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之人才思想三论

2013-08-15阮云志

关键词:马超袁绍三国演义

阮云志

《三国演义》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现实人才流动与使用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一部人才思想宝典,它从正反两方面生动地诠释了人才的获得、管理和使用与个人命运、战争胜负、事业成败、国家兴衰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三国演义》所蕴含的人才思想对于丰富人才学、管理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于商业时代的现实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一、求才

求才者主动求才是人才获得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求才者需要从战略上认识人才的重要意义,具有强烈的求才意识,把握正确的选才标准,了解求才的具体方式,方能求得所欲求之才。

(一)求才意识

《三国演义》人物在对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认识上有差异性。刘备等认为是命运的精神因素,袁绍等认为是土地之类的物质因素,曹操、司马徽等认为是人的因素。此种认识上的分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境遇上和事业上的巨大差异。第三十三回曹操攻入冀州,往祭袁绍,顾谓众将,回忆当初其与袁绍共起兵时,袁绍问其“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其反问绍,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其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1]176其结果正如操之所言。刘备自桃园结义后,镇黄巾,讨董卓,战袁术,然而不是投曹操、袁绍麾下,就是寄刘表篱下,颠沛流离,无立锥之地。当其依附刘表在新野被刘表之妻弟设鸿门宴加害而单骑出逃,跃马过溪,遇见水镜先生司马徽被问及“吾久闻名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时,却说是“命运多蹇,所以至此”,然而司马徽却点拨说,“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如果“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1]187,这才有了求才尤其是求经天纬地之才的意识,才有了后来三顾茅庐的真诚,才有了事业的不断发展、帝业的最终成就。

(二)选才标准

《三国演义》中不同的人的选才标准不同,其结果也就大相径庭,只有正确的人才观,才能选对人才,建立奇功,成就伟业。“人才”一词是由“人”和“才”二字组成,“人”在其首,而作为“人”首先要有正确的义利观,能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因此既有“才”又能很好做“人”的人被称之为贤人、贤才或贤臣、忠臣,反之则被称之为小人、逆臣。能否广得贤才往往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衰。关于先汉和后汉的兴衰的对比和原因,诸葛亮就曾在《前出师表》中总结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486

(三)求才方式

具体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亲往求才,如刘备三顾茅庐躬请诸葛亮,孙策亲往聘请张昭、张纮;二是派人求才,如曹操移驾许都,途遇徐晃,暗中称齐,便派满宠往而说降之[2]220;三是发榜求才,如曹操在陈留起兵讨伐董卓,“召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结果是“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1]22,招来了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之类后来屡建战功的人才;四是设馆求才,如孙权设馆于吴会,广纳四方来才招得陆逊、吕蒙之类奇才。

二、纳才

纳才不仅是指接纳自荐之才、举荐之才、来降之才等人才本身,而且还指宽纳才之瑕疵、才之善言等才之言行。

(一)接纳才之本身

求才之人除了主动求才之外,有时还会遇到毛遂自荐、他人举荐或敌才来降等情况,如果舍弃“人”、“才”二标准,以貌取人,慢待其人,甚或却之门外,则可能与人才甚至是经天纬地的伟才失之交臂。如第五十七回孙权见鲁肃推荐“凤雏先生”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便“心中不喜”,又见其傲视周瑜便“心中愈不乐”,于是决定“誓不用之”[1]297,反之则可能广得人才、事业成功。其一,纳自荐之才。第七回赵云投奔公孙瓒途中,正遇瓒被袁绍大将文丑追赶,因马失前蹄而翻身落于坡下,于是挺枪大战文丑五六十回合,从而救了瓒,后毛遂自荐,瓒得了赵云后反败为胜,大败袁绍[1]34。其二,纳举荐之才。如周瑜向孙策荐张昭、张纮,向孙权荐鲁肃,张纮又荐顾雍,鲁肃又荐诸葛瑾,吕蒙又推荐陆逊[3]45,孙策、孙权一一纳之。其三,纳来降之才。《三国演义》中人才从敌对双方的一方投奔到另一方的情况时有发生,只要不是诈降,求才者就应悦纳之。官渡之战,郭图向袁绍进献谗言说高览、张郃早有降曹之意,袁绍信而欲问其罪,二人被逼无奈果真投奔曹操去了,操封高览为偏将军、都亭侯,封张郃为偏将军、东莱侯[4]126-127。

