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助推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研究

2013-08-15梅国英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社会化校企德育

梅国英,张 煜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江苏常州213164)

我国高职院校走过十年发展黄金期,院校数量、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达到1276所;招生数量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达到325万人;毕业生已达329万人,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49.8%[1]。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德育社会化也就顺应潮流。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天生联系,使得高职院校走在了高校教育社会化进程的最前端。何为德育社会化?如何有效推动德育社会化?校企合作也许会是可行之举。作为高职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校企合作已充分证明了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预见的是,以校企合作为主渠道推动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育及其社会化内涵

对德育的理解,东西方认识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在我国,德育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三方面内容。许多德育工作者认为德育是通过对学生的外部施加影响导致学生转化思想。如顾明远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就认为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就是德育的目的所在。《德育原理》的主编胡守棻更多地强调德育是人内在的思想品德,它主要依靠社会或阶级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而形成的。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德育命名为“教育者根据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教育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影响,将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鲁洁、王逢贤在主编的《德育新论》中则强调“通过内化和外化”,双向发展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诸多方面的素质。

简单来说,德育社会化是学校和社会在德育教育上的双向互动,包括德育的社会化和社会化德育两方面内容:德育的社会化主要指德育的内涵、目标和价值等方面的社会化;社会化德育主要指德育的载体形式、运作机制和实现方式等的社会化。德育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呈现出无限发展的趋势。将社会各种教育因素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努力通过学校德育向社会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是当前德育社会化的主要实现方式。而德育社会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人与社会的统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社会对人的要求,要将德育对象的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相互兼顾。[2]

德育系统中的3大支柱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影响德育工作实效,从而危害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三方要通力合作,相互沟通,各自发挥其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建立完善的德育网络体系,保持方向上高度一致,内容上相互促进和取长补短,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化德育体系,不断提升德育效益和效果。[3]从这个角度看,德育社会化顺应了德育系统工程构建的要求,是对该系统的一种修补与完善。

二、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

(一)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社会化

德育内涵的变化与社会科学内涵的变化息息相关。社会的变化与进步给德育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正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年轻人普遍出生于90年代,与中国的飞速发展同步成长。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多元思潮的冲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海量信息便捷传递,学生们不再生活在封闭的象牙塔中。这样的现实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助推了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对学生的侵袭。不难看出,当代高职生的价值观观、道德观的形成和改变不再单纯地依靠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灌输。因此,高职院校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将原来局限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延伸到整个社会范围来进行,充分利用和发挥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及其效能来开展德育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革的需要。

(二)学生个性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德育社会化

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改革开放成为“90后”高职生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改革的潮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90后”高职生渗透。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价值观念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这些价值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90后”高职生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说高职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学生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贡献与索取统一,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但是当代高职学生同时又崇尚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回报,敢于提出和要求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就业竞争激烈使得高职生深刻地体验到来自社会的压力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紧迫感、危机感与竞争观念。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生存能力,成为许多高职学生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渴望来自学校的科学规范的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迫切需要深刻体验来自社会的道德力量,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内化功能。

(三)高职教育实践性要求德育社会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里的高端除了表明所培养人才的技能高超以外,还应该具有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和正确的做事方法。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大量适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成为中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助推器。《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全国有近六成的高职毕业生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其中约三成的在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从高职毕业生流向看,有35%在学校所在市就业,68%在学校所在省区就业。高职院校为所在地区贡献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本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一定要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要充分发挥社会和企业的德育教育功能,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要依靠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推进。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要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对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随着职业教育转型的深入,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校企合作不仅深深融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要求和学习制度的改革之中,而且对高职生的德育要求、就业思想和职业精神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的主渠道。

(一)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

高职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宗旨和使命,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的不仅仅是技术一流,专业过硬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更要注重培育出思想健康、道德高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有德之才。对企业来说,他们更加关注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在招聘时,选择的第一要求并非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人品、责任心、忠诚度和敬业精神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就成为了校企共同努力的方向。校企双方在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从而获得企业的认可。

(二)企业肩负促进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细胞,企业的行为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直接决定着自身发展高度和前景。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企业。[4]可以说,企业是最终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因此,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生是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企业有义务协助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从企业的利益角度来看,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学生道德教育中去,将企业职业道德内容、企业文化和用人标准提前向未来员工输入,可以使他们一入职就能迅速融入企业,减少培训培养成本,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企业协助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德育教育既是对社会负责更是对企业自己的未来负责。

(三)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将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5];而德育教育则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育人是每一所学校最基本也是最天然的职责。培育与时俱进、德才兼备的高职学生是高职院校全体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努力实践的目标。因此校企合作与德育教育共同推动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共同形成了高职院校办好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而且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6]校企合作中一定要包含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让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社会化进程中深深烙上企业的影子,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深受企业欢迎,推动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四、校企合作推动德育社会化的具体举措

德育社会化就是要将德育从学校拓展到社会与企业中去,完成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衔接培养。校企合作使高职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其角色发生了变化,道德内容也在不断充实,更倾向于职业评价、企业文化、法制和纪律等方面;德育教育实施的主体和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在校教师还有企业和社会人士。因此,建构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以促进德育社会化的进程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促进德育社会化

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每一所学校都有经过长期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引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校企合作深深地影响着校园文化,唯有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才能避免两者的相互冲突导致学生的无所适从,通过校企文化论坛、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学生体验企业文化等多形式多途径的活动来沟通、碰撞和发现校企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汲取精华,明确企业和学校共同的德育目标,在参与校企文化的活动中不断成长。

(二)深入校企合作推进德育社会化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多样,有“行业订单”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双主体学院”模式和顶岗实习模式等;合作的内容也不断拓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等方面全面铺开、逐步深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则是贯穿在所有合作的领域里,德育如水,润物无声,企业的理念、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环境和企业员工的素养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企业和学校在共同关注学生在企业的知识技能的发挥和运用上,更注重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品德培养。校企要联合成立一个德育教育工作组,成员由企业的领导、企业技术人员、带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代表构成,[7]德育教育工作组要制定德育教育的计划,实施过程,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解答学生疑虑,帮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理念。

(三)企业兼职教师言传身教促进德育社会化

教师担负着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优良品质、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职责,教师的素养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顺应高职教育特色要求,聘请企业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举措。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中要求,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要达到20%以上。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8]。因此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德育影响不可忽视。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职教师相比,他们更了解社会的需求,更能敏锐地发现其专业及相应技术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竞争务实观念更强。他们更能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缩短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从而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因此,挑选企业兼职教师的时候,学校更要注重选择德才兼备、品行兼优的专业人才来担任,从而培养出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2.

[2]旷为荣.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J].文教资料,2010(1):148.

[3]张澍军.德育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3(8):7-8.

[4]魏新梅,阮霞,王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7-108.

[5]王翠花.“亲商理念”——校企合作的指导理念 [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5):77-78.

[6]戴春平.校企合作与职业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社会化辩证关系分析[J].教育导刊,2012(2):38.

[7]方湖柳,竺辉.校企合作与职业院校德育社会化探讨 [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00.

[8]曹建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3.

猜你喜欢

社会化校企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