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试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3-08-15陈贞兰冯文全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考试

陈贞兰 冯文全

(1.六盘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2.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系,四川 南充 637002)

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实际,违背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和学生的水平。这是一种功利性教育。这种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等。[1]将教育目标窄化为知识储备,衍生出种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

一、当前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我们将“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理解为应试教育的唯一目标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造成部分学生的高分低能或高能低分。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

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偏差,必定导致失当的教育方式。当前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依赖学生超额时间的学习,依靠过于频繁的考试,实施高压管理措施。受此影响,应试教育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越来越多。

超额时间的学习主要造成学生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睡眠严重不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近八成学生睡眠不足。报告显示,2010年,中小学生在学习日的平均睡眠为7小时37分,比2005年减少了1小时22分。睡眠不足对身体、智力、情感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都与睡眠不足有关。第二,大量学生厌学。学生在超额学习状态下,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调节,导致厌学就成为必然。第三,学习自主性严重不足。学生不需要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以及自我检查,没有时间思考、反省和自我表达,没有时间实现自己的想法,没有机会尝试犯错误,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正在逐渐失去自主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2]

过于频繁的考试主要导致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学习目的的歪曲理解。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于是学生学习就是围绕考试的内容进行,甚至在学习过程中揣测老师出题的心态和范围等,致使学习偏离了提升学习能力,寻找最佳学习方法,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内涵等基本的目的。第二,学习缺乏自我规划。繁重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使学生们疲于应付,没有时间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规划,老师也没有时间对学生做出这方面的指导,使得学生不但厌学而且盲从。

高压管理导致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学校领导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对中学生实行各种高压管理,比如周末补课、走读生参加学校的早晚自习、利用学生课余时间上课等。这些管理措施使很多学生产生厌学、叛逆等心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除了储备知识,还需要更多的心理引导,而部分教师只重教学不重育人,学生出现问题时很少能给予其有效的心理引导,这是导致问题学生越来越多的最直接原因。

二、对应试教育的正确认识与理解

对应试教育目标的正确认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说:“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教育关注人们心灵,引导人们追求真知的世界,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3]教育与人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的教育以何种方式称呼,都不应脱离“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之教育目标。应试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若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应试教育的唯一目标,必然衍生出许多教育问题。

对应试教育概念的正确理解。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论述,现象与本质是表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水平和深度的一对哲学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要认识一个事物的真面目,应从认识其本质出发,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不能以其现象代替本质。[4](P166)将应试教育理解为“脱离社会发展实际,违背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行为”,这是从教育现象的角度对应试教育概念的理解,而非本质角度。我们可以从素质教育的概念得到启发,素质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那么,应试教育的概念可以界定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考试素质为主导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应试教育方式选择的立足点。

三、解决当前应试教育问题的对策

树立立足于学生学习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学习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来达成发展的目标。他们需要学会学习,即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素质。学习素质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个性等。学习素质的培养,需要在教和学中进行,要求教育执行者在教育理念上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学习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素质的培养不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益,而且应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在应试教育中培养素质,在素质培养中科学地施行应试教育,以培养出更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对学生进行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优良的素质。只有教师具备了这些教育理念,才能摆脱唯分数论的羁绊,勤于思考和学习,在实践中善于反思和总结经验,用合适的理论指导实践,习惯于创造性地改变教育方法,也只有这样,教学结果才会有很大的改变,“培养幸福快乐的人”之教育终极目标也才会在有朝一日得以实现。

构建立足于学生学习素质培养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确定,应从教育的概念和目标出发。从上述对应试教育概念和目标的理解来看,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素质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考试素质包括学生对待考试的辩证态度,考前、考中、考后的心理素质,考场上的应变能力,解题的创造性,考后的反思等。考试应促使学生从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效率到生活状况、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思,这些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以及学生的自我思考、领悟和学习。考试素质最终的衡量标准还是分数,但是学生获得分数的途径不一样。学生通过考试素质的提高获得高分,与当前的教育要求学生通过重复的练习、频繁的考试、超额时间的学习获得高分,其过程和结果都不一样。前者使学生在教师不一样的引导下,提高了思辨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反思能力、领悟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等,在思考中学会了学习,从而了解自我,领悟人生;后者则使学生因为生活单调而越来越厌学,因为没有思考的习惯和时间失去思考能力,没有培养起自觉安排学习和管理时间的能力,不了解自己而盲目跟从。

提高学生的考试素质,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入手。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素质,是具备一定的考试素质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他们在考试中才能发挥自如,取得好成绩。从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角度来选取教育方式,比当前的从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角度来选择教育方式要优越得多。这样,应试教育就与素质教育建立起了一种关系:应试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是立足于当前国情,使学生的主导素质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致的。恩格斯指出:“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5](P484)辩证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6](P244)的否定。素质教育并不代表应试教育的完全消逝,相反,要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立足于国情,确立更可行的教育方式。[7]

定位立足于学生学习素质培养的教师角色。当前应试教育引发的许多问题,都源于教育方式的失当,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要将学生从当前的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的时间。正确的教育方式需要教师转变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小学教师应从学习保姆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从而将学生从学习婴儿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使其参与生活,自主思考和调节学习。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如下几点:第一,知识传授者,这是教师永不可缺的角色,但教师不可成为学生的学习保姆;第二,学习方法指导者,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只是储存大量的现成知识;第三,生活指导者,学生除了需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学会理解社会,接纳他人;第四,朋友,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有教无类”的“类”在今天应该被理解为,无论学生成绩好坏,性格优缺,身心是否健康,家庭背景如何,教师都要给予同等的关怀和爱护,这才是朋友的心态,才是对待学生的正确态度;第五,心理发展引导者,“因材施教”的“材”在今天不应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给予学生更多的适合心理需求的帮助和引导,这样才能减少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的产生。

构建立足于学生学习素质培养的心理教育工作新体系。学习素质不是孤立的,它的部分要素融于智力、心理、思想道德素质之中。它的提升要依赖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可忽略。当前学生素质培养中最大的缺陷表现为,对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缺失或失力。自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到2002年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到2012年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摸索了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和师资体系,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难题还是师资问题。目前现有的心理工作者的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应该在现有师资体系基础上,通过灵活调配,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让具有这项能力的人专门从事这项事业。可由各地教育部门将本地擅长学生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师介绍到学校任教,以使家长、学生具备更强的心理教育意识,并使其在需要心理咨询时,能够及时找到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家长的教育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心理,家长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政府部门可以在民政局设置教育心理工作室和亲子教育经验交流中心,分别由擅长此类工作的本地心理咨询师和有成功教育经验的家长承担此项工作。

[1]冉亚辉.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深层原因论析[J].教学与管理,2010(10).

[2]石鸥.我们从素质教育那里期望什么——素质教育研究之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5).

[3]孙晓辉.教育本质之再认识[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5).

[4]梁素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考试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