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楚籍功臣对南越国政策浅析
2013-08-15边晶晶
边晶晶
(广州博物馆 陈列部,广东 广州 510040)
楚先民居于江汉蛮夷之地,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必须与当地的蛮夷友好相处。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楚人与他们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楚人对待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国家对周边蛮夷戎狄的态度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后人。
一、汉初楚籍功臣集团的形成
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攻灭,楚人立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1](P300),果不其然,仅仅过了15年,不堪忍受秦王朝残暴统治的楚人就揭竿而起,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宣言“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社稷”[1](P1952),点燃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火把。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义后,得到楚国故地的广泛响应,后来成为西汉开国皇帝的刘邦与地处楚地的沛县百姓一起,也加入到了反抗秦王朝统治的洪流中。在刘邦的周围,集中了一大群同样有志于推翻秦朝的楚人,这些人中包括后来成为西汉开国功臣的萧何、曹参、周勃、王陵等人。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楚国贵族后裔项羽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实现了“亡秦必楚”的誓言。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能够取得胜利,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纳谏,知人善用。当时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刘邦集团中,其中,张良、萧何、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的功劳最大,被称为“汉初三杰”。萧何和韩信都是楚人。汉朝建立后,刘邦称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1](P381),称韩信“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1](P381)。除了萧何和韩信之外,来自楚国故地的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还有很多,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所列18功臣列表中,楚籍的功臣还有:平阳侯曹参,沛县丰邑人;绛侯周勃,沛县丰邑人;鲁侯奚涓,沛县丰邑人;汝阴侯夏侯婴,沛县丰邑人;安国侯王陵,沛县丰邑人;清阳侯王吸,丰县人;广严侯薛欧,丰县人;汾阴侯周昌,沛县丰邑人;曲成侯虫达,砀人。这些来自楚国故地的开国功臣中,有很多人出身于社会下层,萧何曾为主吏掾,曹参曾为狱掾,周勃曾“织薄曲为生”,樊哙在参加起义军前“以屠狗为事”,其他楚籍功臣也大多出自平民。这些大量出身下层的楚人进入到汉初最高统治集团后,成为新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他们早年亲身经历了秦王朝由于极其残暴的统治而导致灭亡的历史过程,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感受到农民的强大力量,并且对民间疾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加之当时整个社会民生凋敝,经济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的贪欲即使再大,已无从谈起,因此,在西汉王朝建立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汉朝统治阶层对农民的压榨剥削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对劳动人民施行了有限度的妥协和退让。在对外关系上,鉴于汉初孱弱的国力,西汉在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上,也以妥协退让为主。
二、汉初与南越国的关系
除了北方的匈奴,南方的南越国也是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对外问题。南越地处岭南偏远之地,交通不便。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当秦朝灭亡的消息传到岭南后,代行南海郡尉之职的秦军将领赵佗于公元前203年自立为南越武王。这样,在刚刚建立起的汉王朝的南面,就出现了一个独立王国。汉朝初年,刘邦忙于应对国内异姓诸侯王的反叛和国外匈奴的威胁,无暇顾及岭南。公元前196年,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刘邦和他手下的楚籍功臣集团才有时间考虑处理南越国问题,但毕竟国内社会经济尚处于恢复中,汉朝统治者即使有征服岭南之心,但在征募兵卒、筹集物资上都有一定的困难,不宜付诸武力解决,只能对南越国采取怀柔之策,寄希望于南越国勿为边患而已。基于此,刘邦和楚籍功臣选择了出身楚地,“有口才,善辩论”的陆贾为使者出使南越。在陆贾的劝说下,赵佗综合汉王朝和南越国的实力对比,接受了刘邦南越王的封号,臣服汉朝,使南越国在名义上成为汉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在汉越的首次通使过程中,陆贾起了关键的作用。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异口同声地颂扬陆贾。由于西汉王朝对赵佗政权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汉越通好,使中原与岭南因秦末中原动乱而中断的贸易往来又重新恢复。汉越贸易成为合法,双方贸易互有所补,各获其利。北方中原地区先进的铁制工具、牲畜等大量运至南方越人居住区,有利于南越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岭南的土特产品不断运往内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汉越联系日益加强。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在楚籍功臣集团重要成员曹参等人的辅佐下,继续执行刘邦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对南越国“时有所赐”。赵佗亦守职约,不定期入贡岭南特产。公元前188年,惠帝死后吕后执政。吕后在掌权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剥夺了一些重臣元老的权力,楚籍功臣集团成员中的王陵、陈平、周勃等人都被吕后或明或暗地夺去了职权,楚籍功臣集团在朝堂的话语权大不如前。在与南越国关系上,在吕后执政的前四年,汉越双方的关系维持了原状,到了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83年春,吕后开始对南越国采取歧视政策,“以有司请禁绝南越关市金铁、田器,及马、牛、羊、畜毋得关以牝,著令与边”[2](P7)。