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不起的盖茨比》:自我的丧失及其现代启示

2013-08-15张宝来杨亚涛

关键词: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张宝来 杨亚涛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了不起的盖茨比》:自我的丧失及其现代启示

张宝来 杨亚涛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菲茨杰拉德在《不起的盖茨比》中,用诗人的笔触和梦想家的气质,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初美国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代文明中人的孤独、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社会阶层的孤立,以及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人自我的丧失。

人的孤独;人际关系;社会阶层;现代启示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给世人留下了4部长篇小说和16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20世纪末,美国学术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了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在现在的英美文学中,一般也把菲茨杰拉德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国内学术界对他和他的作品也颇多关注。

在诸多的评论中,菲茨杰拉德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言人,或者是爵士时代的挽歌吟唱者。当然,就作者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关系来看,他的短暂而多彩的人生际遇,无疑给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感性的素材。他出生在一个小商人之家,家境不佳,靠亲戚的资助进入贵族学校,那种自卑和自负的矛盾体,在盖茨比身上有着直接的体现。1917年,作者应征入伍,其间爱上了一位法官的女儿并定婚。大战结束后,他回到纽约谋生,收入微薄,未婚妻解除婚约。这完全就是小说中的盖茨比和黛西故事的现实版。可以这么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确实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对于作品的解读,就国内的情况来看,多集中在作品与美国梦的联系和小说的悲剧性方面,然而,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深深地打动了我并引起我的思考的,既不是作家的悲惨人生故事,也不是美国梦的破灭,而是一种诗人和梦想家的气质,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在现代文明中普遍存在的孤独和迷惘。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它所揭示的人生悲剧和人的本性所具有的普遍性。小说给我们带来的现代启示就是:痛苦和迷惘的根源是人自我的丧失。这作为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往往被小说中的美国梦和爵士时代的特点所掩盖。

一、自我的丧失

小说中的主人公盖茨比是自我丧失最为典型的,他代表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者,为了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至死不渝。当然,这种执着本身是真挚的,也许还很感人,至少从小说的叙述者“我”的眼中看来是这样的。当“我”第一次了解到盖茨比买下豪华的房子,举行奢侈的宴会,只不过是为了海湾对面的黛西,一个曾经的恋人时,“盖茨比在我的眼中有了生命,忽然之间他从他那子宫般的毫无目的的豪华里分娩出来。他居然等了五年”[1](P66)。然而,这样的感动掩盖不了他的无知或者说偏执。他的金钱梦和爱情梦的最终破灭,是自我迷失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最初认识黛西的时候,为了在众多的追求者中胜出,他美化了自己的过去,或者说掩饰了真实的自我。他由来自比达科他州的一个穷苦的农民孩子,华丽变身为住在西卵的一座哥特式别墅里的上流社会的绅士。为了赢得爱情,他捏造了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教育背景,同时通过有组织的违法活动,如贩卖私酒,进行黑市证券交易,来积累资本和社会地位。他每周六晚举办奢华的宴会,却不是真的要庆祝或者娱乐,因为宴会的唯一目是吸引对岸的黛西的注意,以找到一个与她再次邂逅的机会。他的这些行为,很多都与他的内心本质相违背,但他深陷其中,不以为意。而最重要的一个事实就是,他曾经的恋人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子,而成为了有夫之妇。虽然,他始终相信,黛西从来没有爱过她的丈夫汤姆,但在和黛西幽会的时候,作者描绘道:“我走过去告辞的时候,我看到那种彷徨的表情又出现在盖茨比的脸上,仿佛有点怀疑他目前的幸福的性质。几乎五年了!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她本人的过错,而是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他,超越了一切。”[1](P81)与其说盖茨比在追求一个爱情的梦,不如说他在追求一个自己的幻想。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真正感动和找回他的挚爱,因为这种爱本来就不存在。这种为一个貌似正当的理由而盲目的付出,最终当然只能导致悲剧的下场。

