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与当代生态危机
2013-08-15谢存旭
谢存旭
一、“万物与我为一”思想内涵
庄子是在《齐物论》中阐述了他的“万物与我为一”思想的。《齐物论》开篇的故事里就提出一种超越物我差别的境界:子綦的“荅焉似丧其藕”,也就是他自己说的“吾丧我”——摒弃我执和“成心”的天人合一。接着,子綦以“籁”(声响)为例说,运动的“噫气”是一样的,但“窍穴”不同:“似鼻、似口、似耳、似析、似围、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于是“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吹万不同”表明,皆为“天籁”,但各不相同,都是“自己”、“自取”的不同所造成,既有各自的“窍穴”和发声方式的千差万别。庄子进而指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这是常人所难免的。“成心”即成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主观偏执的见解。“小成”就是人们在局部认识上所取得的成就,这一成就只是某种相对真理,与“道”相比只是片面的、狭隘的认识,固守一隅观察事物,师其“成心”。则必然有偏,故言“道隐于小成”。
于是,庄子提出了:“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疡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意思就是天下没有比秋毫之末更大的东西,而泰山却是小的;天下没有比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人,而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存,万物与我融为一体。既然是一体的,还需要有个说法吗?既然说是一体的了,就不需要个说法了吗?万物一体加上我说的言论就成为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为三。这样无穷无尽的计算下去,即使善于计算的人也算不出来个结果来,更何况普通人呢!从无到有,已经推算出三种结果了,更何况从有到有呢!不用再往前推算了,顺应自然吧。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是庄子从万物本源的角度来讲的,一个事物一旦被自然育化出来,它作为事物的本体便有了存在的价值,有了它成其为这样或不能成其为这样的理由,万物之间有所不同,那只是表象的不同而已,表象背后的本源则是相同的。
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重视生态系统
在天人问题上,庄子认为天地万物之间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在本源的构成上具有同一性,所以,自然与人类也具有平等的关系,正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庄子提出人类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之中,应该尊重和服从于大自然的规律性,让自然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应该对它们进行人为的干预,人类与万事万物应该和平共处。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持续下去。如果我们违反自然规律,对大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那么,就一定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道家哲学是把“道”看作世界的本源和源动力。“道”不仅是指宇宙的最初推动者,它又指万事万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规律以及人类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人道”的内涵。庄子指出,远古时期,天地之间只有“无”,没有“有”,然后由“无”生“有”,于是乎,出现了“一”。但是,天地间有了“一”,却没有任何的物质形态,万事万物都是由“一”派生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德”,宇宙万物都应该具备自己应有的“理”,这就是所谓的“命”。由于“天命”的存在,从而产生出了宇宙万物,不同的物体就有了不同的生理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形”。万物的形体蕴含着各自的精神,各有自己的法则,这就是所谓的“性”。人们通过加强自身“性”的修养,就可以复归到“德”的境界。如果个人自身“德”的修养达到完美境界,就可以与远古的境界达到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是所谓的“虚寂”,“虚寂”混合了宇宙一切的鸣叫和言语。由于宇宙一切鸣叫和言语的混合,也就是与天地混合成为一体,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庄子主张天人之间高度和谐,突出“与天为一”以及“万物与我为一”思想。庄子在《大宗师》中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由于天和人融为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那种承认天人合一的人才算得上是“真人”。庄子的这句话体现出天人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
此外,庄子在《知北游》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东郭子问庄子: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道无处不在。东郭子问:请你指出具体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道在缕蛤和蚂蚁当中。东郭子接着问:为什么道存在于这么卑微的事物之中。庄子回答:道在梯和稗等杂草丛生的地方。东郭子又问庄子:道怎么存在于更加卑微的东西之中了。庄了继而回答:道还在屎尿之中。至此,东郭子沉默了,再也没有什么话可以再问了。庄子于是开导东郭子说:您提出来的问题没有接触宇宙的本质,希望先生不要仅仅盯着某一个事物,事实上宇宙万物都不能离开本源“道”。我们应该处于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遵循“万物为一”的理念,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探讨,只有如此,就不会有所穷尽了。懂得宇宙万物并不是为人所主宰,它们都是自己创造着自己,只有懂得了这些,我们就能和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不分你我。这是一种多么的淡泊和宁静的境界啊。
《庄子》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庄子正是通过这些诙谐的笔墨,阐释了宇宙万物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然,庄子并不否认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关系。庄子指出宇宙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相因而成,相并而生”,这是宇宙万物固有的本性。庄子指出,“道”能把是非统一起来,人类只有掌握了“道”,才能应付宇宙之间的变换。由此可知,宇宙万物之间并不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链条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不可分离。正是以这种辩证思想为基础,庄子进而得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
