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丕和曹植不同诗风原因探析

2013-08-15张艳敏

关键词:诗风曹丕曹植

张艳敏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曹丕和曹植的研究历代不乏其人,但对二者不同诗风形成原因对比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同胞亲兄弟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诗歌风貌?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浅析,以探求其不同诗歌风貌的原因。

一、政治经历的迥异对诗风的影响

曹丕和曹植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家庭,但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政治经历又使二人迥然有别。不同的政治经历潜在地影响到他们的诗歌风貌。

(一)曹丕:一波三折的政治经历

曹丕“便娟婉约”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身份地位和政治经历有着紧密联系。虽然他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登上王位,但与曹植争立太子的过程是相当曲折的。不为传统世俗约束的曹操不恪守“立嫡以长”的传统,“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 ”[1]335再加上曹植的雄伟抱负、政治理想以及才华横溢的文采,因此“几为太子者数矣”[1]334

曹丕虽然登上了梦寐以求、本应属于他的王位,却是曹操不得以的选择。在立嫡之争中,他常常感到无名的恐惧和担心,这一严重错位对曹丕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心灵多少程度上有些扭曲,对外界的刺激较为敏感,这也是他内心常常感到煎熬、多愁善感的重要原因。他常常在诗歌中表现出生命的多变和感慨,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即便是在宴饮郊游的欢乐时光中,也会有突如其来的悲凉之感。他的诗作中常常在描写欢娱、宴饮的最高潮时突然转到生命的感慨。

同时,曹丕的一生大都生活在相对安逸的邺城,过着优游闲暇的公子哥生活,“弹棋闲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稳顺耳。驰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2]这种四处郊游、琴棋书画、读经赋诗的侈靡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相对安定的环境也似乎与外面离乱的社会现实相隔绝,这些原因导致了曹丕抒发个人胸怀及描写好友亲朋郊游宴饮的内容增多,故多便娟婉约之作。

(二)曹植:命运多舛的政治经历

同样,曹植诗歌风貌的形成和其兄曹丕一样,与其政治经历和身份地位有着密切联系。曹植年少聪慧,文采斐然,受到曹操的特别宠爱。曹操常让曹植随军陪自己长期出征在外,借以锻炼他的才干,树立帝王威信。曹植继承了其父的雄伟霸气,渴望在政治上建立大的功业,希望统一中原。“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3]570,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因此其前期诗歌的风貌呈现慷慨豪放、刚健英雄之气,如“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等。

曹操去世以后,曹植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文学的创作环境和内容、创作的情调和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登上王位,很快铲除了曹植的心腹,削弱曹植的势力。黄初二年(221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劫协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3]562从此,曹植接二连三地被贬。长期的漂泊不定,曹植的身心受到极大创伤。即便曹丕逝世,其子魏明帝曹睿继承王位后,他仍然是一个被猜疑的对象,多次改封住地,而且贬爵减俸,禁止和亲朋好友往来,长期遭受身无定所之苦。曹植自然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雄伟抱负,他名为王侯,实为囚徒,其诗风抑郁悲凉、愤慨悲伤,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等等。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失败、命运的多变,玉成了名气极高的“建安之杰”。

不同的政治遭遇对诗歌创作的内容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诗歌风格形成了不同的诗风。曹丕基本生活在“区宇方辑”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既没有曹操那种带兵打仗的经历,也没有曹植的那种辛酸,这使得他对人生的苦难、时代和社会的责任感没有其父曹操和其弟曹植那样的感受和深切的反映。同时,其在政治上的挫折导致了他心灵的扭曲和内心敏感,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故诗歌以便娟婉约著称。而曹植前后期不同的境遇对其诗风影响更为明显,出现明显不同的诗歌风貌,他的诗歌多抒发时代的豪情壮气,形成了与曹丕不同的诗歌特色。

二、个性气质的迥异对诗风的影响

作家的先天禀赋、个性气质对创作有着较大影响。曹丕和曹植虽然生活在同一家庭,有着同一父母,但二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其诗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一)曹丕的个性气质

《魏志·文帝纪》记载:“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4]62这说明曹丕心胸狭窄,为人心机很重,他有着阴险、多疑的性格,缺乏为人君主应有的宽广仁厚之心。这一个性也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对同胞兄弟关系的处置上。

这些性格特点不仅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事风格,更影响了他的诗歌风格。没有“旷之大度”的心胸对他的诗歌创作无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其诗歌缺乏曹植那种抒发以时代为背景的豪壮慷慨之气,较多地描写自己的经历和不同场合下自己个人心态的作品,暗含着诗人特有的心绪情感。

