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方案改革及探讨

2013-08-15胡一梅

关键词:西医课程体系基础

胡一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走向规范,不断发展。但是,目前,仍然面临一些制约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的问题,比如中西医结合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本身也存在阶段性和一定的不成熟性,有初级的结合,也有高级的结合,中、西医医术之间的相互弥补,理论上的相互结合等,这就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了不明确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的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教育,其缺点在于部分临床课程重复教学,中西医结合特别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新进展、新成果未反映于教学,缺乏中西医结合的特点、特色与优势,因此,能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现状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1]。基于该种培养模式,本文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探讨。

一、优化课程板块

坚持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纵向理顺、横向拓宽、加强基础、坚实临床、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的原则,分板块设置课程:“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培养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二、实施步骤

1.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整合中医、西医课程,克服课程叠加,学时过多,学业过重的矛盾。通过开设综合课程,整合中、西医课程,减少重复叠加的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总学时数,减轻学生负担。增加限选课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自主选择的余地。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加,一方面增加中医学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中医学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学习,提高中医技能与理论水平;一方面增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素养;同时增加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着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2)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限选课程。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经过整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课,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新开设限选课,以凸显中医人文学科背景,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促进基础与临床之间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3)必修课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知识板块、知识点保持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相链接。为了强化中医学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确保其能够成为临床合格的中医高级人才,整合过的课程保留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规定的内容和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卫生需要,适应市场对中医人才的要求。

(4)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和实践教学。建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中医医院、西医医院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进程中设计夜间见习、暑期实习、跟师门诊等实践环节;增设毕业前中西医临床技能考核。提倡案例式教学,编纂出可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范本和部分音像制品与多媒体课件,提倡临床课程床边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早临床、多临床与反复临床,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3]。

2.针对课程体系,选用相应特色教材

目前,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建设初具规模:中西医结合教育实践中已形成较为共识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与其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湖南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我校等院校先后编纂出版了各校自编的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众多可供教学参考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著的出版运用——奠定了中西医临床的学术基础。

同时,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是亟待完善的重要步骤,其总体思路是: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应与培养模式一致;尊重学科发展的现状,突出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点、特色。具体课程设置分三大块:在原有的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经典选读、中医各家学说)和西医学基础(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局部解剖学)教材基础上,编写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中西医结合免疫学、中西医结合诊断学、中药临床药理学、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等)。

3.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的教学方案必须要有优化的教学方法。优化的教学方法并非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由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多种方法优化组合:对认知、理解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选择教学信息传输量较大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大部分临床课程的总论部分;而针对分论内容,要求结合临床,采用PBL等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同时开展精品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方法合理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4]。

4.开展教学评价

优化的教学方案是否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为该套课程体系专门设计网络教学效果评价系统,在每学期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并制作学生调查问卷,开展教师自我评价,根据期末考试成绩、临床技能考等方法收集资料,采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案的效果。最后,根据教学评价结果,修改、更新教学方案,最终建立优化的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5]。

三、总结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自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起步以来,至今已有15年历程。通过1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所取得的成就已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纳入正式高等本科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问题上,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主张,但是,既要吸取中医学专业办学的经验,强化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更要加强西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要使中、西医临床相互结合,实行一体化;要重视强化学生中西医结合的创新能力、诊疗思维、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本文旨在探索出中西医专业教育的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中西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6]。

[1]戴慎,等.关于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74-75.

[2]吴薇,等.深化临床教学改革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50-1752.

[3]明海霞,等.中西医结合模式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6):69-71.

[4]孙志孔,等.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64-865.

[5]谭勇,等.中医专业本科主干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64-65.

[6]王炜,等.现代医学发展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3):60-61.

猜你喜欢

西医课程体系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