由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我们要善待自然,爱护自然。《庄子》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观思想。例如在《马蹄》中,老百姓无欲无求,以至于山上还没有开辟出小路,没有人工的痕迹,万物随性而生,互不相犯。人类不伤害禽兽,而且禽兽也不害怕人类,以至于人类可以自由地牵着禽兽游玩,人类也可以爬高去观看雀鸟的窝巢,即所谓的盛德时代。人类和禽兽生活在一起,和宇宙万物平等相处 。这些形象的描绘,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动物成群、植物茂盛的自然图境,人类生活于其中,和它们平等相处。在那种状态下,阴阳二气能够调和,鬼神也不打扰人类,春夏秋冬的运作合乎规律,宇宙万物没有受到伤害,人类不滥用自己的智慧,这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万物与我为一”思想引领生态走出危机的可行性
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把人看成是宇宙万物之中的平等一员,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物体没有价值优劣之分,都是平等共存的,人应该回归自然,遵守其他物体的自然存在习性,正所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思想,是一种思想开阔的精神境界,他否定了人间“小我”意识的存在,主张一种与宇宙精神相统一的“大我”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由于人摆脱了各种名利、是非、欲望等以人的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观念,因而这是一种审美的境界。正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近代以来,人们从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立场出发,认为只有人是主体,自然只不过是人可以任意改造和利用的客观物质对象。人类是价值的唯一拥有者,万事万物没有独立的内在价值,它们只是人类实现功利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只具有相对于人来说的工具价值。这样,人就成为宇宙万物的中心和主宰,人可以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和欲望而不断地加快对自然的征服、利用和索取的步伐。这样,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出现了。在这种世界观中,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导致了人类对自然万物变本加厉的改造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对此,恩格斯早就发出过警告,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又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人类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和征服自然界,就不能像我们征服异族人一样,也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人类都是属于自然界并且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反对以人类为中心,成为当代生态人文主义者一面重要的旗帜。
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傅伟勋在《超脱心灵、齐物心灵和环保心灵的哲学奠基》一文中作出了深刻的阐释。他认为,道家的齐物智慧特别是“万物与我为一”思想就是要追求宇宙万物的相互平等,这不仅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之间平等权利的追求,更包含着对人与万物之间平等权利的追求。道家这种追求万物平等的 “齐物心灵”“必须在最高的终极真实层面,自我提升之为一种 ‘环保心灵’”“如无环保心灵的建立,齐物心灵等于落空,无有齐物心灵的建立,所谓超脱心灵,也只变成孤伶伶的‘自了’存在而己”。这里强调指出道家的齐物智慧必须提升为“环保心灵”,含有浓厚的当代意识,不过由庄子的齐物智慧的确可以引申出“环保心灵”。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指出了人类与宇宙万物是平等的,不可分离的,是相互影响的。
尽管在庄子那里没有今天我们所说的所谓的什么生态文化,但是他的“万物与我为一”,阐发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的理想,人与物之间不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主宰与被主宰、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自然融为一体的平等共存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审美境界得以产生的原因。所以说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思想含有丰富的生态智慧或生态美学观念,它为我们现在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回归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四、以“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为基础构建物无贵贱平等观
在人类文化甚至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就拥有丰富的多样性,人类与其他生物在本质上没有价值的高低之分,在存在的权利上同样也没有贵贱之分,任何生物都享有不可剥夺的生存权。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但不是唯一的物种。每一类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定作用,即使那些在人类看来有害的物种消失,也会使与此物种相关的寄生类或衍生类物种随之失去生存的条件。也就是说,破坏了一个物种,也就破坏了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物种或某个生物群落,进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和谐。脱离对其他物种的依赖,人类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可能。因为就生态系统而言,它“是一个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完整体系和巨大的价值系统,在其中物种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彼此互换,任何一个物种都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与稳定努力贡献并从中获益。大自然表象上的冲突,其实为更深层次上的相互依赖。”