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关系的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界定及整合发展

2013-08-15红,张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长江三峡三峡区域

牟 红,张 薇

(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重庆 400054)

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范围包括:地域范围(空间)、旅游范围(活动范围、经济范围)、资源范围等多种概念。旅游地的地理范围和空间结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区域范围扩大是大势所趋。旅游区域结构的变化趋势包括:从单中心到双中心,再到多中心;从一条旅游轴发展到多条,从一个旅游区到多个旅游区。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范围随着旅游线能够通达的范围而变化,它以由线到面、由主航道到支流的方式向腹地延伸。

一、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争议

(一)三种典型的旅游区域范围说

一是微观的长江三峡,即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长193 km,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三大峡谷的沿江地带组成,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和夷陵 5个区县。

二是中观的长江三峡,即三峡库区,从重庆江津的红家堡至湖北宜昌,包括29个县、市、区(其中重庆25个,湖北4个),面积约为5.8万km2。

三是宏观的长江三峡,包括重庆市、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神农架林区。长江上游自四川宜宾以下至湖北宜昌之间长1 030 km,含54个县、市、区,面积约为14万km2。

(二)三种争议的标准论

长江三峡旅游的区域范围处于扩张的态势,须有一个界限。

1.微观三峡核心论——传统地理标准

微观三峡核心论认为:以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三大峡谷为主的景观方能归属到三峡旅游范畴,三峡库区不能纳入到三峡旅游的范畴。

2.宏观三峡辐射论——旅游关联标准

2005年国家六部委课题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的长江三峡范围是:以长江三峡175 m水位库区所涉及市县区为核心范围,以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神农架地区、宜昌市和重庆市其它区县、恩施州、张家界市、湘西州和铜仁地区为辐射范围的广大区域。规划区总面积21.16万km2。

3.复合标准整合论——本文观点

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范围界定是站在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点上,重新审视高速交通贯通后的长江三峡所拥有的资源。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范围是随旅游线能够通达的范围而变化的。它由线到面、由主航道到支流地向腹地延伸,因此是动态的、变化的。

长江三峡旅游边界的确定标准,不是单一标准,而应考虑各种复合因素。从旅游规划的角度来看,三峡旅游边界的界定标准,应该以三峡旅游资源的地理边界为基础标准,以旅游资源为核心标准,以旅游行程的紧密性为重要标准,并适当考虑通达性和行程的便利性[1]。

参照世界遗产的要求,以“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为界定标准,根据地域特质、文化特质要求进行界定。

三峡的地域特质:三峡大峡谷、支流峡谷和天坑地缝等长江及其支流河流穿越我国华夏系构造体系二级阶梯(第二隆起带巫山山脉)过程中形成的巨大峡谷和巨型落水洞及地峡,属于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三峡的文化特质:“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为标准。长江中游船运从木船时代演化到轮机时代以及后轮机时代后,沿江庙宇已不再为船员和绞滩船工起神灵保护作用,绞滩文化也趋于消失。

二、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界定原则

关于长江三峡的边界划分,尽管三峡的旅游范围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但是存在一个边界,根据我们对原生性的理解和特质优先的原则,确定这个范围。

(一)共生原则

共生原则是把整个旅游区域当作生态系统,整个旅游区域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种群,系统中各单元的关系是一种生态种群关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组成,按照特定的类似于生命结构的形成的生态整体。共生就是各旅游区域各部分在协同中进化发展,减少对抗,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2]。

长江三峡旅游区域共生关系的形成的条件:(1)资源的相似性、互补性以及空间的接近性;(2)有文化或政治上的联系,服务设施配套,旅游者对区域的认知程度较高;(3)同类区域强化共同优势,异类区域优势互补。

长江三峡旅游区域共生体是历史同脉、文化同源、经济同体的,是地相邻、情相连、意相通的,具有共生环境、共生机制的,是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共存共荣的。

共生单元是构成长江三峡旅游区域内共生体的基本单位。共生过程就是共生单元在合作竞争的驱动下自我完善,自行趋于优化,不断提高自身复杂和精细度的过程。在构建共生关系时,可从较小区域和易融合的共生单元入手,确定合作要点,明确共生单元利益共享和义务共担,培育共生机制。

(二)基底为界、特质为限原则

基底是地理学的一个概念,指基础的最下部分。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义,基底是空间结构中起背景作用的单元。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基底是指三峡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社会环境因素背景结构。

