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解读

2013-08-15宋娟娟王成华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主义美丽

宋娟娟,王成华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蕴含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美丽中国”的含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建设美丽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五位一体”的完美呈现。我们的美丽中国,既要山清水秀,又要生活富足;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将其独立成篇,深刻阐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在今后的社会建设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二)“美丽中国”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思想

1.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有很多,最好的表达就是儒家思想中的 “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准备了客观条件。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并且随着自然环境一起发展。其次,人要靠自然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离开了自然,人类将无法生存。人类为了生活,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需要基本的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外部环境,因此维持人们基本生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都离不开自然界。与此同时,人的精神生活也离不开自然界。大自然不仅给予人们生命,为其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还陶冶了人的心灵,构建起人的精神家园。那种将物质和精神,人类和自然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是荒谬的,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自从人类出现以后,自然界就深深打上了人的烙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在自然界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自在自然就被人化了,从一个抽象的存在物,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变成了人化自然。马克思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能把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

近代的物化自然观没有看到人—自然—社会的有机整体关系,在这种自然观主导下的传统发展观将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出现了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现代化似乎越来越脱离开大自然的基础性馈赠,只顾经济的发展,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如果考虑到土壤、新鲜空气、清洁水这些自然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是现代经济和技术无法代替的,在这种错误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的追求都变成拼命挣钱,即时享乐,导致对自然的过度消耗和破坏,严重损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割裂了人—自然—社会的整体价值,忽视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导致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冲突,本质上是一种唯经济主义的抽象发展观。以此发展观为引导,其直接后果不仅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而且造成人与人关系的极度紧张和对立,其最终结果将是发展的停滞。当我们只看到短暂的经济利益,为物质生活资料的丰饶而沾沾自喜时,却忘记了我们是在以未来甚至生命做赌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着突出的社会历史意蕴,强调社会与人和自然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当代社会发展的局势告诉我们,如果忽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整体性,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至环境保护而不顾,那么人类社会将无法生存发展下去。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实践活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和改变的,人类能做的,只是通过人的不同实践活动改变规律的实现形式。所以,马克思主义强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恩格斯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二、“美丽中国”的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

建设 “美丽中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是在解决了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后,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全面发展的问题,是深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美丽中国”的建设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中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

(一)承认社会是个有机整体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

社会是个有机整体,人、自然和社会彼此联系,不可分离。在此意义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无法独立于自然而单独存在,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和自然生态活动密切相关乃至一脉相承的,如果自高自大的人不把自然放在眼里,想脱离自然单凭自身构建自己的伟大,那等待我们的不但不可能是可持续发展,而且甚至可能是失去根基后的空中飘曳。“换言之,人类技术不管多么成熟,也不能代替自然资本提供的所有基本服务。我认为,这些环境服务以及包括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其他环境服务,既不能被重新制造出来,也不能被人造等价物代替。”[4]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自然环境和资源,同时,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我们该做的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通过人类积极的实践活动珍惜自然资源和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借助社会建设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使之固化和扎根于社会生活中,还是一个需要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的新课题”。[5]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对“美丽中国”的解读就充分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他指出:“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专家认为,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制度层面,就表明国家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就意味着不是一时的救弊之举,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安排。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

作为公众的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公众是生态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人,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机,只要有合适的渠道,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中国公众目前的环保参与程度还很低,原因不是公众环保意识淡薄,而是缺乏参与渠道,随着政府逐步推行政务公开与阳光行政等形式,公众参与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更何况,按照宪法,参与公共事务是公民的权利,政府有义务去保障公众的这项权利。良性的公众参与不仅能补充政府力量的不足,还能大大提高公众对政府政策的认同度,更能提升国民的公共道德素质。政府应当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广泛征求人民意见,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同时,也有利于群众了解政府决策并对其进行监督,使群众感到平等、公正、透明,这样才能真正树立“阳光政府”的形象。政府还要抓好平台建设,网站、电话、政府服务中心等相关设施是塑造阳光政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完善公民监督机制要求既要加强宣传教育,又要畅通宣传渠道。

“美丽中国”的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日趋完善,必将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美丽中国”的意义: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只有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从 “四位一体”转变成“五位一体”,是我们党根据国家社会经济的新变化、新特点而提出的,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众性事件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所以,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人民群众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期的美好蓝图,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提出,也反映了今日之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都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这不仅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合乎逻辑的延伸,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持续。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推动中国走在时代前列,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不同于传统工业文明那种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自然,索取自然的做法,生态文明教育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一种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然而,当前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仍在受到严重挑战,我国的发展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势必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正是对这个问题开出的良方。

“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目标,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魅力和感召力,一定会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更加光明!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罗伯特·U·艾尔斯.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姚燕.新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M].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主义美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例说“自然界的水”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