黛西所代表的是在婚姻和爱情中迷失自我的女性。在苦苦的等待后屈从于现实的她,选择了有钱人汤姆作为自己的终身依靠,然而婚后的她并不幸福,汤姆的婚外情时时困扰和折磨着她。她变得玩世不恭,带着一种游戏人生的心态。这种面对现实的逃避,已经使她麻木不仁。那个为爱苦苦等待的黛西,在结婚的那一刻就已不复存在了。对于黛西的态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人认为她是粗俗愚蠢、轻浮放荡、浅薄虚伪、冷酷无情的坏女人;也有人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认为她是“在父权社会中从美丽娇艳的玫瑰蜕变成残落的玫瑰花瓣的受害者”[2]。然而,当我们深入黛西的内心世界时,便会发现,她在百无聊赖中及时行乐,纸醉金迷,除了金钱和享乐之外再无其他,成了一个空洞的灵魂,徒具一副美丽的躯壳而已。而并不真爱她的丈夫,为了向她展示所谓的爱,不断为她举行盛大的晚宴,更加重了她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当然,她最初爱上盖茨比是真的,等待了几年也说明这种感情的分量,但她缺乏能够忍受孤独的内在自我。当有钱有势的,能够负担其富足生活的,得到她父母首肯的公子哥汤姆·布坎农向她求婚时,她最终决定不再为盖茨比等候,而这就是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她的人生观、家庭观、责任观被扭曲的开始。这种扭曲,正是一种本真的丧失,这最终左右和决定了她和盖茨比的命运。

在别的一些次要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这种自我迷失的印记。可以说,小说中的众生,就是作者那个时代迷惘的缩影。比如黛西的丈夫汤姆,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粗俗的威尔逊夫人搞婚外恋,并在城里租了一套公寓来约会。在公众场合,他甚至炫耀他俩的关系,因为他无需担心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又比如威尔逊,“他蠢得要命,连自己活着都不知道”[1](P23)。另外的女性人物如乔丹,同样贪慕虚荣,冷漠无情,却又醉心于对金钱与享乐的追求,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小说的叙述者“我”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最终选择终止了和她的来往。

二、现代启示

这种自我的丧失,首先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人在喧嚣的人群中,却感到从所未有的孤独。小说叙述者“我”在特定环境中所叙述的那种孤独感,是小说在觥筹交错的热闹中的主要感受。叙述者“我”在繁华的纽约,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和应接不暇的车流时,“在大都市迷人的黄昏时刻,我有时感到一种难以排遣的寂寞,同时也感觉到别人有同感”[1](P49)。小说中,所有人物都在某种程度上过着一种孤独的生活,而盖茨比则更是孤独的集中体现者。从他的出场到最后的离去,始终都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寂。故事的开始,写他家里的豪华和热闹。此时的盖茨比,却与眼前这种热闹的场景格格不入,像一座大海,寂静的孤岛,远离人群,站在静谧的地方。“一股突然的空虚此刻好像从那些窗户和巨大的门里流出来,使主人的形象处于完全的孤立之中”[1](P48),而宴会中的客人们,时髦社会的男男女女,从大都市来到盖茨比的别墅,在草坪上寻欢作乐,欢乐而空洞的笑声响彻天空,其中一个叫露西尔的说:“我从来不在乎干什么,只要我玩得痛快就行。”[1](P34)这种孤独,不管是逃避还是麻木还是愚昧无知,显然都是人丧失自我的必然结果。

