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层级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3-08-15刘俊梅
刘俊梅
(长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2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纲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弘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增强其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为此,自2006年“纲要”课程正式启动以来,为了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我们一直积极的探索“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1 《纲要》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政治理论教学正在经历着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诸多问题。为此,我们从认真研究学生入手,不断调研,及时了解教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目前“纲要”教学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很多大学生对《纲要》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很多内容初中高中均已接触过,大学《纲要》课“可有可无”,现在开设这门课程是一种重复听课,其中,不乏有抵触情绪,总体状态不佳。二是有些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思维,对文理不同学科背景带来的认知差异,个人兴趣爱好的千差万别等重视不够,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分对象采用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三是考核模式单一,不能客观、公正反映出学生学习、思想情况,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四还多停留于教师的教的方面,对于学生如何能够真正接受“纲要”课程,并达到“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等方面的研究还重视不够,五是课堂规模过大,对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带来影响。针对上诉情况,我们开始“层级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 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是大教育家孔子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围绕“成人”、“成德”教育目标,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在现代教学中主要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潜力倾向等因素,从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针对性的教学。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顺应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如果能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归结为一个个“层次”,则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的弊病,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教学效果。[1]
(2)“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二是借助于别人启发及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当能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发展时便能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2]“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同伴和社会互动等因素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3)“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提出“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他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3]西方许多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此学习理论,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3 遵循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纲要》课程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这就要求“纲要”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同学。“面向全体”就要求“纲要”课程要根据全体大学生的共性特点提出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教学目的和要求。[4]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我们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2)差异性原则。差异性教学原则,就是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当代大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态度、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要求教师即要放眼全体同学,又要正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信任每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给其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舞台。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普及性、统一性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5]
4 构建“层级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在遵循上述理论原则的基础上,从认真研究学生入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差异、专业特色,开展层级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纲要课的层级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成基础和理论两个层次,围绕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领域展开,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1)课前阶段。开课之初,教师把生源、兴趣爱好、对历史的把握度等,作为分班,制定授课计划的依据。首先,把所有的开课班级根据文、理、工、外语、艺术等所学专业的不同,本科、专科层次的不同归类,然后编成不同的临班,每个临班人数控制在百人左右,这样便于教师把握课堂。然后,根据文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历史的把握度等制定深浅不同的授课计划,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环境与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制定授课重点,设计相应的教学互动点,布置相应的课堂作业等。一般设计两套教学日历:基础层次教学日历和理论层次教学日历,基础层次教学日历主要针对理工科学生和艺术生,以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为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论层次教学日历主要针对文科学生,以培养学生系统的理论认知与运用能力为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民族素养教育;从而使“纲要”内容从不同层面呈现宏观的历史视野与清晰的历史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理性精神。进而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
(2)课中阶段。这是“层级式”教学模式关注的重点。首先,针对不同层级教学日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同班级侧重使用不同教学方式、方法,包括讨论式教学、参与体验式教学、“红色经典”教学等交互使用,充分发挥史学“垂鉴育人”的功能。对基础层面的学生,教学中以吸引他们的兴趣为主要手段。多选取一些优秀教学资料片,选取其中的精彩片段,课上实时的播放给学生。对理论层面的学生,针对其理论素养较好的特点,除了开学初,教师让学生看人物传记,课前交流感想外,还在授课时,多介绍些前沿的史学观点,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深入辩证思考的能力。其次,在讨论环节,根据不同“层级”学生,教师给出不同建议,讨论要求。基础层面的学生,讨论形式更灵活些,甚至可以是访谈式、历史剧等形式来展示讨论内容。理论层面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历史的感悟较强,除了要将理论成果课上汇报外,还可以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将问题延伸,引领大家进一步思考,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即历史思维能力。另外,针对期末成绩考核,总体思路是不同层级学生从考核形式到考核内容、均实行动态的考核标准。把出勤情况,讨论课的表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等作为考核的内容。甚至把个别学生的日常品行作为期末考核参考。对基础层面学生,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主,所以,出勤、作业、日常表现作为考核的主体;对理论层面学生,采用竞争性考核标准,鼓励其积极探索,不断超越自己,促使其形成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性认知,增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所以,考核中侧重讨论、作业成绩为主。
(3)课后阶段。教师与学生搭建不同交流渠道,QQ群、微信、网站等为主要载体。在每一专题授课结束后,教师及时把本专题重点内容,复习题、资源、信息、资料等,通过跟学生建立的QQ群传到群共享或者“纲要”课网站,从而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微信和教学博客等及时有效地跟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沟通,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直接有效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发展需要,采用分阶段、分层级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分层次进行教育,构建高校《纲要》课“层级式”教学模式,旨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1]张轩,程世平.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原则的理论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2-25.
[2]王林,徐元玉.最近发展区思想与研究性教学[J].内蒙古教育,2009(4):19-21.
[3]宋志华.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教学实践与效果[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95-96.
[4]陈秀丽,杨海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87-89.
[5]张轩.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