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流行语的语用探微
2013-08-15周芬芬
周芬芬
流行语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与社会实践和主流文化紧密联系,是某个时期内在社会中被广泛传播、频繁使用的语言形式,因而具有流行性和时代性这两个基本特征。流行语的出现和传播通常与一些事件的发生相关,特别是社会热点事件的爆发,随之通过网络及媒体的传播,在短时间内成功吸引公众注意而被广为使用,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于流行语的动态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文化及人们的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流行语的产生及其语用功能的实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学者已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语用分析,而揭示语言的产生、复制和传播规律的语言模因论(memetics),会对语言、宗教等许多与文化相关的现象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模因论视角来重新审视、阐释一些社会语用现象,从而使流行语这种语用语言得到更全面的解释。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总结、探讨流行语的语用目的、流行原因及实现其特定语用功能的语用机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模因与语言模因论
对于多数人来说,模因(meme)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最早提出这个术语的是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1976年,他在探讨基因的自我复制及相互竞争促进生物进化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文化的传递单位“meme”(模因),由“gene”(基因)一词仿造而来。而模因论(memetics)是研究模因的一个新学科,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meme”一词源自希腊词“mimeme”,意指“被模仿的东西”,而将“meme”译为“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到它是一种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类似的现象。不同的是,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而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一个基本单位。可以说,任何一个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的信息片段都可以被称作“模因”。如今,模因论已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交叉渗透,阐释了很多论题。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模因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来解释一些语言的产生和消亡,也可以启发我们从其他角度探讨语言的起源和进化,以指导我们更有效、更深入的研究和掌握语言。
模因论的相关理论认为,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传播的规律。广义上讲,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通过字、词、句、甚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但并非所有的语言模因都可以被保留并流传下来,只有特定的一些生命力强、被广泛复制并在一定时期内得以持续传播的模因才能成为“强势模因”;而那些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发展变化逐渐为人所淡忘、甚至消失的模因则称为“弱势模因”。道金斯曾用三个指标来衡量模因的强弱,即保真度、多产性和生命力。也就是说,强势模因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复制因子的精准复制、广泛散播、且在一定时期内稳定长久地存在。根据道金斯对强弱模因的划分标准,流行语完全符合强势模因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生命力强的特点。因此,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流行语实质上就是一种强势语言模因,这对于我们解释和研究流行语等语用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很有启发的,它们是模因驱动的结果,且这种强势模因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记录人类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趋势,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流行语的语用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从模因论视角来看,流行语属于积极的强势模因,被人们广泛复制、传播,但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是模因,只有那些被人们关注并得以模仿和传播的语言才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陈琳霞、何自然(2006)认为,“语言模因的形成是由于语言本身的特性,包括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权威性等”。也就是说,许多流行语如果具备了实用、合理、时尚、权威等一个或多个特性,就有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得到广泛传播。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正是由于其能够符合大众的心里需求,简洁易懂且能引起共鸣,如“给力”、“浮云”、“山寨”等等,自然而然会使人联想到某件事或物,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共鸣,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流行语易于被理解、被记忆、被传播的特性。其次,创新性和形象性也是促使流行语产生强大社会反响和关注度的关键特性,如“闪婚”、“裸考”、“宅男”等等,这些具有生命力的流行语使得此类模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复制性和模仿性,更易于传播。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不合语法规范的语言也会尽其所能地侵蚀正常语言而成为强势语言模因,无不在语言表达上力求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网络流行语 “杯具”(悲剧)、“洗具”(喜剧)、“神马”(什么)、“偶稀饭”(我喜欢)等等,此类滥用谐音进行窜改的网络流行语混淆视听,甚至出现在学生的作文当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心,这些语言的感染会影响语言本身的规范,并且当感染的词语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语言对社会交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何自然、何雪林,2003)。