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即不能受限于行政区划,又不能不顾文化生态基质的随意扩大,而文化生态基质是形成共同旅游区的共生条件。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文化生态基质是指斑块镶嵌内的自然和社会背景文化的生态系统。

长江三峡的基底特质有二:一是长江三峡的自然特质,包括长江、峡谷;二是长江三峡的人文特质,例如阳刚、彪悍。

(三)原生审美原则

原生美的概念来源于旅游的“原真性”,旅游的“原真性”近年来在遗产保护领域得到研究,原生美是在“原真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旅游要得到“原真性”体验须具有“原生美”的景观资源。

自然与生态、生态与原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原生美即最初的未经过修饰和加工的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美学价值的形态。

旅游资源的原生状态是自然演化形成的自发形态,具有天然的适应性,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界定是寻找适应性的共同发展途径,是在原生审美的基础上构建共生体[3]。

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划分原则,除以上三大原则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原则:立足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功能的完整性;考虑传统对长江三峡旅游范围的认可;兼顾交通通达形成的有机联系;参照自然分界(等高线原则)等。

长江三峡旅游需要在原生自然、人文基质上构建,并与长江三峡特质一脉相承的景观为主体。所以,长江三峡是一个基底为界、特质为限、动态发展的“网”式旅游区。

三、三峡地貌的边界界定思路

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界定,应该考虑地貌边界。地貌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包括内营力和外营力过程,三峡地貌是地球表面受地球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内营力即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挤压运动)、岩浆活动及地震等,致使地表形成高低起伏的构造形貌。外营力即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致使地表削高、填平,形成剥蚀、侵蚀、溶蚀地貌,沉积、堆积地貌[4]。

按照地貌边界,界定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思路如下。

(一)中国三级阶梯地形确定三峡东西边界

从中国三级阶梯地形大势看,长江三峡处于第二级(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丘陵区)与第三级阶梯(东部丘陵与沿海平原)交界处的边缘山地区,东临沿海平原、丘陵,西踞四处盆地,其地势高凸(如图1所示),由此确定长江三峡的东西边界是重庆江津到湖北宜昌段。

图1 中国三级阶梯地形图

(二)昆仑—秦岭构造带走向确定山脉核心区

从三峡所处区域地质构造看,在该地区巨型纬向构造体系中的昆仑—秦岭构造带(此处主要为秦岭、大巴山山脉)与扭动体系中的新华夏构造带相接,两个大地质构造带造山作用交汇,使该地区地面隆升,山体庞大。该区域湖北神龙架山的神龙顶(海拔3 105 m),为三峡地区最高山峰。

(三)造山运动是三峡特质形成的关键

三峡地区山地形成时间,应为我国地质历史中的造山运动——燕山运动时期,距今约6 700万年。山地景观特色如下:

山体高大:如巫溪地形以山地为主,因地处大巴山与巫山交接处,为两大地质构造体系造山作用交汇之地,因而形成庞大山体,山峰海拔为重庆山地之最。2 000 m以上的山峰比比皆是,成为重庆境内最佳探险山地。

谷深坡陡:如巫溪属于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按山地地貌分类,中切割山地相对高差为500~1 000 m;切割深度大于1 000 m的山地为深切割山地)。县域内拥有重庆市最高峰阴条岭2 796.8 m,最低为 139.4 m,地形高差极值达2 657.4 m。县域地形山高坡陡谷深,沟壑纵横,形成了如兰英大峡谷一般的深山峡谷。

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景观多样等特征,也与山地地形特征密切相关。并且,同样因为山地地形特征影响,孕育了三峡区域神秘奇特的乡风民俗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

四、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界定

(一)长江三峡旅游概念的变迁

从不同的角度,长江三峡的旅游涉及的空间范围界限是不一样的。从旅游者的角度,更多的是微观三峡的概念,但这个范围概念是可以引导改变的。从宣传营销的角度,更多的地域希望搭乘“长江三峡旅游”的快车,希望借势发展。从区域联合的角度,为了发挥规划经济的作用,希望更大范围的划入“长江三峡旅游”板块,成为做大做强的资本。

1.传统三峡旅游概念

长江三峡旅游的三大类型吸引物特征:一是“群峰高耸、绝壁直立、古木参天、险滩迭生、水流湍急”协同组成的壮美峡谷自然景观;二是分布于宜昌至重庆间长江干流和个别支流沿岸的,反映巴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盐文化、丰都鬼神文化、夔州诗文化、神女文化、纤夫绞滩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等峡江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历史人文景观;三是区域内长期居住的汉族和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歌舞、艺术、婚嫁、丧葬、饮食等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5]。