(二)宽纳才之言行

宽纳才之言行包括宽容人才的种种瑕疵,不仅包括人才自身的种种不足或缺点和人才昔日和自己的旧隙和私怨,还包括善于采纳人才的正确意见和建议。

其一,宽容才之瑕疵。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人才也是如此。就人才自身而言,有的傲慢无礼,有的恃才放旷,有的居功自傲,求才者应抓住其是属于自己所求之人才这一主要方面,而宽纳其如此这般的不足和缺点这一次要方面;就人才与求才者昔日关系,可能是分处敌对阵营,破口对骂,剑拔弩张,血刃沙场,但是敌我关系是随着情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求才者不能因私怨旧隙而将人才拒之门外或赶尽杀绝,而要宽容人才的诸如此类的瑕疵。第三十三回曹操打败袁尚,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时,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直呼操乳名曰“阿满,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尽管众将“俱怀不满”,但操却一笑了之[1]176。官渡之战前,陈琳曾为其主袁绍作檄文,大骂曹操及其祖、父三代,骂操是古今第一贪残酷烈无道之臣,檄文传至操处,时操正犯头风,卧病在床,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然操在袁绍死后大败袁尚时俘获陈琳,责问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却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1]175。曹操可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正是曹操的如此度量,海纳了众多文武之士,成就了其辉煌事业。相反,魏延自襄阳追投刘备不着,来投长沙太守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后在玄错怪大将黄忠“外通内连”要将其问斩时,被魏延一刀砍为两段[1]277。

其二,悦纳才之善言。悦纳文臣谋士的善言妙计,乃是显其长、留其心的基本途径,若对其言不听、计不从,甚或因其言治其罪,轻者逼走人才,重者可能致兵败如山倒,命丧九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战吕布,布拒谋士陈宫三策,终被部将绳缠索绑,献于曹操被缢死[1]105-106。第三十回官渡之战前,袁绍谋士田丰谏阻,沮授献持久战之策,许攸设乘虚掩袭许昌之计,或被收入狱而自刎,或被锁禁军中,或被斥退“今后不许相见”,逼着许攸私奔曹操,时操方解衣歇息,闻之大喜不及穿履,跣足相迎[1]161,并纳其奇计,劫烧绍在乌巢囤积的粮草,以少胜多大败绍于官渡。刘备晚年也犯过不听诸葛亮劝阻,执意要兴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被陆逊大败于猇亭、彝陵之地的致命错误,最终命丧白帝城[1]446。

三、用才

求才的直接目的是用才,用才方式可以分为激励式正向使用和激将式反向使用。

(一)激励式正向使用

激励式正向使用是指领导者通过言语激励、行为示范、加官进爵、物质奖励、精神褒扬等方式激发特定或不特定人才向领导者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其中,物质奖励是最常用的方式,如第九十六回诸葛亮北伐因错用纸上谈兵之将马谡而失战略咽喉要道街亭,“各路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也无遗弃”,亮“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1]511是以激励云及部卒。口头称赞、赐以尊号之类的精神褒扬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励人才,如第七十一回赵云以寡胜多大败魏军,刘备不但口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1]382,而且送他一个尊号“虎威将军”;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二)激将式反向使用

所谓激将式反向使用是指领导者使用激将法使人才向领导者话语表面意思相反的方向努力。而激将法则指“本欲遣之,却故先滞之,明知其能,却故曰其不能,或扬敌抑己”[3]47的方法。第五十九回曹操战马超于渭河,曹操以“马超英勇,不可轻敌”和“马超不减吕布之勇”[1]307-308等言激起许褚裸衣战马超。第六十五回马超进犯葭萌关,诸葛亮故意说“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急得张飞自告奋勇前去迎战说,“我只今便去;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1]344第七十回魏之名将张郃领兵亲犯葭萌关,诸葛亮故意目中无人地说“除非翼德,无人可当。”激得年近七旬老将黄忠毛发倒竖,奋而请战,轮刀开弓,自显其能,并誓言道“但有疏虞,先纳下这白头”。[1]374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

[2]李飞,周克西.《三国演义》与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

[3]阮云志.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的获得与使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胡世厚,卫绍生.《三国演义》与人才学[M].成都:巴蜀书社,1993.

猜你喜欢

马超袁绍三国演义
A 45-µJ,10-kHz,burst-mode picosecon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synchronously pumped at a second harmonic cavity
马超尊顺刘备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袁绍其实不无能
袁绍其实不无能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让马超识规矩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