那么,为何此类语言会在众多语言中“胜出”、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强势模因并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呢?归根结底是由模因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根据模因论相关理论我们了解到,模因是“自私的”,它们自由自在、漫无目的地进行复制、传播自身,因而并不会对它们的传播对象加以选择,也考虑不到它们对人类社会而言是有用的、有害的、还是无关紧要的(Blackmore,1999:7)。 不管是基因还是模因,它们都没有预见能力,也不会有计划地行动,它们只是漫无目的地进行自我复制(Blackmore,1999:8)。 因此,从模因论视角来看,流行语这种语用语言模因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断促进自身的复制与传播。为达成这一目的,这些模因会尽其所能地采用各种语用策略来使自己具备实用、合理、时尚、权威等特性。
三、流行语语用功能的实现机制
如上所述,流行语这类语用语言模因为了自身的复制和传播会采用一定的语用策略,通过特定的语用机制来实现语用功能,一种模因的产生总是希望在不失去原意的情况下,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流传的时间更长,因此仿制、谐音、情感驱动和习语套用就成了最常见的流行语传播的语用机制,即语用策略。
(一)仿制机制
仿制,即模仿,是对模因最大限度的维持,也是模因的主要传播方式。在流行语模因中,仿制多表现为将新模因和人们熟悉的模因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复合体含有熟悉的模因,有助于人们从熟悉中感悟出新意。例如,近几年流行的“裸”字文化,使得一批与“裸XX”有关的生动形象的模因复合体应运而生,如“裸聊”、“裸售”、“裸考”、“裸捐”、“裸官”、“裸退”、“裸婚”等等。再有“被自杀”所引发的“被XX”现象也很快被大众所关注,并融入社会日常用语中。如“被就业”正是一名学生按此构成方法仿制的一个新词,用来表示毕业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随后,“被小康”、“被加班”、“被捐款”、“被增长”等多种“被 XX”词语随处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主流现象和主要议题,更是由于这一简洁、固定、创新的形式在人们的头脑中容易形成极强的认知域,“被XX”模因才得以大量复制、广泛传播。
再如,2012年频频出现于媒体报道中的“最美”,更形成了一股感动中国的强大新力量。从 “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到“最美女法官”厉莉……层出不穷的“最美XX”背后涌动的是国人对真善美的渴求,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取向,更易成为强势模因,使一系列与其具有同样构成方式的流行语在网络及现实生活中广泛传播、蔓延。再如,那个在桑拿室、马房、旅游巴士中跳着骑马舞的“鸟叔”,一下击中了流行文化和大众审美的命门 。随着《江南Style》的红遍全球,全世界网民模仿、改编的热潮也随之涌起,孩子们自创style娱乐、航母style、消防style、交警style等等,“XX style”的流行,借助的正是直接套用的言语这种强势语言模因的影响力,此类语用语言能引起“宿主”的关注,以最大限度的达到宣传自己、复制自己的语用目的,大量流行语都是通过仿制机制来实现其特定的语用功能。
(二)谐音机制
谐音机制的实现可通过汉字、外来语、字母和数字等语言符号,借助强势语言模因,使用字面上可以望文生义的同音或近音词使得表达更新颖、含蓄、幽默、生动。如2010年物价的飞涨使得大量代名词不断产生,大蒜的价格疯涨促生了“蒜你狠”(算你狠),借以发泄人们的无奈情绪。还有人根据马三立的相声段子发明了谐音词“豆你玩”,随后“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神马”、“鸽你肉”等大批“三字经”陆续涌现,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们对食品接连涨价这一社会现状的关切与无奈。
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把“非常”说成“灰常”、“飞机”说成“灰机”、“帅哥”说成“帅锅”、“泪流满面”说成“内牛满面”等等,这些流行语因具有诙谐幽默、经济简洁等优点而成为强势模因,被广泛传播。大量的谐音流行语表明了谐音机制在实现流行语特定的语用功能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情感驱动机制
情感驱动机制是让流行语真正“动”起来而成为强势模因的强大驱动力,某些模因之所以成功复制是因为他们能够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并产生共鸣。我们生活中的强势流行语言模因大都采用了情感驱动策略来加快自身复制,增强表达效果。例如“龙的传人用龙卡”(建行龙卡)、“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孔府家酒)、“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中国联通)等广告流行语言,它们充分表达了中国情结,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而国外的经典广告模因也莫不如此,如“Coca Cola卖的不是可乐,而是激情和娱乐”、“ Levi’s 卖的不是牛仔裤,而是性感”、“Rolex 卖的不是手表,而是尊贵与威望”。这些流行语模因都非常巧妙、贴切地把情感渗透进去,激发了人们的某种情怀,进而达到更好的宣传、传播效果。
(四)习语嵌入机制
在大量的广告流行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是以家喻户晓的习语、成语等语言模因作为载体来宣传产品的,在趋新求异中使其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有效地激发了消费群体的购买欲。如“骑(其)乐无穷”(摩托车广告)、“千里江铃(陵)一日还”(江铃牌汽车广告)、“随心所浴 (欲)”(热水器广告)、“咳(刻)不容缓”(止咳药广告)等等。通过对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成语、习语的创造性套用,复制出含有所宣传产品属性的模因变体,成为了易于传播流行的强势模因,这种模因通常使人印象深刻,要么发人深思、要么幽默风趣,很好地达到了广告的宣传作用。
语言模因要自我生存或产生新的模因变体就必须通过各种复制传播的方式,最终产生各种语言现象和语用功能,其中仿制、谐音、情感驱动和习语嵌入这几种方式是流行语形成和流传的主要机制,因其中都带有一定的修辞手法而比平淡的语言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刺激人们模拟的欲望,这也说明了良好的修辞效果是保证模因多产性和长寿性的关键。
四、结论
模因论为语言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不可否认,网络、电视等传媒为语言模因的大量复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为模因的此消彼长,特别是流行语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模因论对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特别是对探究网络交际时代下的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有所启示。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层面上,从模因论的角度解释流行语流行的原因、语用目的及其广泛传播所运用的策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将有助于我们观察语言自身的表现,发现流行语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和解释文化现象的新视角,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5]李捷.模因论视域中的言语幽默[J].外语学刊,2008(1).
[6]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
[7]杨青.模因视角下的流行语说略[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
[8]赵改梅,王晓斌.模因与流行语传播探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