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网络称谓语“亲”之泛化

2013-08-15张志鹏

关键词:现代汉语

张志鹏

“亲”作为一个单音节词,复音化后极少单独使用。其单独作称谓语用起源于近来网络用语,由于其极大的灵活性及较高的实用性,产生以后迅速泛化,这就是本文所立足之处:探讨其泛化的原因及影响。既然是网络称谓语则须从称谓语着笔,这样层次才比较鲜明。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称谓语和网络称谓语的内涵及特点;其次论述“亲”在网络中泛化的原因及影响。

一、网络称谓语

网络称谓语从称谓语衍生而来,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弄清楚称谓语的基本内涵。《现代汉语词典》定义称谓语为“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马宏基等在《称谓语》专书中这样界定称谓语:其指称对象应该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这种说法基本上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致的。当然也有人对称谓语有不同的认识,例如孙维张在《汉语社会语言学》中说“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1]其把称谓和称呼作为同一个概念进行理解。曹炜也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对“称谓语”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其认为“所谓称谓语,简单的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地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2]综上所述,称谓语就是现代汉语语词中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地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网络是虚拟的现实世界,其中真真假假的一切都和现实生活有所关联。网络称谓语当然也不例外,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称谓语基本上在网络中均可以使用。只不过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我们在面对交往对象时,经常弄不清楚其真实的年龄,甚至性别……这样我们的称呼就具有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样就导致在网络中使用称谓语的时候出现许多千奇百怪的名字。比如称呼“摔锅”(帅哥)“恐龙”(丑女)“大侠”(网络高手)等等。 这些网络称谓语在网民中使用频率很高,是标新立异的网络语言的个性化的突出表现。

二、“亲”

“亲,”初始专指父母。父亲,母亲,双亲的“亲”即取其本义。后由父母义引申为“有血缘关系的人或者婚姻关系的人”。其后也引申为“接近,亲近”,有时也专指“婚嫁之事”或者特指“新娘”。杨合鸣主编的《古汉语字典》为“亲”做出了6条主要的解释:亲爱;父母;亲属;亲近,接近;亲自,亲身;亲戚(父母及兄弟)。其所解释的主要义项基本从“亲”本义引申而来。我们可以看到“亲”在古时主要是“父母”义或者“亲近的人”义,词性也以名词为主。到了今天,由于词汇的复音化,“亲”字意义在古时原有词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为“亲”所做的注解,其不仅有“父母;亲自,亲身;亲属;亲近”等义,同时又增加了“亲生(形容词);关系近,感情好(形容词);用嘴唇接近(亲嘴);跟人亲近”等意义。至于“亲”作称谓语的用法,自古至今并无先例(恋人之间也有称呼对方为“亲爱的”的用法)。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是自己的亲人,却无法直呼其“亲人”,因为在现实中这种用法并不和我们的习惯相符。(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称呼那种对自己有过巨大帮助但和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人为“亲人”)那“亲”又是如何作为一个网络称谓语广泛传播并且迅速泛化的呢?

首先,中语境的缺失为“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交流时如何称呼对方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而汉语传统的称谓语又不能满足交流者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世界中语境的缺失。在网络交际过程中,交流双方都在缺失中语境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寻找一种合适的称谓语成为迫切需要,而且在不知对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的情况下,一切涉及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的称谓都不宜使用。周建在《汉语称谓教学探讨》中说,“在不好称谓或不便称谓的场合,用‘您’或‘你’来代替称谓,或不用称谓(零称谓)”。[3]当某一个词语刚好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时,人们自然会选择接受。这样便为“亲”的泛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探讨,“亲”的产生确实有利于网络交流。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得知,“亲”来源于韩语的“朋友”。韩语中“朋友”发音:qin gu(亲古),最早流行于国内的韩文化圈子中。刚开始是在韩国偶像粉丝中流行,其以“亲”来互称共同爱好者。后来被淘宝卖家引用,可以理解为“亲爱的”“亲爱的顾客”之类,因此它也被称为淘宝体。至此开始在网络中甚至现实中广为流行。我们认为淘宝体的“亲”,作为一个称谓是十分合适的。一个“亲”字,既包含了“亲爱的朋友”的意思,又节省了聊天交易的时间,还让人产生特别亲切的感觉,不知不觉地营造出亲切亲热的氛围,对于双方关系的拉近,是极有好处的。秦学武,赵欣,李强华(2006)指出,称谓语的泛化,是指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扩大称谓语的指称范围和语用范围,以达到促进交际的目的。[4]一个“亲”字,帮卖家树立了友善诚信的形象,导致后来买家也跟着称呼卖家为“亲”,如此亲密关系的转化建立,也许只有在网络的特定空间中才能做到。既然有它神奇的力量,泛化自然是很容易的。随着买家的接受及传播,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文体,一种俏皮的称呼才广泛传播。这样借靠网络的力量,加上其本身的可接受性,迅速传播开来也就无可厚非了。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它凭借诙谐幽默的愉悦感也被广泛应用。女性同学、朋友之间,大家都在愉悦的称呼对方为“亲”。当然,其应用仍然以网络居多,现实中所使用它的毕竟是一部分人而已,这也体现了它的局限性:不够严肃,不能应用于正式场合,有时由于太暧昧反而让听话人反感。其和现实生活中“美女”、“帅哥”等泛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该种称谓的产生填补了传统称谓的缺失,同时也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一个温馨亲切的环境,让年轻的人们乐于接受。但是它的局限性也规束其仅仅应用于部分人、部分场合。

以上我们主要分析了称谓语的定义和网络称谓语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实际例子探讨了“亲”字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及现实条件。我们认为其出现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其泛化也是广大网民进行选择的必然结果。其实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会越发关注语言表达上经济性、时间性、全球性,也许正是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要,网络语言大量涌现并广泛地运用于网络交际。由于网络交际环境的特定性,网络语言中的网络称谓呈现出许多与传统称谓截然不同的种种特征,网络称谓中的等级、权势、亲疏、长幼等因素已不再明显和被强调,相反,网民的某些社会文化心理和时代的特征却通过网络称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网络称谓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的关注、分析和研究。

[1]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J].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6.

[3]周建.汉语称谓教学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4).

[4]秦学武,赵欣,李强华.称谓语的泛化极其形态标记[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9).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混合型微课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试论现代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类别
关于现代汉语辞典中“郡望”含义的探析
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的语义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