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礼乐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2013-08-15武绍宏
武绍宏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学生处,山西 太原 030031)
一、孔子礼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中国的礼乐思想历史悠久,最早可以溯源至上古时代,尽管那个时候的舞乐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原始巫术色彩,但内容中已经包含了“礼”的因素,也含有了审美的因子。“作为典礼仪式的一般性是……营造喜庆祥和气氛,将原始崇拜、宗教伦理等功用用艺术的形式加以体现,是上古时代礼乐文明的典型特征。”[1](P108)但礼乐思想的真正形成时期是在周代,因此有周公制礼作乐一说。西周灭亡以后,随之瓦解的还有其原有的社会秩序。伴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东周的天子只能依赖各方诸侯的扶植来勉强维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2](P186)的海市蜃楼,而各诸侯国的实力逐渐扩大也直接导致了各国之间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不得保社稷者甚众”[3](P69)整个社会都处于混乱与动荡之中,礼乐崩坏的时代开始来临。孔子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礼乐崩坏的年代,他发出“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的无奈感慨,足以可见孔子对周礼的痛之切而爱之深。为此,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变成了孔子的梦想。但是,对周代礼乐制度的恢复并不意味着孔子本身的复古与倒退,因为孔子的礼乐思想是对前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特别是他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提出以“仁”为本体精神的礼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孔子礼乐思想的主要内容
首先,孔子将德育与乐教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重视音乐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在孔子眼中,做到“仁”才可以领悟音乐的本质内容,所以在《论语·八佾》中才有“人而不仁如乐何?”[5](P23)一说,也就是说如果做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学音乐又有什么用呢?同时在《论语·泰伯》中也有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P93)的内容,即人们应该学习《诗经》以立志,以礼制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以音乐来陶冶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在孔子的礼乐思想体系中,他将乐教作为完成一个人人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且把一个人从成长、成熟至个性完善的实现都归功于音乐的影响,所以《论语·宪问》说道:“文 之 以 礼 乐,可 以 为 成 人 矣。”[4](P169)可见,在音乐思想上孔子特别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可以对人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形成移风易俗、安上治民的效果。
其次,孔子还特别重视从音乐的审美视角对音乐的鉴别、美感的体验进行建构,注重由内而外地对音乐进行体验,反对为学习音乐而学习的形式主义。据相关记载,孔子在与鲁国的一位乐官进行有关音乐演奏的讨论时,认为音乐演奏应该达到“翕如”、“纯如”、“皦如”、“绎如”的效果,也就是说“音响开始的时候,好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轻轻地舒展,慢慢地发声。跟着下来,由小而大,但是很纯正。后来到了高潮,激昂慷慨,或非常庄严肃穆,最后这个乐曲奏完了,但还是余音缭绕,后面好像还有幽幽未尽之意。这便是成功的音乐。”[5](P162)由此可见,孔子对音乐演奏的节奏、韵律以及层次等方面都有要求,他正是用这种对纯美音乐美感的追求态度来强调应该把如何表现音乐美感,如何用音乐陶冶情感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最后,孔子特别重视“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他认为:‘由也果’(认为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6](P41)他在礼乐教学中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对当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孔子礼乐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音乐教育蓬勃发展,但相对于整个教育事业仍然略显不足。在如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努力倡导与借鉴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对音乐的追求是善与美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只有人首先达到道德上的善,才有可能把音乐之美完整表现。“孔子让人们掌握音乐的目的,不是极口腹耳目之谈,主要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们的情操。孔子认为:“音乐有修身养性之功能,又有调整社会秩序的作用,是进行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尺度。”[7](P69)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育者需要培养学生德技并重的意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音乐教学感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学会用高尚的道德去体会与表现美妙的音乐。
其次,孔子挚爱音乐,并且对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道德律的美学思想。”[8](P59)在孔子眼中,音乐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是通过对人的音乐素质培养来提高其审美观与审美能力,并最终达到精神的至崇与人格的至上。由此可见,我们在平时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将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融入进其艺术性,将他们合二为一成一个相互契合的整体看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训练,特别是文学修养,拓展他们的人文社科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对艺术作品深层次内容的理解与领悟能力;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造缘由,以及作品自身的韵律节奏、音色速度等元素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摒弃不良作品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最后,随着各大高校音乐专业的不断扩招,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性格特点上都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传统一刀切式的音乐教学提出挑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因材施教’的内在需求日益加强。”[9](P72-73)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深入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尽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兴趣做到有所了解;同时还要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为学生划分层次,合理安排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另外,教师本身也有必要向孔子学习无私奉献精神,真正做到诲人不倦,用自身对音乐的执著来感染不同类型的学生,以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总之,孔子的礼乐思想博大精深,包含了文化、技能、审美、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渗透作用,特别是他将道德的教育与养成看成是体现音乐魅力,领悟艺术灵魂的基础,这对现代的音乐教育是一个重要启示。
[1]赵敏俐.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春秋)孔丘.诗经[M].葛培岭,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3]向宗鲁.说苑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春秋)孔丘.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5]南怀瑾.论语别裁(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韩星.孔学述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王敏,牛春雨,何丙瑞.中国古典音乐审美[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陈晔,孙忠梅.因材施教与高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讨[J].教育探索,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