根据生态学规律,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有序性的重要保障,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对生态系统来说都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每一种生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其周围的环境和生命的适应中共存,以此实现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当代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的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物种自身价值的尊重,都必须以各物种在生存上的平等性为基础。对此,道家“万物与我为一”思想的物无贵贱的平等观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道家物无贵贱平等观的前提是:人与物虽不同,但却无优劣高下之分。庄子通过人、泥鳅、猴子三者的比较揭示了这一前提。“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傈恂惧,援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人在水里或者睡的地方太潮湿,就会患腰疾死掉。那个泥鳅呢?一天到晚在水里,怎么没有腰痛呢?如果把一个人吊在或挂在树上,会害怕掉下来跌死。猴子呢,它能够爬得很高。三者,哪个感觉究竟是对的?哪个是正道?……通过这些看似不伦不类的比喻,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因为生物的不同,而将它们分成三六九等。人类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其它生物,在自然中各处其位的人与其它生物之间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道家物无贵贱平等观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以道观物、不伤物。庄子认为“放德而行,循道而趋”,也就是依循自然行事,遵循大道前进,即可达到“天乐”。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以道观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物观之”,也就是从现实的具体事物的角度、站在人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则万物之贵贱、大小皆不齐,万事万物皆有差异,而且会贵己而贱物。不“以物观之”的关键在于去其“成心”,“以道观之”,“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人应以天地万物为师,而不应以自己的“成心”为师,就可实现万物“齐一”。在这里,道家之“道”也就是对世界之整体的把握和超出,站在道的立场上、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则作为自然界中的物其“无用之用”有其对自然界整体而言的“用”。 所以,宇宙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应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爱护一切动物、植物和其他一切自然之物,反对将人与物完全对立起来,对物实行改造、伤害。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出的“不伤物”的思想,从我们今天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就是不伤害物种的多样性,而人类在经历了伤物到自伤的过程之后,己深深理解了不伤物的、与物平等相处的可贵之处及其必要性了。
要实现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还意味着我们要反对以人为中心,人为去破坏自然、人为造作地对待人以外的其他物种。提倡以正确的方法爱护动物,尊重动物习性,而不是从人的利益和爱好出发,用人为的方法对待动物。这一对待动物的态度体现在庄子的《马蹄》篇中。从中我们可知,庄子反对人为地去对待生物,不要破坏它们的自然本性,应该顺其本性。庄子还借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己对落马首、穿牛鼻等人类行为的反对,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是同一的,人由天所生,以人灭天意味着人之自灭。“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意思是说,河伯说:“什么是天然?什么是人为?”北海若说:“牛和马有四只脚,这就是天然;在马头上佩戴龙套,在牛鼻上穿上绳索,这就是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来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来消灭本性,不要用贪求来破坏名声。谨慎恪守这个道理而不要失误,这就算是复归于真璞的本性了。
庄子非常反对“以己养鸟”、以人之心度自然之需的做法。他在《至乐》中指出:“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筋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颐昏一育,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意思是说从前有只海鸟在鲁国的原野,卢侯把它迎进了庙堂,演奏《九韶》这样美妙的音乐,摆上牛羊猪肉等丰盛的膳食。鸟却觉得眼花缭乱,忧悲不己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之后便死去了。这是用洋人的办法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办法养鸟。从中可以看出,庄子主张依照鸟本身的自然天性、而非人的主观想象去对待生物,因此,“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蜡枚,随行而列,委逸而处。”意思是说如果以养鸟的办法养鸟,就该让它在森林里栖息,漫游在沙洲之间,飞翔于江湖之上,扑食泥鳅小鱼,随着鸟群的行列飞翔和止息,自由自在地生活。由于人与动物存在着差异,生物与生物也各不相同,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本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尊重宇宙万物的多样性,不能将人类的意志强加于宇宙万物,要以正确平等的态度对待宇宙万物,这样,“鸟”与人类才能和谐共处。也正是由于宇宙万物与人类的差异,我们才需要尊重这种差异,而不能用人类的标准去对待宇宙万物。
在物无贵贱的基础上,庄子倡导以“爱人利物之谓仁”的态度对待万物。这是道家生态思想的题中之意。因为既然道家承认人与天和,物无贵贱,而人又要师法自然,那么人就不应该有破坏自然、损害自然万物之行为,而应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万物,将“爱人利物”作为美好的道德品质“仁”遵守之。我们要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宇宙万物,而且还要像对宇宙万物那样对待我们自身,也只有如此,人类才能够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518.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8.
[3]F·卡普拉著.物理学之“道”[M].朱润生,译.北京出版社,1999:100.
[4]罗传芳.老子生存论哲学辩证发微[J].哲学研究,2005(2).
[5]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10.
[6]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
[7]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