自我的丧失,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冷漠和疏远。黄海瑛在《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异化解读》一文中说:“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有物化的倾向,这种主体—主体的结构关系有被降为主体—客体关系的倾向。”[3]事实上,人际关系的这种异化,正是人自我丧失的必然结果。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更看不到真挚的友谊和爱情,相反,有的只是婚姻中的不忠和欺骗,以及人与人之间责任与道义、同情和友爱的缺失。在小说的结尾,没有一个朋友来参加盖茨比的葬礼,这与当初别墅中的热闹是多么鲜明的一种对比,而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就连黛西“既没来电报,也没有送花”[1](P146),所以,小说的叙事者,在最初来纽约还野心勃勃的“我”,在看透了这一切之后说:“盖茨比死后,东部在我心目中就是这样鬼影幢幢,而且面目全非到我的眼睛矫正的能力。因此等到烧枯叶的蓝烟弥漫空中,寒风把晾在绳上的湿衣服吹得硬邦邦的时候,我就决定回家了。”[1](P148)而这种冷漠或者说物化的人际关系,更集中地体现在汤姆、威尔逊夫人和威尔逊的三角关系中。财富和欲望构成了他们关系的主旋律,而不是人们之间的同情、帮助和友爱。盖茨比的多情和对爱情的忠贞,在这里变成了可笑的愚蠢。在黛西撞死汤姆的情妇后,他为确保黛西的安全,在她窗外呆到凌晨四点,而正是在那个时候,黛西和汤姆夫妇却在密谋如何逃避责任。小说的叙述者在了解了这一切之后说:“我不能宽恕他,也不能喜欢他,但是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他自己看来是合理的。一切都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的。汤姆和黛西,他们都是粗心大意的人,他们砸坏了东西,毁灭了人,而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东西是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1](P150)这既是对这些人的批判,更是对这种人际关系的绝望。

同时,我们看到,在小说中,社会各阶层之间也非常的对立。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东卵、西卵和灰烬谷的隔绝,正象征着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孤立和冲突。西卵包括的是盖茨比的大别墅和叙述者尼克的简陋的住所。盖茨比住此,是因为他是暴发户型一族,也缺少被东卵社会接纳而所需的背景证明;尼克住此,则是因为无力在东卵购买住房。而在汤姆和黛西夫妇以及乔丹为代表的东卵人眼中看来,西卵的人华丽俗气,故弄玄虚,缺乏修养和品味,只有他们才是所谓的真正的上流贵族,然而他们表面的体面优雅和高尚品味,却难掩盖他们的自私无情。盖茨比千方百计想掩盖自己的家庭和教育背景,试图通过奢华的宴会进入这个上流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流言蜚语中伤他,而最终汤姆更是通过调查来揭发他真正的出生和发家史。从中可以看出,两个阶层之间矛盾的尖锐程度。“盖茨比获得了和上流社会相媲美的财富,但却没有他们的优雅举止或是教养。”[3]而东西卵之间的灰烬谷,住着的是像威尔逊夫妇这类的穷人。这里“灰烬堆成房屋、烟囱和炊烟的形式,最后,经过超绝的努力,堆成一个个灰蒙蒙的人,隐隐约约地在走动,而且在尘土飞扬的空气中化为灰烬了”[1](P20)。这样的描述,无疑具有象征意义。实际上,这些穷人就是富人的牺牲品,是富人脚下的灰烬。威尔逊夫妇就是布坎南夫妇的直接的受害者。这种社会阶层的孤立甚至于对立,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人自我丧失以后必然造成的局面。

那么,是什么导致人的自我丧失?小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当然,我们可以回到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甚至于战争等,从中寻求解答,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文学所能讨论的范围,也超出了本文作者能力,但无论如何,小说可以让我们对此进行可能的探讨和深思,这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现代启示。小说作为特定时代艺术家的创造,必然带有这一个时代的印记,然而小说毕竟不是历史,也不是纪录片,过多地把小说与作者或其时代相联系,甚至于到了一种类型化的程度,只会削减或者掩盖小说真正的价值,至少是部分地掩盖了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品所具有的普遍价值。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的是梦想的破灭而不是美国梦的破灭,是人的自我丧失而不是迷惘的一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了不起的盖茨比》,读者也许会发现,小说穿越了时空,使当代的中国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得到了一些启示。当然,这些启发也可以成为一种警示,因为在我们的周围,人的孤独,人际关系的疏远,乃至社会阶层的孤立,也是同样存在的。一个开放的社会,给予了我们许多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人最需要守护的,是本真的自我。

[1](美)F.S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许晓宁.残落的玫瑰花瓣[J].科技信息,2011(12).

[3]黄海瑛.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异化解读[J].科技信息,2011(33).

I712

A

1673-1395(2013)07-0014-03

2013-05-11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项目(云宣通201268)

张宝来(1978-),男,云南大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黛西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