曹丕喜好女色,颇好舞乐,淫乐无禁。因此曹丕诗歌常反映出淫乐思想,这些也对于其诗歌柔媚婉约之风有较大影响。而且,曹丕偏爱一些柔美弱小的意象,如春风、秋月、秋蝉……这些标志性意象在其诗歌中频繁出现,形成清丽婉约的意境。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对曹丕诗歌风貌作了这样的评价:“子桓虑详而力缓。”[5]意思是说曹丕考虑细致、心思缜密的性格使其诗歌表现力度较为缓慢、柔弱,而与曹植那种豪情悲壮的着力点明显不同。沈德潜也评价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6]77这是从个性气质对诗歌的影响方面进行的评价。如果以他以柔为主的个性非逼他走上和其父亲一样慷慨豪迈的诗歌道路,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二)曹植的个性气质

《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性简易,不治威仪…”[3]560说明植性格较为简单,不治威仪,为人处事以及生活上较为随意,不注意细节,狂放不羁。但曹植对社会和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长期随父出征,目睹了社会离乱,希望能够建立“戮力上国,留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7]。这种个性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是充满了壮志豪情,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等。“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其诗风的最好概括。

但是,“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3]562单纯任性的曹植在为人处事上常常好大喜功,不治威仪,成为致命缺陷。如徐公持在《魏晋文学史》中论述曹植立嫡之争失败的原因时说:“要之曹植失败原因在于他‘任性而行’,渐失父宠;曹丕‘御之于术’倒在其次。他主要败于自己的性格作风。曹植作为一位天才文人,性格热情外向,作风简易放达……喜交友、好表现、善谈论……然而曹植性格的弱点也与此相连:他热情率真而欠深沉;擅于言论而拙于任事;长于表现而短于实际能力。”[8]并且,曹植有着重情、重义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勾心斗角的黑暗政治是不相适宜的。他的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有着较大落差,只能退而求其次,成一家之言,在诗歌中寻求安慰。

曹植的一生都恪守着 “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美好政治思想,即使在后期备受打击,遭遇挫折,身心受到极大创伤时,其心中的那份壮志豪情始终不曾泯灭,那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不曾灰暗。有屈子之志、屈子之遭遇,但却做出了比屈子更执着的追求,不是自投“汨罗”而是忠贞不渝,等待机会做最后的拼搏。这正是他生命中的悲壮之处,也是他后期进行文学创作的情感基础。这种慷慨之音是发自内心的,而与曹丕的那种故作慷慨、矫柔自作的慷慨豪壮是明显不同的,故二人形成了不同的诗歌风貌。

三、文学主张和创作追求的迥异对诗风的影响

文学主张和创作追求对诗歌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风格的异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的文学主张和创作追求。

(一)曹丕的文学主张和创作追求

1.主张诗赋欲丽。“诗赋欲丽”既是曹丕的文学主张,也是他的创作追求。曹丕的诗歌多写得温婉流丽、秀雅婉约,这种追求与魏晋时期文学自觉追求形式美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同时,他的诗歌出现骈偶句式的格律化现象,善于用韵,语言工整绮练,抒情深切,呈现出“便娟婉约”、“恬静柔美”的艺术特色。

2.诗歌是内心情感的寄托。诗歌作为内心情感抒发的工具,必然要求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曹丕内心的敏感使其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世事离乱有强烈的凄怆感受。他的诗歌辞赋,特别注重情感的抒发和寄托,常常反映出生命的感慨。这类诗歌自然以缠绵悱恻、哀婉柔媚的艺术风貌为主,是其内心情感的真正寄托。

陈祚明评价道:“魏文帝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王夫之评为“倾情,倾度,倾色,古今无两。”[9]评价不同,但都着眼于曹丕内心比较敏感,易受外界感染,抒写自己内心的孤独、凄怆之情。

3.诗歌反映现实生活。曹丕主张诗歌是生活现实的反映,因此其诗歌中有着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他的一生大都过着“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4]61的公子哥生活,常常与文士们相聚宴饮、诗酒唱和,故诗歌多描写侈靡的浮华生活,如“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锵锵”,弥漫着一种“歌舞太平”的盛世景象。这种诗歌是他生活的反映,呈现出“洋洋绮绮”、“笔姿轻俊”的特点。

(二)曹植的文学主张和创作追求

1.雅好慷慨。曹植的诗歌创作尤多慷慨悲凉的底蕴。曹植前期的生活优裕,颇受宠爱,有着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其诗歌仍旧有着一种慷慨之气,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由于生活的剧变,曹植的身心受到极大创伤,抑郁悲凉更是充斥其中。“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他的诗歌中到处弥漫着这种悲壮慷慨、抑郁深沉之气。从思想的高度来说,这些诗歌是对时代和社会两重内容的反映;从艺术的高度来说,则是他“歌以咏言,诗以咏志”主张的体现,对其“梗概多气”的风格有着较大影响。

2.追求文辞秀美雅丽。《三国志·曹植传》载:“陈思文采富艳”[10]诗作重视文辞的华丽,不愧被称作“词采华茂”,如“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言语华美,对偶工整,辞采富赡。即使后期颇受压抑的惨痛生活,其创作主题由前期的建功立业转变到抒发内心的愤懑这一类诗歌,仍然追求语词的形式,言语雅丽,如“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抒发内心抑郁恐怖的同时不忘追求言语的绮丽,慷慨悲痛之中有着一种“文采富艳”之美。

