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①

2013-08-15梁旭红朱娅蓉

关键词:二语外语教学隐喻

梁旭红 朱娅蓉

(1.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2.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隐喻能力的应用研究。王寅开创性地提出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的语言教学观,认为外语教学不仅要重视隐喻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将其纳入教学大纲。[1]刘振前和时小英主张二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可以通过讲授隐喻来进行,认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又能提高其隐喻使用能力[2]。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学习者隐喻能力的提高对词汇和阅读教学的影响。目前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差异显著,总体上隐喻理解能力不强[3]。本文在阐述隐喻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探讨提高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的途径。

一、隐喻能力的内涵

“隐喻能力(metaphoric competence)”这个术语最早是由心理学家Gardner & Winner提出的。他们将隐喻能力解释为:诠释隐喻的能力、解释隐喻有效性的理论依据的能力、生成与特定语境相符合的隐喻的能力和评估同一语境中若干项竞争性隐喻表达的优劣的能力[4](P121~139)。1992年 Marcel Danesi提出,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是学习一种语言的重点,而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达到概念流利的最佳途径就是获得本族语化的隐喻能力,即具有像本族语使用者一样把语言的表层结构(词、句等)和底层概念结构相匹配的能力。在他看来,本族语使用者是通过隐喻的组织方式来表达概念或对概念进行编码的。因此,外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非常关键。隐喻能力的缺乏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学习者的外语表达虽然没什么错误,也可以接受,但却缺乏本族语使用者的地道性[5](P489~500)。

国内学者也已认识到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重要性。严世清在评析“隐喻能力”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认知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对隐喻能力进行了重新界定。他认为隐喻能力至少应包含三个重要因素:认知主体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自发地建立系统的类比关系的能力、认知主体在面临不相容的概念域共存(即传统上所说的隐喻性表达)的情形时理解其间系统的类比关系的能力、借助隐喻性认知机制创造隐喻性表达方式使之能引导听者或读者理解不同认知域之间某些独特的关联方式的能力[6]。胡壮麟指出,隐喻能力包括隐喻产生的原创性,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及对隐喻做出解释的流利程度四个方面[7](P131)。王寅将隐喻能力简单概括为学习者具有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它不仅是指学习者被动地理解和习得隐喻的能力,同时还指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隐喻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1]。国内外学者对隐喻能力的阐述虽有所不同,但都将隐喻能力解释为发现、理解和使用隐喻的能力。

二、提高学习者隐喻能力的途径

(一)渗透隐喻理论知识,提高对隐喻的敏感度

学习者习得隐喻的先决条件是获得对隐喻的形式、内容机制及其功能的察觉度和敏感度。形式方面,二语学习者首先要认识到隐喻是语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隐喻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语义冲突(偏离)和语境冲突。隐喻的类别很丰富,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形容词性隐喻等。内容机制方面,隐喻性表达由本体和喻体组成,隐喻喻体的表达有非任意性(系统性)。功能方面,隐喻具有修辞功能和语言学功能(构成词汇、句子和语篇)。由此可见,学习者对隐喻的敏感度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隐喻的普遍性;了解隐喻喻体是最富有文化色彩的部分,因此喻体可能存在跨文化差别;认识隐喻性表达的非任意性和跨文化多样性。另外,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各种文化的强有力的工具,也是二语学习者学习目标语的认知机制以及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扩展学习范围,丰富隐喻性表达

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实现一定的语言输出。如果想用隐喻来创造新的、更好的语言表达,就要有一定的隐喻积累。当前我国英语教学大纲并未将学习隐喻性表达列入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鲜有含丰富的隐喻性表达的材料和将隐喻性表达作为专门项目的练习。因缺乏相关教材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无法领悟到隐喻性表达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和系统性,教师也无法训练学生的隐喻性思维。课堂上教师应对隐喻性表达进行必要的讲解、分析和讨论,探讨隐喻性表达的文化涵义、意象及意义的延伸理据等。英语中的隐喻性谚语、俗语和警句等,寓意深刻、生动形象,学习者有必要积累和应用这类隐喻性表达。另外,文学作品中也含有丰富的隐喻性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英语进行诗歌创作,或适当进行英汉诗词、英汉经典小说片段对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还能增强其文学修养,开拓其创新思维。

(三)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

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还是文化现象。将隐喻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对文化进行研究,既可以将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提纲挈领地组织起来,又能加深学习者对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的认知。有关外语教学的研究已经表明,语言学习主要是学习目标语的文化,而两种文化的冲突构成了学习者的一大学习障碍。外语教学中强调文化知识的讲授,但却仅将节日习俗、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表层文化内容作为主题,这种教学方法和内容缺乏对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的挖掘,使学生对文化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族语使用者因长期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习得了自己的文化,对于隐喻的理解问题不大。而外语学习者缺乏目标语文化知识,对极为常见的隐喻也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深化学习者的文化认知,事实上是引导他们逐步掌握目标语的认知机制,并以此机制为依据,预知目标语中所涉及的潜在表达方式。总之,教师在讲解、剖析隐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习者了解、认识隐喻,同时也要让学习者掌握一套完整的隐喻分析方法,从语言的表象透视深层的文化内涵,进而对比母语和目标语在使用隐喻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隐喻能力对语言能力的掌握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隐喻的敏感度,通过加强学生的文化学习来引导他们学习和积累隐喻性表达。这既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也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1]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

[2]刘振前,时小英.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3]石磊,刘振前.隐喻能力研究: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2010(3).

[4]Garder,H.& Winner,E.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Implications for Humanistic Disciplines[A].Sacks,S.On Metaphor[C].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5]Danesi,M.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A].Alatis,James E.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C].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992.

[6]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2).

[7]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二语外语教学隐喻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