不能否认,三峡旅游概念包涵多种要素,但与三大类型吸引物的独特特征相较而言属于次要因素。因此,传统的三峡旅游概念是基于旅游吸引物独特特征的旅游概念[6]。

2.“新三峡”旅游内涵变化的影响

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长江三峡旅游在地域范围、交通格局、依托中心城镇以及旅游吸引物本身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使传统的长江三峡旅游成为“新三峡旅游”。

新三峡旅游所具备的“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世界级的水电大坝;第二,全球规模最大的壮美峡湖景观;第三,辐射区众多规模巨大、级别和知名度很高的漂流探险、森林、湖泊、草原、溶洞、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与民族风情等;第四,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创造的新移民景观和移民文化;第五,原有反映峡江历史文化的典型历史人文景观有效保护,峡江地区历史人文景观的增加,丰富了新三峡旅游区的峡江历史文化内涵。

峡江地区历史遗迹的发掘,大大增加了反映峡江历史文化的文物。因支流水位的上升,使过去分布于乌江、小江、大宁河、神农溪、神女溪、香溪、大溪河等支流流域的属于峡江历史文化的一些人文景观具备了开发利用条件。交通格局的变化,使一些过去未能纳入传统三峡旅游线路但确属峡江文化的辐射区历史人文景观在目前和今后可以被纳入,从而丰富峡江历史文化内涵[7]。

(二)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

如前论述,长江三峡的东西边界是:重庆江津到湖北宜昌的“川江”段。长江三峡南北界限是:昆仑—秦岭构造带(此处主要为秦岭、大巴山山脉)与扭动体系中的新华夏构造带。由此,考虑长江三峡旅游概念的时空变化,可以确定长江三峡的概念区、基本范围和关联带。

1.概念区——传统三峡

所谓“概念区”是指最初形成长江三峡旅游概念的区域。从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南津关的长江段,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国大陆第二级阶梯巫山山脉,形成的长江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是长江三峡概念形成的核心地带,这里是三峡的概念中心(不一定是旅游中心)。就像人们对喜马拉雅山向往,却不一定要去攀爬,而是到喜马拉雅光环下的西藏去旅游。长江三峡旅游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进出通道,并不是一定要进入概念区。

2.基础区——175 m水位涉及市县区

以长江三峡175 m水位库区所涉及市县区为基本范围。三峡库区形成后,除重庆至宜昌的长江干流成为三峡旅游的主导线路外,175 m水位所涉及的重庆和湖北各区县均因支流水位上升、交通格局和城镇等的变化而与长江干流建立起更紧密的区域旅游联系,同时也是目前三峡移民的主要区域,因此将175米水位所涉及的29个市县区确定为长江三峡旅游基本范围——基础区。

3.关联带——21.16 万 km2

以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神农架地区、宜昌市和重庆市其他区县、恩施州、张家界市、湘西州和铜仁地区为关联带的广大区域。规划区总面积21.16万 km2,总人口5 376.82万人。关联带是长江三峡的最终边界,作为研究范围应纳入长江三峡,作为实际运作则需要考虑各种因素。

五、基于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整合发展

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界定,是为了把三峡按照一个完整的生态体来看待,在生态体的整体中,各个生态单元和谐共生,各自在自身特有的生态位上成长,并逐步提高共生质量(质参数)。

(一)长江三峡整体的涵义

第一,长江三峡是最初由三段大峡谷形成的概念区组成的,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整体产品。

第二,长江三峡的世界地位。世界有五大长河,长江名列第3。这5条长河中只有长江拥有让世界称奇的峡谷风光,其他4条大河没有这样雄伟的峡谷景观。所以,长江三峡是世界的三峡、中国人民的三峡。

第三,随着旅游的发展,任何旅游区域都存在扩大和延伸的发展趋势。长江三峡的旅游区域范围的界定需要站在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点上,重新审视高速交通贯通后的长江三峡所拥有的资源。它既不能受限于行政区划,又不能不顾文化生态基质的随意扩大。

第四,随着长江三峡旅游开发的深入和交通的贯通,长江三峡旅游区域向支流延伸、腹地延伸,成为了现实。长江三峡将出现一个又一个新地标,也许有一天,需要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域内的资源吸引力进行重新排名,也许原来的三个峡已经不是三峡的主体。

