏奏请迎贵妃归院。是夜,开安兴里门入内,妃伏地谢罪,上欢然慰抚。”[3]

《新唐书》载:“它日,妃以谴还铦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高力士欲验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帐、司农酒饩百馀车送妃所,帝即以御膳分赐。力士知帝旨,是夕,请召妃还,下钥安兴坊门驰入。妃见帝,伏地谢,帝释然,抚尉良渥。”[4]

《资治通鉴》载:“妃以悍不逊,上怒,命送归兄之第。是日,上不怿,比日中,犹未食,左右动不称旨,横被棰挞。高力士欲尝上意,请悉载院中待送贵妃,凡百余车;上自分御膳以赐之。及夜,力士伏奏请迎贵妃归院,遂开禁门而入。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5]

按《旧唐书》,杨二入宫的过程是:贵妃被送归杨銛宅→至中午,玄宗不思饭食→高力士请送走贵妃院的供帐、器玩、廪饩等东西,玄宗又分御馔→玄宗暴怒笞挞左右→力士伏奏请迎贵妃归。

而按《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这事的过程是:贵妃被送归杨銛宅→至中午,玄宗不思饭食→玄宗暴怒笞挞左右→高力士请送走贵妃院的供帐、器玩、廪饩等东西,玄宗又分御馔→力士伏奏请迎贵妃归。

另外,按《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高力士是送走了贵妃的东西,而按《新唐书》,高力士只是以此“白”玄宗,未有行动。

我们在分析三书记述这事哪个准确前,先弄清楚送走杨贵妃多达一百多车的供帐、器玩、廪饩等东西的含义。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者们多认为这事体现高力士想迎杨贵妃回宫。但试推敲一下,一女子被夫家遣送回娘家,后来,夫家总管又把其在夫家使用的所有物品,尤其是供帐等日常用品﹙注意:不是金银珠宝﹚送过去,这行为是什么用意?这事寓意是男方总管希望女方不要再在男家使用这些东西,让女方在娘家使用,这实是不希望女方回来了,实体现男方决裂决心之大,故《新唐书》叙这事时是说“高力士欲验帝意”的,即此用意。

弄清这细节的含义,我们再判断哪本书记述较为准确。

按《旧唐书》,高力士请送走贵妃院的供帐、器玩、廪饩等东西前,玄宗仅是不思饭食,而送走后,玄宗感到高的行为暗示自己与贵妃的感情终结,故暴怒笞挞左右。玄宗发怒有递进,有因果,事理连贯。

而按《新唐书》,玄宗暴怒笞挞左右,明显不能控制自己情绪后,高力士才建议送走贵妃的日用品,“欲”以此事“验帝意”,最后才“知帝旨”。如此,高的行为似乎既多此一举,又反应迟缓,事理也不连贯。

而《资治通鉴》,除了有《新唐书》的不足外,还误解了高力士送贵妃日用品走的行为,即把这事看作是高鼓励玄宗接贵妃回宫的手段了,故把这事记作是高“欲尝上意”而不是《新唐书》的“欲验帝意”了,而事实上,高目的实不是《资治通鉴》的“尝上意”,也不仅是“验帝意”,实是已付之行动,想以此堵死贵妃回宫的大门。

所以,这事的记述,应以《旧唐书》的为准。

另外,特别分析玄宗“分御膳”这细节的含义。在高力士送贵妃的日常用品到贵妃哥家时,玄宗却“分御膳以赐之”,这细节体现玄宗心还疼爱、放不下贵妃,故《新唐书》在这细节后,记高力士由此“知帝旨”,即是这原因。

因此,杨贵妃二入宫的责任不在高力士,责任在于唐玄宗过不了美人关。

三、三论杨贵妃入宫

按明代杂剧《长生殿》,杨贵妃第三次被赶出宫门后,是高力士献杨贵妃的头发来迷惑玄宗,使杨第三次入宫的[8]。而正史所记则是这样的——《旧唐书》载:“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时吉温与中贵人善,温入奏曰:‘妇人智识不远,有忤圣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就戮,安忍取辱于外哉!’上即令中使张韬光赐御馔,妃附韬光泣奏曰:‘妾忤圣颜,罪当万死。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赐,无可遗留,然发肤是父母所有。’乃引刀翦发一缭附献。玄宗见之惊惋,即使力士召还。”[3]

《新唐书》载:“天宝九载,妃复得谴还外第,国忠谋於吉温。温因见帝曰:‘妇人过忤当死,然何惜宫中一席广为鈇锧地,更使外辱乎?’帝感动,辍食,诏中人张韬光赐之。妃因韬光谢帝曰:‘妾有罪当万诛,然肤发外皆上所赐,今且死,无以报。’引刀断一缭发奏之,曰:‘以此留诀。’帝见骇惋,遽召入,礼遇如初。”[4]

《资治通鉴》载:“二月,杨贵妃复忤旨,送归私第。户部郎中吉温因宦官言于上曰:‘妇人识虑不远,违忤圣心,陛下何爱宫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岂忍辱之于外舍邪?’上亦悔之,遣中使赐以御膳。妃对使者涕泣曰:‘妾罪当死,陛下幸不杀而归之。今当永离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赐,不足为献,惟发者父母所与,敢以荐诚。’乃翦发一缭而献之。上遽使高力士召还,宠待益深。”[5]

《新唐书》记此事就只字不提高力士,其余两书亦不记高力士有一言之发,只记是玄宗“使(高)力士召还”。按三部正史,玄宗此次心情平稳,并没有第一次杨贵妃出宫后那茶饭不思,“笞挞左右”的行为。故这次杨贵妃入宫,关键已不是玄宗。三部正史都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是杨国忠怕贵妃的出宫影响自己的前程而找吉温去劝说玄宗,杨贵妃又通过张韬光献发,最终又迷惑上玄宗。

但令人唏嘘的是,民间戏剧描述此事时,不但没有杨国忠、吉温和张韬光这些主要责任人,反而在张韬光献发这一关键情节,竟然是高力士[8],高力士遂成了历史的罪人,可见文学作品对高力士冤枉之深。

四、结束语

综观杨贵妃三入宫门,第一次不应与高力士无关;第二次的关键是玄宗,而高力士是“赶”走杨氏的;第三次的关键是杨国忠、吉温和张韬光。但由于高力士那太监的身份,封建文人常歧视太监,常常把一些误国的事,不分青红皂白,全算到太监身上,这真是千古奇冤,我们应为高力士平反。

[1]周忠泰.十论高力士既是功臣又是忠臣[J].重庆与世界,2012(3):74.

[2]周忠泰.六论高力士与贤臣的合作[J].重庆与世界,2012(12):110.

[3]刘昫.旧唐书:卷五十五杨贵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欧阳修,宋祈,等.新唐书:卷七十六杨贵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六李林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欧阳修,宋祈,等.新唐书:卷七十七章敬吴皇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洪升.长生殿:第八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高力士李林甫新唐书
弄獐宰相
弄獐宰相
哭来的官位要还回去
口蜜腹剑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
唐朝“第一太监”高力士并非奸臣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亦忠亦奸高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