同时,曹植的诗作尤善于托物起兴,对仗工整,韵律流畅,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注重诗歌的意境,烘托气氛,而且语词华美。正如胡应麟所评价的,“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16]这个评价简略且较公允地概括了曹植的诗作崇尚秀丽的特点。

四、文学渊源的迥异对诗风的影响

曹丕和曹植作为新时期的代表作家,无疑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前人的作品以及同时期文人的创作倾向是最有影响力的。不同的文学借鉴,对于二人诗风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曹丕的文学渊源

1.《诗经》回环往复、低回柔婉诗风的影响。从曹丕现存诗歌看,被奉为经典的《诗经》对其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诗经》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回环往复的吟咏之调。曹丕的诗歌对《诗经》的此类借鉴较为明显。曹丕的40多首诗歌中有借鉴《诗经》中的名句的,有的甚至带有《诗经》的原有风格,如《黎阳作》中的“霖雨载途,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这几句是明显化用《诗经·小雅·出车》中的“今我来思,雨雪载途”和《诗经·鄘风·载驰》中的“载驰载驱,归唁卫侯”的诗句,基本上和《诗经》的叠字、叠句叠章的用法相同,可以说是对《诗经》的临摹。

2.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曹丕的诗歌对汉乐府民歌的借鉴十分明显,他不仅仅从主题上学习和模仿,而且还模仿民歌的形式。《诗品》载:“其(丕诗)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 ”[12]

曹丕对民歌的继承主要是其哀婉的基调,加上丕本身有着较多的生命感悟,所以多数诗歌都是表现离愁别恨的,故呈现出一种凄婉悲凉之感,但由于曹丕自身的“文士气”使其诗歌又有一种平易亲切之感,正是其“便娟婉约”的体现。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价到:“子桓笔姿轻俊,能转能藏,是其所优。转则变宕不恒,藏则含蕴不尽,其源出于《十九首》,淡逸处弥佳,乐府雄壮之调,非其本长。”[6]同时,曹丕还大胆创新,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诗赋欲丽”的文学主张,使诗歌朝着文人雅士的方向前进,既丰富了诗歌内涵,又完善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这对其“柔美婉丽”的风貌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二)曹植的文学渊源

1.《诗经》比兴手法和含蓄委婉诗风的影响。《诗品》载“其(植诗)源出于国风”[12]。 曹植对《诗经》的借鉴,有的是直接引用原句,有的是借用篇名,有的是采用篇章所表达的用意……如《黄初五年令》中写:“《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这里直接引用《诗经》的名句表达自己被奸佞小人迫害的悲愤心情;有的采用原诗的篇章以表达某种情绪,如《九咏》中写到“感《汉广》兮羡游女”借鉴《周南·汉广》的篇名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寄托己怀。

学习和借鉴《诗经》一方面可以美化形式,增加文采,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诗作的内涵,并且这些诗作都与曹植内心情感紧密结合,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尤其是后期借用《诗经》比兴手法含蓄表达内心的苦痛,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美好政治理想。这些继承和借鉴使曹植的诗歌有着和《诗经》一样高的艺术特色,对于其“辞采华茂,情兼雅怨”风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2.屈原及其《楚辞》的影响。曹植与屈原的遭遇相似。后期屡次迁徙封地,禁止与亲朋好友往来,受尽了折磨和迫害,对“名为王侯,实为囚徒”的这种生活有着深切感受。他与屈原隔代同感,因此他深受屈原本人及其作品的影响,也往往在作品中抒写哀怨之情,抒写政治热情。相似的追求、相同处境下的心灵互相感应,都期望脱离现实的束缚和压迫,在追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骚体诗辞采华茂,想象力丰富,善用比兴,使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曹植在这一方面积极借鉴,也是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重要原因。

曹植对屈原及其《楚辞》的借鉴对其诗歌“慷慨多气”、“浪漫飘逸”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其诗歌风格的重要标志,这也使他的诗歌形成了与曹丕“便娟婉约”不同的艺术特色。

五、结论

曹丕和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深入研究他们的诗歌对深化建安文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政治经历、个性气质、文学主张、文学渊源四个方面分析了曹丕和曹植不同诗风形成的原因。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对一个作家,只有力求全面地把握相关资料,才能理清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对相关作家进行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他们的艺术个性。

[1]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易健贤.魏文帝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78.

[3]陈寿.三国志[M].栗平夫,武彰,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陈寿.三国志[M].文强,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0:290.

[6]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刘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8.

[8]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6-67.

[9]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 [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524.

[10]陈寿.三国志[M].栗平夫,武彰,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582.

[11]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5.

[12]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1,20.

猜你喜欢

诗风曹丕曹植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曹植《白马篇》赏析
学苑诗风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