第五,按照生态理念,长江三峡最具价值的应该是长江三峡特质关键区:除了大三峡、小三峡之外,还包括联系长江三峡生命的共生之美的其他区域;也包括文化生态廊道、文化生态脉络;特别是一些具有原生美的旅游区是整个区域内最具吸引力的产品;而一些大量人工投入的改天换地工程,仅为整个三峡景区的一个新的看点。

第六,长江三峡以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旅游产品长期以来在旅游市场上营销,从来没有人把三峡景区分开来宣传营销,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做三个峡。只有围绕长江三峡大旅游形象,整合旅游资源,才是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途径。

(二)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资源整合纲要

1.时空层面整合

(1)以时间要素为纵轴,实施渐进整合。时间是任何事物发展过程的主线,旅游资源整合必须以时间为主线安排旅游发展时序。三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突出,开发潜力很大,整合开发旅游资源首先要以时间发展为纵轴,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有先有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旅游资源在时间轴上的整合,首先,要重点把握以三峡水库蓄水后旅游资源的种类、功能、特征、价值、空间布局、开发条件和开发现状;其次,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开发条件进行科学的评估,对资源的科学文化价值、美学观赏价值和康体休闲价值及其开发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加以综合分析;第三,高起点、科学地安排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时序规划,对那些品位高、吸引力大、综合评价高、开发条件优越的旅游资源先开发;最后,延伸开发品位、条件较次的旅游资源,由点连线、由线成面,形成功能层次完整、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2)以空间要素为横轴,实施板块整合。空间是事物发展的承载体,旅游资源整合在空间上必须以点为发展基础,由点到线、到面渐进发展旅游业。以空间为横轴整合是指旅游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空间上突出开发重点,实施板块整合,按照点-线-面(带)的渐进发展思路,以优势旅游资源区(点)整合开发为先导,逐渐建设形成旅游景区(点),通过区(点)整合形成旅游线,旅游线发展整合形成旅游带(圈)。

旅游活动是流动性显著的、不以地理界线为阻隔的人类文化活动。各个旅游空间是开放和畅通的空间,因此旅游区的建设、旅游功能布局、旅游线路设计,不能仅仅限于地域的行政界线,而应从旅游市场游客需求的角度作科学合理的分区与布局。对跨行政区的旅游区,各地方政府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树立大区域观念,改变“各自为战”的格局,充分调动市和区县两个积极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主动加强联系,统筹规划,搞好协调,密切配合,打破地区界线,实行资源共享,联手开发,形成点-线相连、点-线-面结合的整体优势。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在空间上应该以长江干线旅游景区(点)整合建设为基础,做大做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发展形成长江三峡旅游带。长江旅游带以精品景区(点)为节点向腹地纵深层次整合开发,形成长江三峡旅游圈。长江三峡旅游圈向周边整合,促进跨省区的大三峡旅游圈格局的形成。

2.产品层面整合

产业的发展以产品为基础,产业的提档升级是以产品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为基础。旅游资源在产品层面上整合主要是建设多样性产品、多功能综合产品和高质量产品。旅游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开发旅游新品、打造旅游名品、培育旅游精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完善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旅游产品过分依赖于传统长江三峡产品,长期以观光游览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简单,尚未形成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品体系。目前长江黄金旅游线5个传统景区(点),全部是游览观光产品。

旅游资源整合必须以资源的特色和旅游功能为基础,实施旅游精品-名品-新品系列工程。加速三峡沿线传统景区的升级,立足于做精做强,建设一批名品工程;深度开发三峡文化,建设特色景区,打造一批旅游新品;着力旅游线路整合,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多功能旅游线路;促进三峡旅游由一线贯通为主的游船观光游览型产品,向以游船观光为主,集休闲度假、水上运动、会议商务、科考探险等多功能、复合型产品转变,构建完善、发达的旅游产品体系。

[1]国家六部委课题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张振德.重庆市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信息系统建设[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3]刘喜忠.重庆地貌与经济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陈升琪.重庆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长江三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6]刘聪,牟红,李玉臻.运用生态文化的观点审视三峡旅游开发[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1(2).

[7]李家发.重庆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长江三峡三峡区域
“长江三峡1”号在湖北宜昌首航
分割区域
三峡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对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影响初探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放鲟记 关注第58次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
春到三峡
交运·长江三峡8号游轮开启首航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