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六条宝贵经验
2013-08-15徐盼龙
徐盼龙
马克思主义以其实践基础上彻底的革命性和内在的科学性,成为人们广泛信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的党。然而,仅仅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理论利器,并不足以解决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之下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唯有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化为民族与世界的融合,将实践切实贯穿其中,才可将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用心走出中国人民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这种道路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与拼搏的结晶,可在实践中有效解决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在坚持其根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有益创新,并最终完成两次超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体系。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成为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手中紧握的一把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一些工人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引领国家进步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向我们展示了既崭新又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它所指导下的科学方法论。它给我们的不是可直接借鉴的条条框框,而是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起点以及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科学方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对特定时代具体言论的坚持,而要坚持这一理论在伴随时代发展中总所沉淀的精华。这里的精华主要是指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本质、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相关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即是人民大众的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之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学会运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武装大脑,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数以万计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合理思考、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切实将其贯彻于中国的实践中,才使马克思主义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结合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运用与实践。毛泽东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一系推动中国革命形势逐步向前发展的优秀著作。党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浪潮的前端,睿智思考中国现实,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带领全中国人民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步迈开。江泽民同志在国家面临变幻的世界形势与严峻的党内问题的时候,紧抓时代脉搏,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告诫全党要坚定不移、毫不含糊,深入坚持贯彻。胡锦涛同志敏锐洞察我国面临的深刻时代特征与发展深层次问题,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细致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新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指引我国发展,使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再创佳绩。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显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二、深入分析中国国情,把握社会发展需要,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
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形式。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要因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异,俄国的情况与英、法、德等国家不同。因此,任何国家都要依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不同于德国、英国、法国以及俄国等其他国家的,要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这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一种新的景象。中国的国情是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体情况。毛泽东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以后指出,中国社会复杂,要认识清楚中国的革命实际必须首先认清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须与“中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密切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此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围绕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一原则来进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摆脱封建压迫和获得民族独立,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先进政党施政纲领的体现。当今,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没有解决,生产力水平需提高。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促进科学发展是眼前的主要任务,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总之,只有对我国国情进行深入分析并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巨大发展提供客观的基础。
三、大力加强党的建设,集中全党智慧,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成长的过程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掘壤、生根、发芽与繁茂的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的发展前途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抓好党的建设,善于集中全党智慧,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党的建设是指政党为完成自身使命而进行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实践活动。具体到我国,党的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和使自身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党的建设是一项需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把握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把“保持党与人民的密切联系”、“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沿”、“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为我当面临的最根本考验。他指出:“要经受这个根本的考验,关键是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建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与实际成效。”[1]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事业而言,其推动主体中国共产党及其自身建设的作用是无须再言的。然而,善于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宝贵经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共产党着眼大局,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推动马克思主义提高了境界,完成一次次飞跃,并成为有效指导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思想体系。
四、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靠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用种子与土地来形容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各级干部及广大党员只有深谙种子与土地之意,才能牢牢扎根于群众之中,与群众情感相通、生活相融。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征程中,须认真处理党群关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在党群关系中系统运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宗旨是密切相关的。切实贯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也是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小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只要我们依靠群众,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2]之后,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重视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群关系日益密切,越发和谐。在此基础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靠力量的人民群众亦乐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党和人民的事业积极贡献。
五、积极“通贯古今”、“融会中西”,合理继承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华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普遍世界”与“特殊中国”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具体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点以及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鲜明体现,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人类文明的璀璨夺目。正是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不朽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才平坦开阔,无尽延展。
所谓“通贯古今”,即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与现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贯通起来,以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创造性地用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对于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提高中国人民文化建设积极性、改善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感召力和民族自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然在批判、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融会中西”,是指将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与现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状况、中国文化发展实际在汇聚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服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世界眼光,批判吸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益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生机。
六、稳妥服务国家发展,惠及人民,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作为人类思想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与人民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贡献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充当的无以替代的重大角色。我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社会亘古未有的大变革。邓小平同志受命危难间,扶大厦于将倾,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确立两个大局思想,让全世界人民又一次聚焦中国。这些无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促进作用,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与“以人为本”理念的鲜明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群众所认同的直接因素。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把实现、维护好并发展好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仍然具有始终如一的神圣、光荣使命,必须将是否服务中国发展、是否惠及人民作为永恒主题,这是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得出的基本经验,同时也是时代与实践发展对我党执政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必将伴随挫折与磨难。挫折增长经验,经验丰富智慧。我们深信,智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变幻的时代浪潮中必将以卓越的创造精神研究和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问题,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开拓马克思主中国化的新境界。
[1]胡锦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新华网,2008-02-18.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