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知人善任人才思想的现实价值
2013-08-15孟庆莉
孟庆莉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20)
当今是以才立国、以才治国、以才兴国的社会。知人、善任既是孔子人才思想的核心,也是社会选才、用才的关键,身处春秋乱世的孔子更是深知这一点,他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1]人才得失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何谓人才?人才就是贤才。孔子一再强调要举贤才。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将孔子的举贤才解释为,“贤,有德者;才,有能者。”[2]由此可见,贤才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3]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重“贤”、重“直”的人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才工作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思古鉴今,领导干部在选才时,要秉承“以贤举人”,而不能“以权举人”或“以钱举人”;领导干部在用才时,要“以直用人”,倡导德为才之先,要大胆使用“德才兼备”之人,培养使用“德强才弱”之人,教育使用“才强德弱”之人,坚决不用“无德无才”之人。一个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有正确的人才理念,更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唯有这样,社会才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一、孔子的“知人”观
孔子认为,帝王治世,君子为政,知人为大。唯有“知人”,才能“善任”,怎样才能“知人”呢?
其一,“知人”要言行并举。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4]一个人人品怎样,有没有真才实学,会不会做工作,工作做得好不好,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由此可见,知人重在言行并举,既不能偏其言,也不能偏其行。因为,孔子还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4]在孔子看来,察言观色也是“知人”的好方法,但仅靠此方法来辨别人才的优劣,未免有失偏颇。正如恩格斯所说:“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而是看他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5]孔子言行并举的人才思想,不仅闪烁着实践检验真理的唯物主义火花,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在“知人”问题上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一定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要真正了解哪些人是脚踏实地、勤奋肯干之人,哪些人是巧言令色、夸夸其谈之人,要提倡“讷于言而敏于行”,“耻于言过其行”,切实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其二,“知人”要广纳言路。孔子说:“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偏听偏信是“知人”的大忌,领导干部一定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有两层含义:一要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是只听取某一个人的意见;二要听取来自不同方面、不同人的意见,既要听取表扬我们的意见,也要听取批评我们的意见,既要听取拥护我们的人的意见,又要听取反对我们的人的意见。总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领导干部只有广纳言路,才有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
其三,“知人”要辩证。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知人”切记盲从。无论是“众恶”之人,还是“众好”之人,说明在舆论上已经形成一边倒的趋势,这时,切忌轻信与盲从。“众恶”之人一般是单位的“刺头”,他们破罐子破摔,不指望被人理解,更不指望被人重用;“众好”之人则是单位的好好先生,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是非观念,不敢承担责任,更没有创新精神。领导干部在使用这两种人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对人才有甄别能力,既不能借势批评“众恶”之人,也不能借势表扬“众好”之人。总之,在“知人”问题上,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还要具备辩证思维能力,要不被社会舆论所左右,要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善于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
其四,“知人”要全面。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知人重在全面。“视其所以”就是要观察一个人行事的动机、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是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观其所由”就是要观察一个人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利人利己、彼此双赢,还是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察其所安”就是考察他平时安心做些什么,是一心扑在工作上,还是上网聊天、炒股、打游戏。因此,领导干部“知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应全方位地观察一个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孔子的“善任”观
“知人”旨在如何选才,“善任”旨在如何用才,领导干部要做伯乐,要慧眼识才,但更要会用才。
其一,用才要求大贤、舍小过。孔子说:“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这是一种辩证的用人观。首先,人才不等于全才。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某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会用人失策,其根源就是对人才的求全责备。比如,既想用其所长,又会恐其所短;既想重其大德,又会嫌其小过;既想赋予大任,又怕败走麦城;既想其有牛之负重,又想其有马之神速。因此,在人才的使用上,领导干部要力求扬长避短,切忌求全责备。其次,人才是才,不是神。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领导干部不能戴有色眼镜,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员工,要允许员工犯错误,要给员工改正错误的机会,看人要看主流,不纠缠细枝末节,不挑剔人才的优点,不放纵人才的缺点,要在单位营造一种宽松的用人环境,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有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其二,用才如器之。孔子说:“其使人也,器之”。“器之”是对“善任”的最好解读。“器之”是孔子的一条用人原则,意思是说,人就像器皿一样,每件东西都有它特定的用途,毛笔是用来写字的,你用来当筷子就是用非所当,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你要求它如丝绸般柔软光滑,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毛泽东50多年前写下的诗句,这句话是诗,也是理论。从广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人才,只是才的大小不同、层次不同、用途不同。用人就像“拼积木”,关键是要摆对位置,只有“用人如器物”,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是“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要把自己学成某个器具一样的东西,使自己用途狭窄。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器,然后再成大器。领导干部用人也一样,先要区分某人是“器”,还是“大器”,即某人是“专才”,还是“通才”,如果是“专才”就要“器之”,如果是“通才”对其的使用范围则可以大大拓宽。唯有这样,才能让“千里马”狂奔驰骋,而不是卧于槽枥。
其三,用才要互补。孔子说:“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意思是说,郑国发布命令,由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子产作文词上的加工。由此可见,即使是人才,也需要优势互补。“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才都是通才,人才只有在其熟悉的领域才能有所专、有所精。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个人奋斗只能发挥人才的算数级效应,团队合作却能发挥人才的几何级效应。因此,领导干部在用人时,要注意人才的知识互补和思维共振,要有梯队、有结构,要让人才发挥集群效应。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比如,在一个团队中,不仅有善于统筹、组织的人,也有善于执行、实干的人。唯有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团队集群效应,也就是合力效应;反之,则会因一山不容二虎,致使人才内耗。
[1]论语.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2]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南怀谨.论语别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