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途径探析

2013-08-15边凌涛高艳宏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创新能力

边凌涛,高艳宏

(1.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2.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所谓高素质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造能力的人才。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经济竞争和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乏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我国的创新能力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作为人才诞生摇篮的高校,如何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特点和需要,有效配备教学资源,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重点探索的目标[1]。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教育质量却呈下滑趋势,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出现了当前人才培养中“适销不对路”、“数量增加质量下降”、“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引起的“人才瓶颈”问题。这说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式。

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建设缺乏特色[2];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培养,教学内容落后,不能和学科发展前沿接轨;重应试能力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学科专业设置过窄,专业实习不足等。因此必须不断进行高素质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逐步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一)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师资的学术水平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师资队伍必须是创造性的、高素质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会帮助学生了解一个领域与另一领域知识的关系,激发学生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通过其自身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挥重要的影响。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提升教师视野。

为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应经常派教师赴各地(行业)学习、考察,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2)充分利用自有人才资源加强业务培训。

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名教师骨干为教职工讲授业务知识、经验。通过这样的培训和经验交流,使得更多的教师能够掌握更好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知识层面。

3)提高教师实践工作能力

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制度,采取各种形式,分期分批地让中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实地工作。除此之外,应注重实绩,保证效果,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奖励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大大激发教师的工作学习热情。

(二)学生教育

1)科研能力

参与研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领域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因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他们会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验室所发现的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种了解帮助他们在一种新的感觉下学习,他们学会了“像科学家一样地思考”,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较早地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一生中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创造新知识、推进知识疆域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热情、无拘无束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的思路,可不断激发教师的灵感,为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使教师受益良多。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参加科学研究,参与科学研究者必须要达到平均学分绩点方面的基本要求;其次是竞争性原则,申请者需要具有最好的基本条件或最好的项目设计,才有可能被教师从众多申请者中选中。这样的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先学好课程,也充分保证了参与者的学术研究基础和潜力。

2)课外活动

学生应该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体育比赛、诗歌朗诵、社团活动、学生打工赚钱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当然还包括以上所提到的科研。这些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以上活动,学校应该降低毕业总学分。这样课堂内讲的较少,因此课堂下的要求应相应提高,教师可以布置大量的阅读、论文和作业,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如果要求的总学分数较高,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科研,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3)重点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应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快速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需要。

4)思想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的心理素质是人才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时代,人们普遍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有的大学生甚至因一时受挫折,心理上不能承受压力而轻生。因此,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通过传授知识、心理咨询等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心里的困惑,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勇敢面对挫折与失败,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课程体系优化

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对基础课程要加厚加宽,使学生具有较厚实的理论基础。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学生跨校区、跨学科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一些综合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知识。这些对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提供了保证,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通才教育。

(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社会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把社会实践作为主体教学环节之一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途径[5]。建立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载体的产学研模式,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学有余力、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而在校外的实地实习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以尽快适应工作,缩短适应期。

三、结束语

要想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正确的认知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科学的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立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周茂平.基于市场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30.

[2]窦雅琴.突出时代特色 培养高素质人才[J].教书育人,2008(S5):24.

[3]刘建兵,谢基海.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广场,2008(11):219.

[4]侯兵.谈创新教育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4):189.

[5]奚广生.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河南农业,2008(22):5.

猜你喜欢

高素质应用型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