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校企融合

2013-08-15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重庆市校企考核

张 瞻

(重庆市轻工业学校,重庆 400709)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重庆工业2009—2012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提出了重点支持发展的53条产业链、53个新兴产业目录、22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8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00户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培育130户成长型小巨人企业、培育100个重点品牌、创建14个产值千亿级工业园区等重点;指出加快重庆市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工业和轻纺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6+1”支柱产业发展,促进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振兴。

为实现“6+1”支柱产业发展和推进新型化工业建设进程,要大力加强教育培训,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重庆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促进工业与教育紧密结合。继续加强高等教育,加强学科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培养一批研究型、管理型、技术型、复合型高端人才。不断完善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围绕工业发展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支持职业培训社会化、市场化,逐步把新生农村劳动力纳入系统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速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化。

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至2009年,公办中职由1999年的569所调整为271所,减幅为52.37%;其办学规模(平均)由1999年461人增加到2009年的2 032人,环比增幅为340.58%。通过资源整合,校企合作,重庆市中职学校的发展方兴未艾。随着促进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振兴,中职教育又一次迎来了校企合作的新契机。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辖很多企业、工业园区和9所中职学校,这为构建“二元”化职业教育模式带来了诸多有利的条件。

一、校企融合的现状

十几年来,经信委所辖的9所中职学校,在经信委的统一部署下,实现了中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向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学生,还为企业进行农民工的岗前培训,既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这种校企融合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无法实现校企的无缝连接。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往往都是热门专业课程,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到了企业之后,不能马上适应工作环境,造成学生的流失,学生能够按专业就业的比例明显偏低。二是学校不能实现全订单培训。目前中职学校订单培训的比例过小,不足30%。三是学校对企业在岗职工的培训力度不够。

笔者认为,经信委所辖中职学校应该构建独具特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走出具有重庆特色的校企融合的新路子。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社会化分工与合作的统一。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的特点。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强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职业教育也必须遵循这分与合的辩证法。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是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培训,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企业熟悉技术,宜培训实践技能;学校熟悉理论教学,宜教授理论知识。技术创新加快,在企业学技术可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理论相对稳定,教法尤其重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可说是事半功倍。

德国的双元制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应用科技大学大致相同。但双元制教学模式更具特色。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实现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和协调。在企业或社会机构的第一线,学生在现实的职业氛围中获取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亲身历经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才能学会各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双元制的职业学校,通过符合教育学和教育论要求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够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训练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跨专业的理解力,掌握科学的方法。通过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培训,跳过了毕业学生就业的入门阶段,这大大减少了人才使用上的盲目性和人才的不适应性。

三、构造双元制职教模式,实现职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发展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取之所长,还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补充和改进。构造双元制职教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双元的本质,实现校企真正意义的融合。

(一)实现职业学校专业和企业需求的融合

这里的双元制,一元是指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另外一元是指企业的专业需求。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必须建立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密切联系和配合,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机关的宏观调控作用。

首先整合所辖职业学校的资源,强强联合,专业联合,根据重庆市企业的专业需求,瞄准“6+1”支柱产业发展,按照经济、文化、教育、信息、制造、材料等方面构建职业学校的专业框架。专业的构建,必须通过企业、专家、学校多方协作制定,由职能部门统一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专业方向,这样可以做到专业特色鲜明,技能指向性强,避免专业重复设置、资源利用率不高、学校之间招生混乱的局面。这样,可以由不同的职业学校为不同的企业或相同企业的不同岗位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

实现了专业与需求的对接,就夯实了订单式培养方式的基础,可以扩大订单式培养方式的规模。

(二)实现职业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融合

职业学校提供学生的理论教育,学校的资源包含了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管理人员、师资队伍。学校的优势在于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对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均有一定的实力。而企业资源包含了工作场地、生产设备、生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等。企业的优势在于实践操作能力强,直接瞄准市场需求,设备先进。

要实现双元制职教模式,需实现双方资源的融合。首先在领导岗位上要实现定期相互带职,在领导层面实现资源融合。其次,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要进行定期相互带职交流,以便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第三,教学场地要交换。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实践教学应在企业,有利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任职岗位的具体要求。第四,学校的教学设备和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实现融合。目前,由于对中职学校的资金投入不够,造成教学设备落后,跟不上教学需求。

(三)实现就业前培训与就业后培训的融合

目前众多的职业学校,把就业前培训作为教育的重点,往往忽略了就业后的职业培训。于是学生就业后,在面临的工作较为单一,工作强度较高时,可能会因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而被企业淘汰。

职业学校应该重视就业后培训,对企业所需的新技术、新能力、新设备进行培训。这种培训可按企业要求进行差别化分级培训,满足企业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需求。

(四)实现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的融合

这里的考核,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在校学生和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理论基础的考核,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标准,由学校具体实施。对于岗位任职考核,应以企业为主体,按照任职要求制定考核标准,由企业实施。这种联考机制更能反映任职需求,缩短甚至消除毕业学生的适应期,同时还能有效衡量企业在岗职工的文化更新状况,为就业后的培训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是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技术工人的考核。考核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计划和实施。通过对学生就业后的岗位工作情况,以及校企双方的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相互带职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和企业与学校的绩效密切挂钩。这种考核可以有效加强校企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重庆市校企考核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内部考核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