在赵佗统治下,南越国的经济虽然较之秦平岭南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岭南发展农业所需要的铁器等生产工具,仍然对中原有着相当程度的依赖性,吕后禁止向南越国输出这些生产工具与牲畜,无异于对南越国实行了经济封锁,必将给南越国的经济以重大打击。南越王赵佗为挽救因吕后对南越国的经济封锁所带来的困难,先后多次派遣南越国的高级官员内史、中尉、御使前往西汉首都长安,请求吕后改变政策,吕后不但不准,反而将南越国派来之使也扣押起来。更令赵佗愤怒的是,吕后诛杀了赵佗在中原的亲族,并捣毁了赵佗父母在中原的坟墓。此时,政治手段已经无法解决问题,赵佗决心付诸武力。公元前183年,赵佗“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1](P2969),吕后则“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越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1](P2969)。直到吕后死后,这场无论是对汉朝还是南越国都没有益处的战争才结束,此时的汉越关系陷入低谷。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楚籍功臣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周勃等人平定了诸吕叛乱,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即位之初,政局不稳,为了能够稳定局势,对楚籍功臣集团多有倚重,周勃、王陵等出身楚地的功臣先后出任丞相。他们继续执行刘邦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了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汉文帝即位后,在楚籍功臣集团的支持下,开始纠正吕后对南越国所施行的错误政策,为赵佗在真定的祖坟置守城邑,节日奉祀,对赵佗留在中原的亲属一一加以封赏。此时,赵佗请求和解的书信也送到了文帝手中,汉越两国关系出现了转机。汉文帝询问陈平谁可以出使南越,陈平认为陆贾在汉高祖时曾经出使过南越,对南越国的情况比较熟悉,于是推荐了陆贾。此时陆贾尽管已经年过七旬,年高体虚,完全有理由推辞这个差事,但或许是因为骨子里所具有的先祖楚人“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为了汉越两族的和平共处,他毅然带着汉文帝的书信南下赴粤。陆贾来到南越后,向赵佗呈送了汉文帝的书信。汉文帝在书信中指出,是吕后的错误政策致使两国交恶,而两国交恶必使边境爆发战争,将士多伤亡,百姓多遭殃,汉朝已经改变了对南越国的敌对政策,愿两国重修旧好,希望赵佗能放弃皇帝的名号,重新臣服于汉朝。赵佗本来就不愿与汉王朝对抗,一经陆贾面喻,立刻“顿首谢,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并声明“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陆贾的第二次出使,使南越国和汉朝再次恢复了友好关系。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南越国以诸侯的地位事汉,双方和平共处多年。
公元前156年,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景帝统治时期,赵佗仍奉臣职,犹“称臣,使入朝请”,汉越两国仍然保持友好关系。但在汉朝国内,汉景帝为解决同姓诸侯王问题而削藩,引起了吴楚七国之乱,因而直接威胁到了汉王朝中央政府的统治。此时,追随刘邦打天下的楚籍功臣集团成员大多已去世,危急关头,汉景帝启用楚人功臣集团核心人物周勃之子周亚夫率兵武力镇压。周亚夫不负景帝所托,在三个月内平定了七国之乱。随着诸侯王问题的解决,皇权更加集中,西汉王朝的政令真正能够达于全国,中央专制主义成为大势所趋。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因功被汉景帝封为太尉,后被迁为丞相,成为楚籍功臣集团的领袖。此时的皇权如日中天,而楚人功臣集团却日渐没落,虽有周亚夫出任丞相的昙花一现,但已是强弩之末,再也无力与皇帝抗衡,而周亚夫却没有认识到这一形势,仍依仗着显赫的家世和在七国之乱时立下的战功,继续与景帝对抗,最终因为在废戾太子、封皇后兄王信为侯等问题上多次顶撞景帝,最终被罢免丞相之职。周亚夫被罢官后,依旧依仗自己是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是平定吴楚之乱的功臣,不肯对景帝示弱。后来他的儿子为他买作为明器殉葬的甲楯,却仗势不肯给钱,廷尉遵景帝之命将周亚夫打入牢狱,诬之“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周亚夫五日不食,最后呕血喊冤而死。随着周亚夫的死,汉初以楚人为主的功臣集团作为独立的政治势力,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们的安邦定国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楚籍功臣集团的没落,也预示着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即将终结,一个全新的大汉盛世即将到来。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经过汉初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汉王朝经济繁荣。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巩固中央集权,独揽大政。汉武帝不满足于南越国表面臣服,实质上仍是半独立的藩属关系,决心摒弃安抚政策,用武力解决南越国问题。公元前137年,统治南越国长达67年的南越王赵佗去世,他的孙子赵昧即位为南越王,南越国的国力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公元前135年,闽越进犯南越,赵昧向汉武帝请求裁决,汉武帝一面称赞南越国“守职约”,一面派兵征伐闽越。汉朝的出兵,引起闽越国内最高统治集团的分化,闽越王的弟弟余善杀兄降汉,汉朝罢兵。汉武帝另立余善为闽越王,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将处理闽越的事情告之赵昧。赵昧感谢汉武帝的出兵,派遣太子赵婴齐随严助入长安当宿卫,并表示自己将随后去长安朝见汉武帝。严助离开后,南越大臣以赵佗遗训,劝阻赵昧不要前往长安,以免被拘留在长安,于是赵昧上书称病,未曾入见汉武帝,但他一直奉行了对汉的友好政策。公元前122年,赵昧去世,赵婴齐即位。汉武帝多次遣使让赵婴齐前往长安朝见天子,赵婴齐惧怕进京后,汉武帝会比照内地诸侯,对其执行汉朝法令,因此以有病为借口,一直未去长安,只派遣儿子赵次公去长安当了宿卫。公元前115年,赵兴即位,朝中实权掌握在丞相吕嘉手中,赵兴母子和吕嘉就南越国内属问题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公元前112年,吕嘉杀赵兴及汉使,另立赵建德为王,汉越之间的正面战争爆发。汉武帝派兵10万,分五路进攻南越。公元前111年,汉军攻下南越国都番禺,延续了93年的南越国灭亡。
汉武帝平南越后,在南越故地设置九郡,使岭南地区重新成为汉朝郡县,加强了汉朝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南越割据的消除,促进了岭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地处岭南中心的番禺因而成了汉代全国19个著名的大都市之一,并成为我国官方与南洋诸国通商贸易的海港城市。
楚人功臣集团与他们的先祖一样,以“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以恢复和发展国内社会经济为根本要务,妥善处理了汉越之间的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为汉朝与岭南地区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梁延枏,等.南越五主传及其他七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